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272482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119 大小:2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教案(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doc(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概 说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指从东汉建安年代到隋统一这一历史阶段。如图所示: 东魏北齐汉 魏 北方十六国北魏 末蜀西晋 西魏北周建 吴 安 南方东晋宋齐梁陈 隋 (196)(约400年)(589年)图-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四百年里,各种力量为了争夺统治地位或扩大统治范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政权更迭十分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这一时期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是世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也引起了庶族对士族统治的强烈不满。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也具

2、有重大的意义。在汉代还相当落后的东南地区,经过六朝的相继开发,使得中国经济的重心,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各民族逐渐由征战走向融合,当时进入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后来大都成为汉族的一部分,并以他们的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汉族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又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带来了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的相对自由及多元化。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兴盛,道教的风行,使汉代定于一尊的儒学相对衰微,尽管这些思潮不可避免有明显的局限性,但是在历史行程中,无疑是重要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乃至

3、园林建筑尤其是诗歌,在这一时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社会的上层人士普遍热心于文学创作,并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学作品的日见丰富,使得文学逐渐与其他学术相区别,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上探讨关于文学创作的各种问题,评价历代作家的得失,也就提到日程上来,带来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文学繁荣的另一标志是文学集团的空前活跃。先后出现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集团”,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包括陆机、左思在内的“二十四友”,包括沈约、谢朓在内的“竟陵八友”等。这些文学集团的出现促进了文学的兴盛,造成一些新的文学现象的产生,促进了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魏晋南北朝

4、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辞赋,小说、文论等。魏晋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渐次衰微,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

5、较大的影响。文学创作不仅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陋习,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辞赋、骈文与散文三种形式。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有着明显的变化,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通脱;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抒情小赋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第一章 建安文学第一节:建安时代与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主体精神。建安文学的盛况,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一、“建安风骨” 1“建安风骨”范畴的生成: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钟嵘诗品总论则提出

6、“建安风力”的说法。后来,初唐陈子昂在其修竹篇序中也有“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话。自此,这一称谓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受到普遍推崇,并开始流行。但最早完整提出“建安风骨”一语的则是宋代的严羽,语出沧浪诗话。 2 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例如:锺嵘曾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3)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清峻:指文章的风格而言,所谓清峻就是文章“简约严明”的意思。汉末政治、军事的割据和异端思想的崛起,扫荡了经学牵强附会、

7、烦琐求证的作风,曹操以刑名法术进取天下,于鞍马间为文,用语简捷,词风峭厉,不容斟酌。即一般文人所作,指事写意,皆不傍经典,直抒胸怀。 通脱:汉代末年政治权威和思想权威已不复存在,文人脱卸了道德与礼教的重压,重新发现自我,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真实情感。兼之战乱频仍、瘟疫流行,命运难料、事功难成,转而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的乐观精神,又有产生于人生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苦闷。 骋词:汉末群雄割据,诸侯并起,战国之世,仿佛再现。为文人实现抱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遇和选择机会。文人议论时事、抒写情志,都力求表现自我,气盛词壮。 华靡:两汉文学由质转文,已是文学发展的

8、必然趋势。建安时期,曹操虽为文质朴,但因文学已经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个性开始受到文人自觉的重视,文学之渐趋华丽,成为时代风气。第二节 曹操与曹丕 文学史上有“三曹”之称,其就是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曹操(155220)曹操,字孟德,沛县谯(今安徽亳州)人。具体生平见教材P145。曹操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及一部分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其诗歌。曹氏今存诗20余首。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曹操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另一部分诗抒发了

9、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他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

10、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生平参见教材P147-148 曹丕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风格清丽婉约。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一描写女子在凄凉的秋夜里辗转难寐,思念远人,细腻委婉,缠绵悱恻,传诵不衰。曹丕文章的语言渐趋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都

11、比较浓重,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如与吴质书在追念旧游、感伤逝者中,描绘出友人的情怀与自己疏放的性情。感情凄怆真挚,语言流畅婉转,文笔清秀隽丽,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并茂的杰作。另外,要关注曹丕的文学理论贡献。他不仅将文学创作提升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还提出了“文气说”。他的主要理论体现在其典论论文中。第三节 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其生平以及创作经历见教材P149 曹植现存诗8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两类: 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另一类抒发建

12、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幽并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不平。题材大致有四类: 一是抒发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愤怒控诉曹丕集团对兄弟诸侯的残酷迫害,抒发了自己悲痛、恐惧、凄凉、愤慨等种种曲折复杂的感情。 二是传统的闺怨题材,借思妇、弃妇的怨叹。表白自己的心迹,如七哀诗代思妇立言,从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象新奇。 三是直抒胸臆,述怀言志。如杂诗其五直抒慷慨报国不甘闲居的志向。 四是游仙诗。除少数表现求仙得道、服食长生外,大都是借游仙这一传统题材

13、曲折表达了因人世险恶而隐居避世的向往。曹植的文学成就: 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散文抒情言志文辞剀切,叙事论理简练有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引经据典,仿佛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艺术形式上,使用了大量骈俪句式,但能骈散相间,句子长

14、短参差,错落有致,故工整而无萎弱之弊。第四节 “建安七子”与蔡琰等其他作家 “七子”之称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诗人。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因此在创作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七子中王粲、刘桢成就最为突出。 王粲七哀诗三首是代表作,其中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诗写自己在初平三年董卓部将作乱长安时避难荆州途中所见所闻,通过亲眼所见一位饥妇人抛弃亲生骨肉的悲惨场面,概括了战后生灵涂炭的惨象,揭示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写来感情深沉,慷慨悲壮。 刘桢今存诗20余首,分为赠答诗和游乐诗两类。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写松树在风霜冰雪摧残下仍然“端正”挺拔的英姿本性,最为豪迈俊逸。 七子中的其他诗人也都有一些著名的作品,如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借秦代民谣写繁重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写一位孤儿被后母虐待的情状,从侧面反映出汉末残酷的社会现实。徐干室思诗写思妇忧愁苦闷的心绪,哀怨缠绵,堪称佳作。 除曹氏父子,建安七子中孔融、陈琳、阮瑀的文章亦文气充沛,辞彩壮丽,颇具战国纵横家之遗风。总的说来,建安时代优秀的散文作品,大多情怀慷慨,文质彬彬,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