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税收征管分析——以宿迁市高等教育为例.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272765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157 大小: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办教育税收征管分析——以宿迁市高等教育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民办教育税收征管分析——以宿迁市高等教育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民办教育税收征管分析——以宿迁市高等教育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民办教育税收征管分析——以宿迁市高等教育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民办教育税收征管分析——以宿迁市高等教育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办教育税收征管分析——以宿迁市高等教育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办教育税收征管分析——以宿迁市高等教育为例.doc(1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办教育税收征管分析以宿迁市高等教育为例1、相关定义1.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概念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 代,美国学者马丁 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他认为,高等教育按照入 学率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大众教育阶段和普及化教育阶段。高 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从培养精英化人才转变为培养各行各业的专 门人才的过程。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0/0,高等教 育就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高等教 育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愿望,而是成为了大众的需要;二是所有教育机会相对均等。 进入

2、高等教育进行学习的机会不是只有少数人拥有的一种稀缺资源,而是需要接 受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都能获得的。三是实现受教育者可以较为公平的分享教育 资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是实现教育的社会性、民主性和公平性。 1.2、高等教育成本的定义 对于教育成本的定义,中外学者有着很多不同的表述。最早提出教育成本 这一概念的学者是英国伦敦布鲁诺大学科学院院长约翰 维泽,但这位经济学 家在他1958年所著的教育成本中并没有直接指出教育成本的定义,而是将 教育经费作为教育成本。1962年,约翰 维泽在教育经济学中,扩展了教 育成本的内涵,指出教育成本不仅要计量教育的直接成本,而且要计量教育的 间接成本。美国著名的经

3、济学家,人力资源理论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舒尔茨(1964) 在他著写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指出:”学校可以视为专门生产学历的厂家, 1徐爱萍.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2.高等教育成本和收费政策问题研究 在职教职工工资、津贴等;学生奖学金、助学金;日常公用支出,如教学材料 购置费、办公费等,还有其他与教育、培养学生有关的耗费,如用于教学的科 研支出。 1.3、高等教育经费的概念 高等教育经费是整个社会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用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货币 表现,它包括公共教育经费和企业、个人及国外提供的教育资金、贷款或捐赠。高等 教育公共教育经费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育经常费,或称

4、教育事业费,指用于高 等学校的日常运行所需要的教职工薪金、学校图书设备、学生奖学金、福利服务、校 舍维修、校园绿化等方面的开支;二是教育基本建设费,指用于购买房地产、校园建 筑、大型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开支。经费保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教 育质量的物质保证和基础。 从教育学的视角出发研究高等教育投入问题,目的偏重于实现教育公平;从经济 学的视角出发研究高等教育投入问题,目的则偏重于实现投入最小化、产出最大化, 从而提高投入效益。高等教育投入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高等教育投入的来源及其分配与 用途。 对高等教育投入问题研究要兼顾效益与公平,在争取实现教育公平最大化的同 注1:地方教育投资研究

5、/沈百福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第 108 页。 注1:高等教育财政: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选择/吕炜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第 2-4 页。 11 在人力的投资和收益之间取得一个较为合理的平衡,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进而推动社会发展。人力资源具有非复制性、效益性和开发性的特点,要充分与高等 教育相结合,利用高等教育的优势,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人力资本学说认为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既有内部效应又有外部效应。内部效应是指 个人对教育的投资可以给自己带来经济效益,主要反映在就业选择扩大和收入提高带 来的就业效应和收入效应。外部效应是指人力资本的增长有利于提高

6、全社会的生产 力。教育不仅是消费而是一种投资,是区别于有形物质资本的人力资本。教育具有促 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本理论促进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进程。花钱接受高等 教育,是对人的一种投资,突出学生的质量与作用,是人力资本理论与高等教育的切 合点。同时也说明对于每个学生或者是他们的家庭,应该以学费等形式,投资到高等 教育中来。 希腊学者、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萨哈罗普勒斯(George Psacharopoulos)等 人,通过对教育投资的经济回报率的数量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不论国家收入水平如 何,教育投资的社会回报率都随着教育阶段的上升而下降;在个人回报率方面,高等 教育超过了中等教育。个人教

7、育投资回报率普遍高于社会教育投资回报率,经济发展 水平越低,高等教育的回报率越高。 表 6 世界 78 个国家的教育投资经济回报率 地区/收入水平分类 社会回报率 个人回报率 初等 中等 高等 初等 中等 高等 低收入国家(7620 美元) 世界平均 23.4 15.2 10.6 18.2 13.4 11.4 14.3 10.6 9.5 10.3 8.2 20.0 13.5 10.7 35.2 19.3 23.5 29.9 18.7 18.9 21.3 12.7 14.8 12.8 7.7 30.7 17.7 19.0 资料来源:张民选.理想与决策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8、,1998.100 按照”谁受益,谁付款”的原则,以上判断证明了高等教育成本合理分担的必要 性和公平性。萨哈罗普勒斯由此提出他的建议: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承担成本,支 付学费;向需要者提供贷学金;为贫困学生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高等教育收费打开了个人参与高等教育投资的主渠道,调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参 与进来,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效率的提高。收费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总量的扩大和配 置的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包括资金、从教人员、校舍设备等流动和固定资源。相对于 人们的需求而言,内蒙古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稀缺程度很大。收 注1:关于教育投资规律的思考,沈百福,教育经济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 6

