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一课时)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264118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2.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一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一课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思考 2 工业化 城市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 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4 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一 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 1 什么是工业化与城市化 1 什么是工业化 工业化 是指一个国家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 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的过程 往往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农业部门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转变 另一方面工业部门内部结构也处于不断的演化之中 一般将工业化划分为早期工业 中期工业和新兴工业三个阶段 以

2、表示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 是人口向城镇集聚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它即包括人口的城市化 也包括地区的城市化 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工业化 城市化 主要推动力 相互促进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 工业化 城市化及区域经济发展间关系 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 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一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概述 通过优惠政策 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

3、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珠三角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地理位置 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形地势 河口三角洲平原 地势低平 气候 亚热带季风 夏季高温 冬季温和 降水丰富 年较差较小 河流 河网密布水量丰富 季节变化较小 含沙量小 无冰期 流速缓慢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自然环境特征 思考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 有哪些国际国内背景和地理条件 二 对外开放的前沿 阅读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1 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怎样调整 有何影响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在工业内部 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

4、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技术 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 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美国产业变动产业转移影响东南亚地区刺激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1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 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邓小平南巡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1980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90年代以后 1980年在深圳 珠海 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5、 由此开始了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984年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大连 秦皇岛 天津 烟台 青岛 连云港 南通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广州 湛江 北海 1985年把闽南三角地带 长三角 珠三角 环渤海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海南岛设为经济特区 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 3 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 毗邻港澳 靠近东南亚 影响 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 地价低廉的优势 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 利用港澳贸易渠道 大量出口商品 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4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中国第一侨乡 江门 目前 广东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已达1770多亿美元

6、其中 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资金达1200亿美元 珠三角地区 市占全广东省侨资企业的 图示法记忆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问题探究 材料 国际经济环境 对外开放政策 区位 侨乡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 城市化的有利条件 思考下列问题 对上述四个条件进行类比分析 1 20世纪80年代前后都有的条件有哪些 与全国其它地区共同拥有的条件有哪些 2 根据上题的结果 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 城市化较快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区位 侨乡 国际经济环境 对外开放的政策 三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第一发展阶段 第二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1 工业

7、化的推进 第一阶段 起步 1979 1990年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矿产资源贫乏 劳动力资源丰富 政策优势 侨乡优势 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 外商出于风险考虑 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 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 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第一阶段 1979年至1990年 丰富 优势 改革开放初期 主导产业 密集型产业 技术 引进 加工厂 建立

8、 外商投资规模 附加值 吸引外资额增长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 工业基础薄弱 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 侨乡 生活消费品 较慢 劳动 较慢 劳动力 低 资金 设备 小 第二阶段 产业升级 政策优势不明显 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 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 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 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1990年以后 外商不再担心风险 投资规模扩大 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 使城镇数量猛增 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

9、布的景观 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两方面综合的结果 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 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珠江三角洲地区 已不明显 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水平 的优势丧失 产业不能支撑该地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世界 经济 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 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政策优势 劳动力成本低 产业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 劳动密集型 全球化 信息化 经济结构调整 抓住机遇 发展 迫使 思考 不同的历史时期该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都以 轻 重 工业为主 并分析其原因 能源和原料缺乏历史基础薄弱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轻 2 珠三角城市化进程 珠江三角

10、洲的工业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读图思考 1 珠三角的城市数目发生了什么变化 2 城市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 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1 城镇数量猛增2 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表现 知识回顾 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 阅读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 起步 2 发展优势 3 抓住两次机遇 3 抓住两次机遇 1 起步 2 发展优势 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 来图来样加工 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地理位置优越 著名的侨乡 在改革开放初期 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 大量引进港资 发展 三来一补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东莞完善了能源 通信 厂房等基础设

11、施配套建设 优化了投资环境 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 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 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根据下图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珠江三角洲模式 浙江温州模式 苏南模式 东北模式的城市化 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 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 温州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 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 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 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 带动了郊区城市化 东北模式是随着资源的开发 国有大型企业的发

12、展 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 P79 活动 各区城市化推动力比较 三 问题与对策1 问题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 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 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 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1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城市规划 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 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 城市竞争力下降 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 引发了居住 交通 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城中村 的现象普遍 2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13、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 交通 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 导致 三废 排放量大 但是处理量小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 1 大气污染日益加剧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 2 水污染严重 水质性 缺水问题突出 3 噪声扰民 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4 耕地锐减 土壤肥力下降 5 森林面积减少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3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2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 对策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 发展石化 钢铁 汽车 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 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 加强分工合作 构建以香港 广州 深圳为核

14、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 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 查处私招滥雇 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加强规划与管理 P78活动 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长三角发展的有利条件 1 自然条件 气候 地形 河流 2 市场腹地 3 基础雄厚 4 交通条件 1 比较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完整 五个级别均有 形成了多中心 多层次的城市等级体系 以上海为中心 以南京 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 兼顾 辐射其他城市 是单核模型 珠江三角洲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相对单调 缺少规模巨大的 龙头 城市 以广州 深圳为区域中心 是双核模型 其实我国大部

15、分省份都是 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 福建的厦门 福州等 2 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 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 这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上海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创造巨大的商机 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 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 示范和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 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 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3 你认为南京市应该怎么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 腹地很大 不用完全依靠上海 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 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积极带动郊区县

16、的发展 打破 二元经济 格局 其次要积极开展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促进南京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再次要加快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4 长三角城市群应如何确立分工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 文化 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 要根据各城市特点 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 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 京津塘的高科技性 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知识巩固 1 珠三角地区在工业化第一阶段中主要利用的本地资源是 A 资金 技术B 资金 劳动力C 劳动力和土地D 矿产资源和劳动力2 下列哪种工业促使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出现第二次腾飞 A 劳动力密集型工业B 资金密集型工业C 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D 原料指向型工业 C C 3 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B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在减弱C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D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分工明确 结构差异大 D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的主要动力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