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读本第四篇读书笔记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271626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读本第四篇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城市读本第四篇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城市读本第四篇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读本第四篇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读本第四篇读书笔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读本第四章读书笔记摘要:本部分集中介绍城市政策、城市管治和城市经济方面的研究,分别讨论美国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问题;被称为“增长机器”的城市经济发展利益相关者联盟;中国经济的宏观发展阶段与特点;经济学因素对城市政策制定的影响;美国城市的内城在振兴经济时的优势,以及中国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六篇文章阐述了中美城市政策、管治和经济的不同方面,讨论了彼此密切关联的城市政策、城市管治方式和经济运行模式如何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关键词:城市政策、城市管治、城市经济、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内容:本章有六篇文章来阐述城市管治及经济问题,分别是市民参与的阶梯、城市作为增长的机器:走向空间的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的历

2、史眼光、城市作为扭曲的价格体系、内城的竞争优势、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与依法行政。1、市民参与的阶梯 作者:谢莉阿恩斯坦首先解释了什么是市民参与,市民参与是一种市民权力的术语。它将使无权者拥有权力进行权利的再分配,而目前被政治和经济过程排斥在外,在未来发展中也未被深入考虑。而通过市民参与,无权者将可以参与决定信息如何共享,目标和政策如何制定,赋税如何分配,项目如何操作,合同和资助的利益如何分配。简而言之,通过这个方法可以引发重要的社会改革,使无权者可以享有繁荣社会的福利。然后通过四个问题什么是市民参与,多元主义如何在实际中得以运作,市民应当如何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制定,如何更好地去实现公共参与

3、的指引来引出市民参与的“八级阶梯”理论。“八级阶梯”分别是操纵性参与、治疗性参与、提供信息性参与、征询意见性参与、安抚性参与、合作性参与、权利代表性参与、市民控制性参与。其中操纵性参与、治疗性参与是零参与;提供信息性参与、征询意见性参与、安抚性参与是象征性参与;合作性参与、权利代表性参与、市民控制性参与是市民权利。操纵性参与是政府按自己的目的和意思组织并操纵公众参与的过程。操纵性参与意味着当权者将“参与”扭曲成为一个公共关系的虚假载体,仅仅是将操纵参与合法化,市民并未真正参与其中;治疗性参与就是政府以公众参与的形式达到让公众支持自己的目的。治疗性参与则以不诚信且自欺欺人的形式将市民视为集体门诊

4、治疗对象,这种形式让人反感的原因在于种族主义和欺压。这两者其实是彻底的假参与。提供信息性参与是政府把信息通知参与者,使参与者了解情况。提供信息性参与是将权利、责任和选择相关信息提供给市民,是走向合理市民参与最重要的第一步,但目前仅是单向信息传递;征询意见性参与是政府提供信息,公开听取参与者的意见。征询意见性参与是走向完全参与的合理步骤,但若仅局限于征询意见此种方式也不能保证市民的顾虑和想法被纳入考虑。这两种参与类型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从政府官员到公民单向流动,公民没有任何反馈的渠道以及与政府谈判的权力,特别是当信息在规划的较晚阶段被提供时,公民几乎没有机会去对规划产生影响,所以说,这样的参与只是

5、表面参与。安抚性参与包含着伟大的妥协精神,是公众参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相对于告知和咨询,首先从受众来讲,是更加广泛的公众,而不仅仅限于参与者;政府与参与者之间形成了交流互动,另外,参与者介入的时间比之前的四种类型都要提前,但因政府仍然有着最终决定权,所以也只是比较深层次的表面参与。合作性参与,权利事实上通过市民和当权者协商的方式被重新分配。权利代表性参与即市民和公共官员的协商可使市民对一个特定规划或项目决策发挥主导作用。合作、授权、公众控制,目前欧美的深度公众参与类型,和前面的参与类型最大的不同在于,参与者在知情权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全程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发表看法,就参与内容与政府共同决策。2、城

6、市作为增长的机器:走向空间的政治经济学 作者:哈维 莫罗奇本文将社区权利与城市及城市空间相联系,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研究城市生活。作者认为在美国当前环境中,几乎所有地区的政治经济的本质都是“增长”。城市是那些精英分子的一台增长机器,其目的是发展。但是增长所带来的交通堵塞和污染等则导致了社会反增长情绪的出现。而“增长联盟”的消除则基于以改革为取向、以问题为基础的公民政治会长期存在可以做出别种选择,那才是真正的未来。作者将由商业领袖、居民中的支持者、物业所有者、服务本地的金融机构投资人以及其伙伴组成的促进增长的同盟称之为“增长联盟”。联盟的组成通常包括经济利益集团、公共部门和第三部门的领导者、地方媒体

7、等,目标就是促进城市以及他们活动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本篇文章的主要论点有如下几个:“增长机器”、任何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本质是增长、推进增长模式带来的弊端、人类生态学:利益的马赛克图、新兴的反联盟力量。城市最主要的任务是增长,地方官员发展地方经济的强烈愿望和拥有资本的经济精英聚敛财富的动机主导着城市政治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城市的本质就是一台“增长机器”。推进增长模式带来的弊端主要是环境与交通问题,随着城市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工业与私家车的不断增多,环境问题已经日趋严重,极大的影响到市民的身心健康。第二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越来越多,造成城市道路的堵塞,大大加长了人们的通勤

8、时间,也带来了一些城市问题。人类生态学:利益的马赛克图是指土地空间开发与各个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土地的利益潜能提高到一定程度,财富就增加了。一个人对毗邻的地块感兴趣,如果使用情况不利于这块土地的发展,也可能会危及这个人自己的地块。因此争夺土地利益的集团会联合达成共同的土地增值方案。新兴的反联盟力量的根基是近年来的环保运动,其生力军是参差不齐的年轻行动主义者、中产阶级职业人士以及工人,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税率与增长发生了冲突。领导层中反增长的重要角色是政府雇员,以及为某些组织效力的人员,这些组织无论直接还是间接都不依靠地方增长获取利润。3、中国经济的历史眼光 作者:林毅夫本文按中国经济史的

