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测试题目及答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271679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道路测试题目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城市道路测试题目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城市道路测试题目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城市道路测试题目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城市道路测试题目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道路测试题目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测试题目及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窗体顶端一、填空题1、车辆由高架路经下匝道过渡到地面道路行驶过程依不同形式状态所需距离可分为三部分:匝道段、交织段和 停车段 。2、城市道路网的基本形式分为:方格网式、放射环式、 自由式 、链式、混合型等。3、通行能力可以分为:基本通行能力,可以通行能力和 设计通行能力 。4、圆曲线的设计主要内容是合理确定曲线半径和 曲线长度 。5、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包括:首末站,枢纽站和 中间停靠站 。6、机动车道的设计包括 车行道宽度 设计和车道条数设计。7、目前主要的交通流理论有:概率论方法,交通流排队理论, 跟驰理论 和流体力学模拟理论。8、OD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 客流 和货流的调查。9、交错点分为三种

2、类型:分流点,合流点和 冲突点 。10、立体交叉按交通功能分为 分离式立交 ,环形立交和互通式立交。11、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包括:首末站, 枢纽站 和中间停靠站。12、车辆由高架路经下匝道过渡到地面道路行驶过程依不同形式状态所需距离可分为三部分:匝道段、 交织段 和停车段。13、交错点分为三种类型:分流点, 合流点 和冲突点。14、平面线形设计,包括直线、圆曲线、 缓和曲线 各自的设计及其组合设计,同时要考虑行车视距问题。15、立体交叉按结构物形式分为上跨式和 下穿式 。16、通行能力可以分为: 基本通行能力 ,可以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17、OD表中,当两个小区的出行不需要区分方向时采用 三

3、角形 OD表。18、城市道路网的基本形式分为:方格网式、 放射环式 、自由式、链式、混合型等。19、城市道路上的车道是指道路上供车辆行驶的部分,包括机动车道和 非机动车道 。20、交通流在点(交叉口)、线(路段)和面(区域)范围内的运动状态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随机过程 。21、道路交通流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两重性、局限性和 时空性 。22、OD表中,当两个小区的出行需要区分方向时采用 矩形 OD表。23、城市道路网的基本形式分为: 方格网式 、放射环式、自由式、链式、混合型等。24、城市道路上的车道是指道路上供车辆行驶的部分,包括 机动车道 和非机动车道。25、通行能力可以分为: 基本通行能

4、力 ,可以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26、 设计车速 的大小对道路弯道半径、弯道超高、行车视距等线形要素的取值及设计起着决定作用。27、交错点分为三种类型: 分流点 ,合流点和冲突点。28、立体交叉按结构物形式分为 上跨式 和下穿式。29、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包括: 首末站 ,枢纽站和中间停靠站。30、车辆由高架路经下匝道过渡到地面道路行驶过程依不同形式状态所需距离可分为三部分: 匝道段 、交织段和停车段。31、美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1950年)中,根据通行能力的性质和使用要求,将通行能力分为三种情况: 基本通行能力 ,可能通行能力和实用通行能力。32、OD调查步骤中实地外业调查常用的方法有: 家庭

5、访问法 ,发(收)表法,单位访问法,网上调查法和路旁询问法等。33、城市道路网的基本形式分为:方格网式、放射环式、自由式、 链式 、混合型等。34、机动车道的设计包括车行道宽度设计和 车道条数 设计。35、作为道路设计依据的每小时交通量就是所谓的 设计小时交通量 。36、为保证汽车在弯道上行车的安全和舒适,在确定圆曲线半径时,必须控制 横力系数 的大小,同时适当设置圆曲线超高。37、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类型有: 凸形地形交叉口 ,凹形地形交叉口,分水线地形交叉口,谷形地形交叉口,斜坡地形交叉口,马鞍型地形交叉口等。38、立体交叉按交通功能分为分离式立交, 环形立交 和互通式立交。39、中间停靠

6、站是提供给沿线公交乘客定点上、下车的道路交通设施,在具体安排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一是停靠站的 间距 ;二是停靠站台的布置形式。40、高架道路对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包括对 景观 和污染两方面。41、车速调查分为两种,一种是 地点车速 调查,另一种是行程(行驶)车速调查。42、分布交通量的推算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现状出行分布和增长系数计算出将来出行分布,称之为“现在模式法”;另一类是考虑区间距离、时间或费用等因素和交通量的关系求算将来分布交通量,称之为“ 综合模式法 ”。43、城市道路网的基本形式分为:方格网式、放射环式、自由式、链式、 混合型 等。44、道路上供一纵列车队安全行驶的地带,称

7、为 一条车道 。45、设计小时交通量与年均日交通量之比成为 高峰小时率 。46、城市道路上的平曲线主要是 单圆曲线 和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两种。47、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基本类型有:凸形地形交叉口, 凹形地形交叉口 ,分水线地形交叉口,谷形地形交叉口,斜坡地形交叉口,马鞍型地形交叉口等。48、立体交叉按交通功能分为分离式立交,环形立交和 互通式立交 。49、中间停靠站是提供给沿线公交乘客定点上、下车的道路交通设施,在具体安排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一是停靠站的间距;二是停靠站台的 布置形式 。50、高架道路对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包括对景观和 污染 两方面。二、名词解释1、立体交叉(简称立交):是利用跨线构

