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解剖生理课件PPT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132241564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鼻解剖生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鼻解剖生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鼻解剖生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鼻解剖生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鼻解剖生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鼻解剖生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鼻解剖生理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鼻应用解剖学AnatomyoftheNose 耳鼻咽喉科解剖与生理系列教学 概述 鼻由外鼻 鼻腔和鼻窦三部分组成 鼻腔的三维结构是维持正常鼻生理功能的基础 每侧鼻腔借助深而隐蔽的鼻窦开口分别与4个鼻窦相交通 鼻窦与眼眶 颈内动脉颅内段及海绵窦构成复杂的解剖学毗邻关系 是鼻眼相关外科和鼻神经外科学的基础 外鼻Externalnose 由成对的骨 成对或单个软骨支架 软组织构成 骨性支架 软骨支架 皮肤 鼻尖 鼻翼 鼻前庭皮肤厚 与其它软组织连接紧密 并有丰富的皮脂腺和汗腺 故炎症时疼痛明显 局部易发生痤疮 疖肿和酒渣鼻 静脉回流 经内眦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 而内眦静脉又可经眼上 下静脉与海绵

2、窦相通 神经 运动神经为面神经 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第一支 眼神经 和第二支 上颌神经 的分支 筛前 滑车上 滑车下和眶下神经 淋巴回流 主要汇入下颌下和腮腺淋巴结 鼻腔 固有鼻腔 前界为鼻内孔 后界为后鼻孔 有内 外 顶 底四壁 顶壁外侧壁后鼻孔内侧壁底壁 左右各一 包括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鼻腔外侧壁结构 鼻腔外侧壁结构 蝶窦 sphenoidsinus 咽鼓管口 eustachiantube 鼻腔外侧壁结构 下鼻甲和下鼻道下鼻甲后端距咽鼓管咽口仅1 1 5cm下鼻道顶端有鼻泪管开口下鼻道外侧壁前端是上颌窦穿刺最佳进针位置上鼻甲和上鼻道上鼻甲为三个鼻甲中最小的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上鼻甲后端后

3、上有蝶筛隐窝 蝶窦开口 鼻腔外侧壁结构 鼻腔外侧壁结构 中鼻甲和中鼻道中鼻甲为筛窦内侧壁标志 附着于筛窦顶和筛骨水平板交界的前颅底骨 FESS手术在中鼻甲外侧进行 中鼻道有前组鼻窦开口 窦口鼻道复合体 ostiomeatalcomplex OMC 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 包括中鼻甲 钩突 筛泡 半月裂 筛漏斗以及额窦 前组筛窦和上颌窦自然开口 如发生解剖变异和病理改变 将直接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 导致鼻窦炎 鼻腔粘膜 嗅区粘膜分布于嗅裂区域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支持细胞 基底细胞 嗅细胞嗅细胞为有嗅毛的双极神经细胞 呼吸区粘膜前1 3为鳞状上皮 移行上皮和假复层柱状上皮 后2 3为假复层纤毛柱状

4、上皮 后者由纤毛细胞 柱状细胞 杯状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 粘膜下具有丰富粘液腺和浆液腺纤毛粘液毯 鼻粘膜重要保护机制 鼻腔血管 动脉1 眼动脉 颈内动脉分支 自视神经管入眶后分出筛前 后动脉 主要分布于中鼻甲平面以上 2 上颌内动脉 颈外动脉分支 在翼腭窝内相继分出蝶腭 眶下和腭大动脉 主要分布于中鼻甲平面以下 Little sarea静脉回流汇入颈内 外静脉 海绵窦Kiesselbach splexusWoodruff splexus 鼻腔神经 嗅神经分布于嗅区粘膜 嗅神经鞘膜为硬脑膜的延续 损伤嗅区粘膜或继发感染 可由此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 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1 2支眼神经 由鼻睫神经分出

5、筛前 后神经 与同名动脉伴行上颌神经 穿蝶腭神经节后分出蝶腭神经 然后经蝶腭孔进入鼻腔 分为鼻后上内侧支和鼻后上外侧支 植物神经鼻粘膜血管的舒缩及腺体分泌均受植物神经控制 交感神经来自岩深神经 副交感神经来自岩浅大神经 两者在翼管内组成翼管神经 经碟腭神经节后进入鼻腔 鼻窦 左右成对 共4对 分别是上颌窦 筛窦 额窦和蝶窦 生后发育 前组鼻窦 上颌窦 前组筛窦和额窦 开口于中鼻道 后组鼻窦 后组筛窦和蝶窦 前者开口于上鼻道 后者开口于蝶筛隐窝 上颌窦maxillarysinus 4个鼻窦中最大 约13ml5个壁前壁 有尖牙窝和眶下孔 后外壁 毗邻翼腭窝和颞下窝 内侧壁 即鼻腔外侧壁下部 顶壁

6、即眼眶底壁 底 下 壁 即牙槽突 与第二双尖牙及第1 2磨牙关系密切 筛窦ethmoidsinus 又称筛迷路 解剖关系最复杂 筛房多少不一 数个 数十个 分前 后两组 6个壁外侧壁 眶纸样板 泪骨 前者为主 0 2mm 内侧壁 鼻腔外侧壁上部 有中 上鼻甲附着顶壁 内侧为筛骨水平板 外与眶顶延续 前颅窝 底壁 即中鼻道外侧壁结构 筛泡 钩突 筛漏斗 前壁 额骨筛切迹 鼻骨嵴和上颌骨额突 额隐窝 后壁 即蝶筛板 与蝶窦毗邻 后组筛窦以中鼻甲基板为其前界 与视神经管 颈内动脉及蝶窦毗邻 额窦frontalsinus 位于额骨的内 外板之间 开口位于窦底 经鼻额管引流至额隐窝 额窦各壁前 外 壁

