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zejun11****26.com 文档编号:132286978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牡丹江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2006年1月20日审议通过前 言“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牡丹江市委关于制定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

2、议编制的,是今后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契机,经过艰苦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第一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实现302.8亿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9.4%(依据本次经济普查数据),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实现11222元,达到“十五”计划调整的目标。2005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7.5亿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8.8%,超过“十五”计划目标

3、4.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年累计达到331亿元,比计划增加31亿元,年均增长14.8%。第二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三次产业构成由13.5:43.4:43.1调整到16:35.2:48.8。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主导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比重有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积极进展。 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0.8亿斤,农村经济总收入预计达到138.3亿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6.3%。主导产业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导产业、轻工业、进口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

4、。工业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49.6%提高到60.7%,轻工业产值、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分别由43.2%、42.6%提高到48.3%和57.7%,主要依靠进口俄罗斯原材料的造纸业、木材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成为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以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群体正逐步形成。服务业平稳增长,旅游业发展较快,旅游业总收入预计五年年均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五年年均增长11.1%。完成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城市和城镇集聚与辐射功能明显增强,通乡公路建设提前完成“十五”计划目标。第三节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市科技实

5、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9户和44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分别年均增长36.2%和29.2%。桥北教育发展战略取得成效,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基”目标并通过国家验收,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全面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取得积极成效,5个县(市)进入国家文化先进县(市)行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医疗保健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医疗保健体系逐步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疾病救治系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计划生育工作荣获全国十佳红旗市。民政事业健康发展,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市

6、称号。“平安牡丹江”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呈下降趋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9%、98%。人口和计生、新闻出版等事业有了新发展。第四节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334元和4085元,分别年均增长8.6%和7.3%,超过“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恩格尔系数预计由40.5%下降为37.3%。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预计由17.7平方米增加到2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预计由21.3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居民的教育、保健、大宗商品消费水平有明显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

7、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全市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0.2万人,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16万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3.98%,实现了“十五”确定的目标。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9.7%和51.7%,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12.6万人,企业养老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试点步伐加快。第五节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环保模范城、卫生城创建活动和清洁能源市试点取得积极成果。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开展矿山土地复垦和客土造田,全市耕地连年实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取缔和关闭非法

8、开采的小煤矿。生态环境建设进展顺利。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一批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项目。“天保工程”实施步伐加快。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成效显著,5年累计退耕还林7.4万公顷,造林10.8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5万公顷,保存面积32万公顷。节水、节能取得新进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主要工业污染物基本实现达标排放。生态环境脆弱状况有所缓解,城市环境质量初步改善。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63%提高到78%。市区大气总悬浮微粒日均值由20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140微克立方米,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天数达到309天。第六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

9、完善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了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股权优化重组进程加快。民营等非国有经济加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国有经济所占产值比重达到67.1%。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入,农民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商品市场不断完善,生产资料市场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消费品市场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政府机构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第七节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47.7亿美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29.6%,占全省比重达到47.2%。其中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实现

10、39.6亿美元,年均增长31.4%,分别占全省的71%和全国的15%以上,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边贸强市。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取得新进展。同国内外的合作领域向纵深发展,国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逐年增加,2005年达到62.4亿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资5298万美元。以俄罗斯为主要目标市场的境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还存在着影响更快更好发展的突出问题:经济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然很艰巨;社会就业渠道不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还依然存在;自

11、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还需要下功夫解决;资源利用方式比较粗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凸显;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还比较弱,财力不足的困难局面尚待改变。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第一节在国际环境方面机遇与挑战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俄罗斯经济复苏,中国启动“俄罗斯年”以及中俄贸易呈加快增长势头,为我市利用国际资本、技术、资源、市场、管理经验以及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新的契机,特别为进一步扩大对俄和东北亚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WTO过渡期即将结束,使我们在国际市场中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对企业素质

12、的提高和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的更加紧迫的要求。科技进步加快的趋势,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某些领域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使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科技领先的巨大压力。第二节在国内环境方面有利条件与困难共存今后1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体上为我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国家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战略决策和各项政策措施,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在我市设立,将有力地促进全市企业技术改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速、南资北上趋势增强,特别是沪牡合作、哈牡合作的有效推进,为我市在发达地区寻求战略合作伙伴、

13、扩大招商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我省提出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构建以四煤城及佳木斯和牡丹江为主体的东部煤化工产业基地、规划建设牡丹江现代物流中心和绥芬河口岸物流园区、打造哈牡绥对俄进出口产业带、建设以哈尔滨和牡丹江为核心的我国最具规模的冰雪旅游基地、重点推进我省东南部外向型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举措,为我市重塑工业结构,加速打造现代加工业基地、东北亚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和国内著名旅游城市提供了新的机遇。我省“十一五”规划在工业结构调整中提出发展六大产业群,与我市的产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多相吻合,为我市改善生产力布局提供了机遇。但也必须看到,全国、全省竞相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黑龙江哈大

14、齐工业走廊和资源性城市转型两大经济板块迅速崛起,牡丹江在产业升级中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多困难。第三节在周边环境方面合作与竞争并生我市与哈尔滨、鸡西、七台河以及吉林延边等周边地区产业关联度高,优势互补性较强,有利于扩大区域合作,使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增强。近年来,牡丹江由于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于哈尔滨、鸡西、七台河等地,在全省区域格局、特别在黑龙江东南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出现弱化趋势。哈尔滨、鸡西、七台河和延边自治州等地的快速发展,既为我市提供了比较好的周边环境,也加大了我市必须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的压力。由于区域产业的同构性,我市与周边地区在绿特食品开发、煤电化基地建设、医药业发展等方面已形成了竞争态

15、势。总之,我市“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面对这样一个阶段,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扬长补短,趋利避害,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同时,我市发展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第三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从我市资源环境、经济基础和产业特色出发,积极抢抓老工业基地振兴、对俄合作升级、沪牡合作、循环经

16、济试点四个机遇,强化工业立市战略地位、提升经贸强市战略地位、确立旅游兴市战略地位,加快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工业、财政和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坚持“五个统筹”,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资源,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打造实力牡丹江、魅力牡丹江、和谐牡丹江。第二节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加快发展。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把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作为主题,坚持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