8、造物使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2、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或行人数)。3、道路网密度:是城市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4、车辆通行能力:指车道某一断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5、行车视距:指从驾驶员视线高度,能见到汽车前方车道上高为10厘米的物体顶点的距离内,沿行车道中心线量得的长度。6、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7、平面线形:指道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形,一般由直线和平面曲线组成。8、渠化交通:在车道上画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像流入

9、渠道中的水流一样,沿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的行进,这种交通称为渠化交通。9、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和行人所组成的车流和人流的统称。10、OD调查:是一项为了了解交通的发生和终止在有关区域里所作的调查。11、交通密度:在某一瞬时单位长度内一条车道或一个方向或全部车道上的车辆数。12、道路面积密度:是城市各类、各级道路占地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值。13、基本通行能力:是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车道某一断面或道路交叉口处某一点的最大小客车数。14、变坡点:在两条相邻的纵坡线的交会处,明显存在一个折点,即变坡点。15、环形立交: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因匝道数不足而共同

10、使用,且有交织路段的交叉。16、车头间距:同向连续行驶的两车头之间的距离。17、人均拥有道路用地面积:为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总数之比值。18、可能通行能力:指在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下,车道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19、平面交叉口: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地方。20、完全互通式立交: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21、道路通行能力:是道路规划、设计及交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参数,它描述了道路交通设施的主要功能,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22、非直线系数:是道路起、终点间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之比值。23、设计通行能力:它反映道路

11、交通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状态下,一小时内通过道路某断面的最大交通量,等于道路可能通行能力乘以某一服务水平相对应的服务水平系数。24、交通迹线:指车辆行驶的轨迹线。25、部分互通式立交: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交叉。三、简答1、简述一块板横断面布置形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答:优点:节约用地,经济;缺点:不安全,行车速度慢;适用条件:城市次干道和支路。2、简述下穿式立交的特点。答:下穿式:用地道(或隧道)从相交道路下方穿过的交叉方式。特点:占地较少,立面易处理,对视线和市容影响小,但施工期较长,造价较高,排水困难。多用于市区。3、简述停靠站的布置形式及适用范围。答:

12、沿路侧带边设置;适用于单幅路和双幅路。沿两侧分隔带边设置。适用于三幅路和四幅路,且分隔带宽度应不小于2m。4、直线在城市道路平面线形中用得最多,也最简单。直线设计应注意哪两个问题?答:一个是一次直线长度不能太短,如在两个邻近的圆曲线之间的直线,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另一个是一次直线不能太长,这主要是指车速较高的快速路上,因为长直线容易引起驾驶员的疲劳。5、平面交叉的一般几何类型有哪些?答:平面交叉口有十字形、X形、T形、错位交叉、Y形、多路交叉及畸形交叉等。6、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答: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要求;满足城市用地布局要求;满足城市通风日照的要求;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13、。7、道路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平面线形设计;弯道部分的特别设计,如弯道加宽、弯道超高等;沿线桥梁、隧道、道口、平面交叉口、广场和停车场等的平面布设,还有分隔带以及其断口的平面布置、路侧带缘石断口的平面布置;道路照明及道路绿化的平面布置。8、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有哪些?答:实行交通管制。采用渠化交通。修建立体交叉。9、简述上跨式立交的特点。答:上跨式:用跨线桥从相交道路上方跨过的交叉方式。特点:施工方便,造价较低,排水易处理,但占地大,引道较长,高架桥影响视线和市容,宜用于市区以外或周围有高大建筑物处。10、停靠站间距为什么不能过大和过小?答:停靠站间距小,道路上过多设站,增加乘客的

14、乘车时间,车辆速度不高,且制动、启动频繁,轮胎与燃料消耗大。如果停靠站间距过大,虽然车辆运行速度提高,乘客的乘车时间减小,但增大了乘客的步行时间,于乘客不便。11、城市道路网有哪些特点?答:功能多样、组成复杂;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道路交叉口多;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景观艺术要求高;政策性强、影响因素多。12、简述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原则。答: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应远近期结合;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取工程措施与交通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证交通安全,尽量减少拆迁。13、简述方格网式(棋盘式)路网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答:适用于地势平坦的中小城市;划分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

15、交叉口多,对角线交通不便。14、简述两块板横断面布置形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答:优点:避免对向机动车之间的干扰;缺点:车辆行驶的灵活性差,行车速度慢;适用条件:快速路,城市出入口,非机动车不多的道路。15、会车视距由哪三部分组成?(1)双方司机反应时间所行驶的距离;(2)双方汽车的制动滑行距离;(3)(安全距离16、平面交叉口纵断面设计原则有哪些?答:交叉口进口道的纵坡度,宜小于或等于2%,困难情况下应小于或等于3%,但相邻两路段不宜取平坡;桥梁引道处应尽量避免设置平面交叉口;两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坡宜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纵坡度服从于主要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标高应与四周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调;应合理确定变坡点(方法见交叉口竖向设计)17、简述互通式立交的构成及特点。答:构成:设跨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且上、下道路有匝道连接,以供转弯车辆行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