9、几个时期划分,根据几个重要的经济转折点,简要的回顾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经济体制模式导致不同的发展绩效,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连续20年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根本原因在于对传统体制的改革。而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中国经济是否具有增长的可持续性,有赖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改革的方向和深化,以及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本文分为三部分:大国兴衰:中华五千年经济、经济体制的演变、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大国兴衰:中华五千年经济分为四部分来讲,首先是古代的经济成就,历史上中国在绝大多数主要的技术领域中,都一直遥遥领先于西方国家;其次是近代的经济停滞;再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五个阶段),分别是经济恢复期

10、(1949-1952年)、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期(1953-1958年)、“大跃进”及其纠正时期(1959-1965年)、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最后提出了国家兴衰之谜,既“李约瑟之谜”与“韦伯疑问”。经济体制的演变分为三部分来讲,首先是传统体制形成逻辑,既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缺乏自主权的微观经营体制;其次是体制改革效果,既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同时调节生产活动的双轨制形式;最后是市场经济蓝图。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保持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是保持社会稳定,最后是进一步改革的任务既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4、城市作为扭曲的价格体系 作者

11、:威尔伯汤普森本篇文章首先提出了三个经济学概念:集体消费的“公共物品”概念、旨在鼓励期望行为的“有益品”概念、旨在重新新分配收入的“支付”概念。“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免费提供,供每个人使用,例如对大气污染的控制、警察和城市街道。“有益品”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物品,集体决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不论他们是否有能力支付。为重新分配社会收入的“支付”是不受价格支配的第三种支付方式。之后通过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更加合理的城市资源配置问题,首先是价格配置供给现有设施的使用,价格的核心角色是跨越界限在竞争目标之间分配稀缺资源,以使任一单元物品或服务的价值与生产该单元物品或服务所增加的成本相等

12、。价格配给也标志指引着重新分配资源所需的新方向;其次是价格引导收入的分配,更广泛的应用通行费、服务费、罚款和其他“价格”,可对收入分配给予更强的控制,有以下原因:目前使用税收自主公共服务造成了不明确的和无计划的收入分配、对我们有限税金供给的消耗是当地政府难以从事其他明确的和有计划的再分配作用的项目;再次是价格扩大选择范围,我们在大城市发展中经常犯的重大错误是,过分受到富人的无重大社会意义的刺激和影响,反而允许这些人逃避最重要和最普遍性的社会责任。“多元主义和选择”这样难以实现的目标需要地方公共部门拥有更成熟的管理体系;最后是价格改变品味和行为有计划地进行收入再分配。5、内城的竞争优势 作者:迈

13、克尔波特本文作者迈克尔波特宣称内城街坊的经济困境可能是美国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他将目前解决内城问题的方法描述为基于个人目的的社会模型。他赞成一种新的内城复兴的经济模型。他支持基于自我经济利益的、私营的、以营利为目的的项目,而不是基于人为激励、慈善或是政府命令的项目。作者通过对内城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来得出内城的发展应该走向一种新的模式,既区位和产业的发展模式。内城的优势有战略性区位、本地市场需求、融入区域集群、人力资源。内城基本位于那些应当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区域,对于以内城为基础的公司和产业来说,内城市场本身就是最直接的机会,内城未来经济发展中最激动人心的一点是融入最近的区域集群。而为了克服上述内

14、城众多的商业劣势并建立起独有的优势,需要企业、政府以及非营利性机构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内城的劣势有土地成本、建筑成本、其他成本、安全问题、基础设施、工人技能、管理水平、资金、反商业态度。内城发展的经济模型挑战了私营部门所预设的领导角色,首先必须对内城采取新的态度。而政府对实现内城的经济复兴已经承担了主要责任。社区组织的城市更新活动与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一经济模型为复兴美国衰败的城市社区提供了新的综合途径,但是达成共识并加以实施将充满挑战。6、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导向与依法行政 作者:赵民、雷诚新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表述:“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乡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

15、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本文通过三个问题来引出观点,既城市规划的性质以及如何对其准确定义、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观及其与依法行政的关系。首先从历史的视角阐述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和基本理念;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及公共行政机制,以制度化的方式来制约公权和私权的行使、以防范可能造成的对公共利益的危害,是城市规划公共管理运作的基本理念;城市规划的具体控制与整体政策框架,既城市规划具体控制的实质内容在减少,而其政策影响力却在逐步加大;其次是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认识,具体辨析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就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的不同阶段而言,其政策属性各不相同,应当区别

16、看待。宏观层面突出政策性,实施阶段突出法规性,管理阶段突出法律性。二是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各自角色和诉求而言,城市规划所承载的政策含义和利益也是有区别的。中央政府赋予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是落实宏观调控政策,而地方层面要为城市的发展制定具体的目标以及政策框架;最后是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城市规划的演进。分别从我国城市规划的阶段性特征、从服务于“经济增长”到建设“和谐社会”、“依政策行政”与“依法行政”、城市规划的“政策导向”与“行政管理”的体系构成来说。政策文件与法律文件同为公共政策的载体,具有内在统一性,但两者却有着明显区别。政策一旦“制度化”,即以立法的形式出现后,就具有了法律自身的规定性,其效力不以政策的改变而改变。重新审视并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十分有必要。可将公共政策分解为“政策内涵和“政策载体”两部分;“政策文件”与“法律文件”同为公共政策的载体,但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