9、45 页. 13 对高等学校的收费标准做了详细的规定。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一些私立的高等学校 已经可以受到社会的捐赠和教会的基金补贴。 3.学生免费上学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 1949 年到 1979 年,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实行的是中央统一财 政、分级管理、条块分割大管理体制,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预算按”统一领导,分级管 理” 的方式安排。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模式是”基数加发展”,即每年国家投给各个 高校的经费是以上一年的实际支出结果为基数,考虑到当年的各种变化因素再加上发 展部分。这时的高等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一种免费教育。 4.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阶段 1980 年,国家实行”划分收

10、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与之相适应,建立了 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教育经费则根据学校行政隶属关系分别由 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多元化开始形成,主要包括 国家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学费、杂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赠和集 资办学经费等。1985 年,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模式改为”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 这种模式中的综合定额是根据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乘以生均标准来确定,专项补贴主 要是根据高等学校的特殊需要确定,实行专款专用。国家发布高等学校建立学校基 金和奖励制度试行办法,批准建立高等学校基金制度,学校对基金具有自主支配权。 同时,国家还允

11、许高校通过招收自费生和代培生等方式筹措教育经费。高等院校办学 经费开始由政府包办、单一拨款,向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 制过渡。 1989 年至 1996 年,是高校收费的启动阶段。除了国家拨款以外,对学生要收取 学杂费和住宿费,这时实行的是国家计划内的学生收费低,自费生收费高的双轨制。 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政府要增加 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199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的教育经费投资体制,并规定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 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目前,国家对教育经

12、费实行核定支出, 定额,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1997 年至 2000 年,国家正式实行收费制度,学校不再有自费和公费的区别1。999 年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实施扩招政策,同时,高等教育投资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许多高等学校的自筹资金与社会资金已经超过了国家财政拨款部分。另外,由于 独立法人实体地位的确立,使高校有了一定的筹资功能,除按国家规定标准收取费用 外,高等学校还在金融机构和社会上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融资。出现了校校联合、校企 联合、银校联合等多主体联合投资办学形式。形成了以国家投资办学为主、社会力量 办学为辅,高等学校与各种社会组织多种形式合作办学为补充的、多

13、元化的高等教育 投资体制。 14 1.4、相关概念的解释 、民办教育 我国学者在民办教育研究中提出了不同称谓,如私立教育、社会力量办学等 等,这些称谓反映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教育是 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 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民办学校是民办教育的表现形式,是在中国特殊的国 情下,集社会资金办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民办教育从培养人才的层次上,可分为 民办小学、民办中学、民办高校等。民办教育有三个明显特征:A、举办人不是 国家机构;B、资金来源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C、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即面向社 会招收学生和学员,服务于不特定的

14、群体和公民个人,而不是只招收某个团体、 企业、行业、系统和特定群体的人为学生或学员。凡是符合上述三个标准的学校, 都属于民办学校。从现实情况来看,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主要有:公民个人、私营 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从资金 来源渠道看,有个人自筹资金、个人和企业的投资、集资或入股以及捐资等。对 于一个特定的民办学校来说,资金来源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可以是个人、集体、 第一章绪论 企业资金的混合。同时,非财政性经费并不排除国有资产的注入。2 2、民办中学 这里的民办中学指的是民办基础教育阶段的全日制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不 包括职业中学、职业中专等非基础教育中学。

15、3、不完全竞争 在西方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是相对于完全竞争而言的,除完全竞争以外的 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竞争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它分为三个类型: 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其中,完全垄断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垄断居 中,垄断竞争最低。从义务教育产品供给方面看,公办中小学能够明显地影响义 务教育产品的市场价格,具有控制义务教育产品价格的能力,因此义务教育市场 具有不完全竞争性,属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公办中小学属于不完全竞争者。不 完全竞争的教育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办中小学的发展,造成了民办中小学 的劣势地位,致使民办中小学相应的优势和作用无法发挥,因而降低了教育供给 产品的质量

16、,减少了教育产品供给效率,不利于教育产品和制度创新。 1.5、职业倦怠的概念 1974年Freuden Berger(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首先把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在 心理健康领域进行使用,以此用来说明服务行业的职员因为工作需要,必须持续 进行情感的付出,而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之中,各种矛盾和各种各样的冲突所引起 的挫折感明显加剧,进而导致他们在行为、情绪和情感等等方面的身心状态耗竭。 各学者对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的探讨也比较多,不少学者比较接纳的一种概述 是Maslach(1986)从相对综合的视角,把职业倦怠进行定义。她将职业倦怠这一 概念描述为职员的精神、身体以及情感的枯竭表现,其表现在职员身体机能上的 降低以及持续的疲急状态、思想消极与心态上绝望的主观否定自已,同时对自已 的本职以及生命所持有的不良心态。 职业倦怠包函以下几个方面:职员情感方面的衰退,人格解体以及职员个体 成就感的丧失。(1)职员情感的不断下降,会让员工感到极度疲劳,没有精神, 有一定机率产生身心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