7、为额骨外骨板 较坚厚 含骨髓 可致骨髓炎后 内 壁 即额骨内骨板 薄而有导静脉与硬脑膜下腔相通 此壁也可有裂隙 额窦感染可侵入颅内底壁 为眼眶顶壁 外3 4 和前组筛窦顶壁 此壁内侧恰相当于眼眶顶的内上角 甚薄 急性额窦炎时此处可有明显压痛 额窦囊肿可由此侵入眶内内侧壁 为两侧额窦之中隔 常偏向一侧 蝶窦sphenoidsinus 位于居蝶骨体内 左右各一 大小和形态多不对称 分为甲介型 3 鞍前型 11 和鞍型 86 蝶窦各壁外侧壁 与颅中窝 海绵窦 颈内动脉和视神经管毗邻 气化好的蝶窦 此壁菲薄或缺损 使上述结构裸露于窦腔内 顶壁 顶壁上方为颅中窝底 呈鞍型 蝶鞍 蝶鞍承托脑垂体 前壁 参

8、与构成鼻腔顶的后段和筛窦的后壁 上方近鼻中隔处为蝶窦自然开口 从前鼻嵴至蝶窦前壁的距离一般不超过7cm 后壁 后壁骨质较厚 毗邻枕骨斜坡 下壁 即后鼻孔上缘和鼻咽顶 翼管神经位于下壁外侧的翼突根部 筛蝶窦与视神经管 颈内动脉管及海绵窦的关系 与视神经管的关系 视神经管位于蝶窦和后组筛窦的外侧 如果蝶 筛窦发育和气化很好 则视神经管将在后组筛窦的外侧壁形成隆起 与颈内动脉管的关系 颈内动脉出颈内动脉管进入颅内 经破裂孔进入海绵窦 其中与蝶窦外侧壁毗邻的一段形成凸向窦内的压迹 即颈内动脉管突起 此处骨壁有时很薄甚至缺损 视神经管的突起位于蝶窦外侧壁上部 而颈内动脉管的突起位于下部 与海绵窦的关系

9、海绵窦由硬脑膜构成 位于蝶窦两侧 颈内动脉及3 6对颅神经在窦内通过 蝶窦外侧壁破坏或先天缺损时 海绵窦可突入窦腔内 鼻生理学PhysiologyoftheNose 耳鼻咽喉科解剖与生理系列教学 概述 鼻腔 鼻窦及其被覆上皮的结构赋予鼻腔特殊的功能 如通气 过滤 清洁 加温 加湿 共鸣 反射 嗅觉 此外 鼻黏膜上皮还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鼻腔最主要功能是 为下呼吸道输送最适宜的空气 鼻窦粘膜与鼻腔粘膜连续 也具有鼻腔的某些生理功能 如细胞分泌 共鸣作用等 此外 有减轻头颅重量和维持平衡的作用 鼻阻力一定的鼻阻力是维持正常鼻通气的前提 鼻阻力主要由鼻瓣膜区 即鼻内孔区域形成 两侧下鼻甲是鼻阻力的

10、另一主要组成部分 由于鼻阻力的存在 使进入鼻腔的气流分为层流和湍 tuan 流两部分 正常鼻阻力的存在有助于肺泡的气体交换 生理性鼻周期 正常人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规律性和交替性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 约间隔2 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 鼻周期的生理意义在于促使睡眠时翻身 有助于消除疲劳 清洁 过滤功能鼻毛对气流中大颗粒的过滤 小颗粒或通过喷嚏反射被排出体外 或借助湍流的作用沉降于鼻粘膜 然后通过纤毛粘液毯送入咽部 粘液毯流动速率5mm min 粘膜表面有生物活性物质 如溶菌酶 干扰素 SIgA等 对维持鼻腔正常清洁功能起重要作用 加温 加湿 共鸣和嗅觉功能1 鼻粘膜血管的舒缩

11、作用 使吸入气流保持相对恒温 35度左右 2 依赖于鼻腔粘膜中分泌性上皮 如杯状上皮 的分泌物 各种腺体 粘液腺 浆液腺和嗅腺 的分泌物以及毛细血管的渗出维持鼻腔的湿度 以利于气流在肺泡的交换 3 依赖鼻腔及鼻窦的三维结构产生共鸣作用 使音质圆润而富有个性特色 4 依赖嗅区粘膜及其中的嗅细胞发挥嗅觉功能 嗅觉起着识别 报警 增进食欲 影响情绪等作用 反射功能Nasopulmonaryreflex 以三叉神经末梢为传入支 广泛分布于支气管平滑肌的迷走神经为传出支 三叉神经核和迷走神经核为中枢核团 形成反射弧 鼻肺反射是鼻腔局部刺激和病变引起支气管病变的原因之一 Sneezereflex 当鼻粘膜

12、的三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发生的一系列发射动作 借以清除鼻腔中的异物或刺激物 生物学功能1 鼻粘膜完整的上皮结构构成了呼吸道第一道机械屏障 2 主动分泌机制 如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3 鼻粘膜上皮还是机体粘膜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成员之一 正常情况下 鼻粘膜依靠自稳机制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维持鼻粘膜局部生理功能 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时 通过局部与全身迅速而准确的信号传递与反馈 产生相应的生物活性物质 使局部粘膜处于一种新的平衡之中 变应原刺激鼻粘膜产生变应性鼻炎就是很好的例子 鼻检查法与症状学 耳鼻咽喉科解剖与生理系列教学 鼻镜检查 前鼻镜检查鼻内窥镜检查纤维鼻咽喉镜检查 影象学检查 鼻窦平片 影象学检查 CT 主要症状 鼻阻塞鼻音鼻漏嗅觉障碍鼻源性头痛鼻出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