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全本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2298320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155 大小:379.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全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全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全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全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全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全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案全本(1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提纲开科学院: 专业班级:授课教师: 职 称:一、本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即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为依托的一门新课程。旨在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设本课程,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为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所进行的一项创新举措。二、指导思想和教学目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

2、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指导下进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帝国主义侵略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懂得必须推翻“三座大山”,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认识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自觉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规律及其经验教训;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

3、给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原因;深入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了解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改革开放和搞好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懂得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而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通过对具体历史进程、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学生提高运用唯物史观和方法论分析、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教师要在吃透吃准教材的基本精神上下功夫,掌握课程教学目的、基本要求以及基本思路,把握各章主要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4、一方面注意避免与中学历史课的简单重复,另一方面要着重弥补学生把握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性、经验教训、准确理解、解释不清等方面的不足。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史为鉴,抓住中国近现代历史主流和本质,是近代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这个“纲”,掌握反侵略斗争、国家出路探索、民族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全面小康等“史要”,富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切实达到教学目的,保证课程开课质量。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章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顺 序授课章节 章节名称 课时分配

5、(一)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4学时(二)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学时(三)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学时(四)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2学时(五)中编综述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2学时(六)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4学时(七)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4学时(八)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学时(九)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4学时(十)下编综述 走向辉煌的五十年 1学时(十一)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3学时(十二)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学时(十三)第十章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学时四、教学方式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配以多媒体课件,并适时

6、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如观看历史文献影片、课堂案例分析讨论、爱国主义精神演讲、参观西南联大校史展览、一二一运动纪念馆或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到企业、农村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科技推广、公益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等。五、作业、考查、考试及成绩评定1每学期布置两次课外作业,每次作业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为主,一般以两个教学难点的简述题为宜。2每学期期中考查,考查以已讲授内容为主,参考题如下:一、简答题: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2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教训。4辛亥革命是怎样失败的,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二、论述题1对国

7、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总的经验和教训?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三、对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评价、意见和建议。3每学期期末考试。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闭卷考试,填涂机读卡。主观题题型为简述题、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开卷考试。4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学生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作业和期中考查占20%;出勤和课堂纪律占10%);期末考试成绩70%。学生旷课三次取消平时成绩;旷课达总学时1/3及以上者取消考试资格。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年1919年)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840年至1919年中国从鸦片战争之前到五四运动前夜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要点

8、。综述的作用是为大家提供指导思想理论原则和历史线索,为同学们学好各章内容奠定基础。本章教学目的及其基本要求:让学生总体了解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转变;了解认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主要特点、阶级状况;掌握其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进一步明确国家独立与人民富裕、民族解放、人民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明确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对上编内容有总体把握。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特点、阶级状况;2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性质、主要矛盾;3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本章教学时数:4课时

9、本章教学具体内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中长时间走在历史前列,灿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世界上历史文化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唯一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和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充分肯定古代中华文明,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上世纪80年代末,曾在我国泛起“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诋毁、丑化中华民族,全盘否定中华文化。当时的政论电视片河殇,就是这股思潮的代表作。说黄河文明是失败的文明,渲染黄河文明的落后和保守,甚至

10、把黑眼睛、黄皮肤当作落后的标志。声称只有用蓝色文明,也就是所谓的海洋文明取代黄色文明,中国才有出路。当时不少媒体中也充斥着丑化、诋毁中华文化的文章。有的说,中国是一个没有个性的国家;民族血管里流淌的都是奴性,缺乏创造力,安于现状。民族个性是畏惧斗争,逃避现实;有的说,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糟粕和垃圾,要予以全面否定;还有的公开表示对爱国主义的轻蔑,说无所谓爱国不爱国,你说叛国就叛国,承认自己就是挖祖坟的不肖子孙,还以此为荣。这股思潮完全背离了历史发展的本来和真实。首先,“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11、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江泽民)。其次,这种思潮在现实中只会起到涣散斗志、扰乱人心、动摇和打击民族自信心的消极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就会失去生命力。有无高昂的民族精神,能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是经济、科技等硬实力和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先进文化等软实力的统一。精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精神力可以转化为物质力。强大的精神力量不

12、仅可以促进经济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促使经济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道理,也正在于此。(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衰极而亡)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这是纵向历史联系的探讨。即中国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历史联系。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就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不了解古代历史的特点和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我们就无法了解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的转折。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优缺点、精华糟粕等无不强烈地影

13、响着近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不能透彻地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就不能深刻了解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二千多年。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其时,中国封建社会已是“大厦将倾”,虽有康乾盛世,不过也是回光返照,百足之虫僵而不死罢了。19世纪中叶开始,清王朝危机四伏,矛盾重重,到了衰极而亡之时。首先,封建皇帝位代表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是地主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地主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很少或没有土地,也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对农民残酷的压迫剥削,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同时,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

14、地位,因为其基本生产结构是以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既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又对新生产方式有较强排斥力和抵抗力,加之封建统治者施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而在社会内部也缺少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迟缓。再次,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家天下”而下的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结构的特点,其日益增强的保守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

15、心,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总结: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周期率”:各封建王朝王朝前期都汲取前朝历史教训,政治较清明、轻徭薄赋,励精图治而屡有盛世;后期则因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农民战争而没落衰亡。“嘉道中兴”已到了封建社会末世,可谓到了衰极而亡之时,其表现: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国防虚弱,文化专制,阶级矛盾激化,对外闭关自守。(三)世界资本本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这是横向的分析,就是联系中国与世界的历史进行分析。学习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不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世界历史环境,不了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懂得殖民主义的根源和本质,不进行中国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综合国力等方面的对比。我们就难以了解,为什么从鸦片战争开始,会发生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转折,为什么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会成为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116世纪开始,东西方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