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宣城赴官上京答案篇.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32231347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宣城赴官上京答案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白宣城赴官上京答案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白宣城赴官上京答案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白宣城赴官上京答案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白宣城赴官上京答案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宣城赴官上京答案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宣城赴官上京答案篇.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宣城赴官上京答案10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白宣城赴官上京答案的资料10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篇1自宣城赴官上京自宣城赴官上京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前两联追忆往事,直言诗人诗酒放浪的生活。颔联接连反诘,进行自我否定,似有痛悔之意,与诗题相合,有振作起来,不负往日抱负之意。尾联又回笔写“挂冠”之事,以为身处官场只会虚度光阴,耽误去“访旧游”。此诗一波三折,平地骤起波澜,回肠荡气,抒发了诗人有志作为,但又仕途不如意,浪迹山水青楼又不甘心的矛盾心态。白话译文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

2、常拂过我头。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创作背景此诗是开成四年(839)所作,时杜牧三十七岁。杜牧于开成三年在宣州幕中,是年冬,内升左补阙、史馆修撰,次年(即开成四年)春初,赴京供职,离宣州时作此诗。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述怀诗,展示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笔墨洒脱而感慨深沉。诗人自大和二年(828)十月来到江西,后转宣城。以后,辗转漂泊于扬州、洛阳、宣城各地。首尾共历经十一年。此诗首联即以“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概括了这一段生活。”潇洒江湖”,无拘无束,风韵飘逸;终日为醉乡之客,则于放浪形骸中见愁闷之

3、情。行止风流,内心愁苦,正是诗人的真实写照。联承首联之意,再次点染。“谢公城畔溪惊梦”,接“酒杯”句。每日无事,携酒行游于宣城郊野,观山望水,自得其乐;自斟自饮,不觉醉倒溪边。此句中“惊梦”一词很妙,写出了诗人大醉初醒,不知身在何处的情态。而梦中之惊,耐人寻味:或许,他在醉梦中与亲故旧友重逢,一觉醒来却独枕溪流。或许,在梦境中他仗剑行侠,英雄豪迈,醒来却发现自身依旧是落魄江湖的一介书生。溪畔惊梦,情境皆佳。“苏小门前柳拂头”,写诗人“潇洒江湖”的另一面。妓馆歌楼多涉秾艳轻绮之笔,而诗人仅仅用“门前柳拂头”暗示出流连花柳之意,处理得很含蓄,不伤全诗清朗之调。联转为感慨生平,反映出诗人虽然过着诗酒

4、风流的生活,但并不甘心终老于此。“千里云山何处好”表面上是寻访山川之胜,其实正是这声对苍茫云山发出的喝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咤叱风云、指点江山的襟怀抱负。紧接着,诗人又转过来对着茫茫人世发问:“几人襟韵一生休?”世上有几人能有如此襟韵,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罢了不成,把诗人不得不浪迹江湖的愤慨、不甘于虚度此生的愿望倾吐一尽。这两问,问得豪迈,问得沉痛,问得有气魄,如高天惊雷,滚滚而下,一扫方才悠然低回之韵。尾联收合全诗,点明“赴官上京”之意。面对现实中平庸无聊的官吏生活,诗人萌出“尘冠挂却”的念头。他把辞宫归去说得很平常,“闲事”而已;事实上,这件“闲事”也难以做到,“终把蹉跎访旧游”,诗人不得

5、不赴京上任,再次把光阴虚掷回虚前联。此联言辞之间,流露出归隐与人世的内心矛盾。这首诗起、承、转、合,层次分明,把这位落魄诗人的胸襟间事渐次说尽。其中既有风流倜傥之韵,又有豪宕雄浑之气。篇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在宣州城西。的的:鲜明的样子。旆:旗子。(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请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表达技巧。答:_(2)这首诗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6、情感?与前四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_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1)这两句诗一幅是想象中的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虚实相生。前一幅是远景、静景,后一幅是近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形象鲜明。(2)这首诗的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的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满腹愁情。诗歌的前四句写江南的早春,清新的空气,明亮的阳光,鲜美的芳草,倜傥自信的友人,借景物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后四句直抒胸臆,五六句用对比的手法写与友人的不同心境,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七八句写“同来不得同归”的感慨,表现诗人的寂寞惆怅。前四句写景是反衬后面的

7、抒情。 篇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的的:鲜明的样子。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通过景物描写,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B“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青弋江村”点明送别的地点。“云遮寺”、“柳拂桥”

8、,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C颈联通过对比,表现了诗人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情。D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辞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表现诗人只身回到京城后的寂寞和悲伤。(2)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请简要赏析“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一联写景的妙处。(3)虚实结合是这首诗的特色之一,请就这一特色赏析“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村柳拂桥”。 阅读答案: 答案:1D;解析:(1)表述不准确,这里是诗人想到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自己只身回到京城后,将会感到寂寞。(2)诗人在诗的首联就以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

9、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冒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葱绿。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入上路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3)“九华山路云遮寺”是想像中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青弋江村柳拂桥”是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青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 篇4 阅读下面这首

10、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旆,旗帜。(1)首联叙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第二联两句写景的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_(2)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3)第三联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全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_ 阅读答案: (1)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春郊送别图”;点明了送别的时间、环境。第二联一实写眼前的景,一虚写想像中的景(“虚实结合”);一写

11、远景,一写近景(“远近结合”)。(意对即可)(2)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自己不得意、惆怅、寂寞的心情。(意对即可)(3)对比,以乐景写哀情(以美景反衬人物的愁情)。(意对即可) 篇5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 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1)这首诗开头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_(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反衬手法来抒发诗人的情感的?_ 阅读答案: (1)交待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描写了初春早上的郊外,春日和煦,大地复苏,积雪消融;九华山路

12、旁,寺宇在云雾里隐现,绿水环抱的江村边,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为下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笔。(意对即可)(2)以江南美景反衬诗人的满腹愁情。前面描写的江南的早春的明亮景色反衬了诗人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以友人的踌躇满志来反衬诗人的失落。以友人的春风得意反衬诗人宦海浮沉、怅然若失之感,以及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意对即可) 篇6自宣城赴官上京朝代:唐代作者:杜牧原文: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译文: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谢公城边被溪

13、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注释:1.潇洒:形容人的超逸脱俗。十过秋:十多年。杜牧自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佐沈传师江西幕,转宣城,又转淮南牛僧孺幕;一度升为监察御史,不久移疾分司东都,后又到宣州崔郸幕,至内升左补阙的开成三年(838)冬,首尾共十一年。2.迟留:即滞留,有流连、耽搁之意。3.谢公城:指宣城。因南齐谢脁曾作宣城太守,留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多处古迹,故称。4.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5.云山:泛指山川秀色。6.襟韵:指人的情怀风度。7.尘冠挂却:辞官不做。闲事:等闲之事,平常的事。8.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创作背景:此诗是开成四年(839)所作,时杜牧三十七岁。杜牧于开成三年在宣州幕中,是年冬,内升左补阙、史馆修撰,次年(即开成四年)春初,赴京供职,离宣州时作此诗。赏析:这是一首述怀诗,展示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笔墨洒脱而感慨深沉。诗人自大和二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