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_4.1_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第1课时教学材料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2219499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示范教案_4.1_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第1课时教学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示范教案_4.1_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第1课时教学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示范教案_4.1_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第1课时教学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示范教案_4.1_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第1课时教学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示范教案_4.1_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第1课时教学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示范教案_4.1_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第1课时教学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示范教案_4.1_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第1课时教学材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本章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

2、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

3、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

4、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从容说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

5、理念的体现。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并增加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

6、响这部分内容,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学习东北区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举一反三,所以在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主要的区位因素后,结合实例,可举相关的例子说明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本节教材编写留有余地,为方便学生理解和运用,应增加“美国的专业化生产”的形成、珠江三角洲农业的变迁和学生所在地农业发展情况等内容。教学重点1

7、.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教具准备1.实物投影仪。2.根据课本地图,形成复合式投影片:东北地区的位置图,东北地区的地形图;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课时安排共3课时第一课时地理条件、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第二课时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发展方向第三课时了解我国各地区域农业发展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

8、、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2.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3.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

9、态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国家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经济力量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因素,所以我国领导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区域的发展也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基础上的。农业和工业是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两个物质生产部门。推进新课师(逐层分析,逐步深入)从必修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一个地区的发展根据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合理考虑,统筹安排,则可发挥地区优势,充足挖掘潜力,促进该地区的持续发展,形成区域性工农业。就农业而言,发展条件的差异,使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区域农业特色。师(引入正题)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是将区域的农业发展与

10、区域的特定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师(方法引导:实现区域农业一般步骤是: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我们以成熟的农业区域来了解其形成过程。师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生东北。师这一地区还是我国著名的牧业基地。这个地区有哪些地理条件,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让我们带着好奇,了解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及农业的布局特点。板书: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师大家知道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基本地理位置吗?请同学阅读“东北

11、地区的位置”。生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师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界线、纬度位置及临海、邻国以及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师东北区域农业发展较为成熟,阅读相关章节,初步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及农业布局特点。板书:一、地理条件师(知识回顾)从地理必修中可知,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对农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师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有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气候是影响农作物品种、复种制度及产量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也是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举例说明,如地形可修建梯田改造坡度,

12、红壤的酸瘦黏可通过施熟石灰、有机肥、掺沙得以改良,而人类对气候的改造无能为力)。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坡度因素。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其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为不同的作物分布提供条件。土壤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有土壤肥力、土壤的盐碱性、土壤层的深度、土壤的质地等方面。土壤肥力高,有利于农业的高产,土层深厚,便于耕作,土壤酸碱性,影响作物的分布。市场的影响最为突出,且具有明显的可变性。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鼓励或抑制政策等,

13、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因为商品农业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往销售市场。对于自给农业,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政府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各国(或各地区)政府从国家(或地区)利益、国际贸易、区域规划等方面考虑,常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机械对现代农业起着重要影响,对劳动力的短缺具有明显的补偿性。师(个案分析,发展迁移能力)东北区域农业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又有哪些?(师生交流观点)影响东北农业区的主要自然因素中有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机械、交通及地广人稀。师农业影响因素中,对东北区域

14、农业的发展哪些是明显的有利条件?哪些是不利的因素?生(凭直觉和已有的知识试答)有利条件是地形、土壤、机械、交通及地广人稀。不利条件是气候(热量条件较差)、市场狭小(人少)。课件展示:材料一: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的干湿地区师根据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图讨论影响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利弊。生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为我国温带半湿润、湿润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热量不足,复种指数低。复种制度为一年一熟,农作物品种是喜凉作物,生长季节为410月,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师(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发散思维)相比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而言,东北的气候因热量条件较差,在农业发展中似乎是一缺陷,

15、但大家有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地方特色,它对一地的优质产品,乃至于农业结构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我们认识到它的特性,就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师东北气候中的不利因素是热量条件较差。有利因素是具有地方特色,可结合优势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小组交流,完成P67思考题。师(学生发言,教师补充)东北大米的质量优是因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施用农药,具有绿色大米天然优势。东北农业生产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师东北的热量条件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太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有利于缓解春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可发展优势的农作物等。(学生由于对东北情况了解不够,回答上述问题有困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言之有理即可)师出示材料二,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图(如课本图4.3所示)了解东北的三大主要地形。生(看图分析交流)从图中可知,东北的地形属马蹄形,平原广阔,大小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