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检测卷: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217030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检测卷: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检测卷: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检测卷: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检测卷: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检测卷: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检测卷: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检测卷: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版含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检测卷(四)(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列两组图片反映了中国社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服饰的变化,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在于() 第一组第二组A近代化的反映 B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C民族融合的结果 D先进文化的辐射功能2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3中国是“礼仪之邦”。到了清代,传统礼仪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国家军政,小到衣食住行、举手投足,无

2、不做出详尽的规定,但晚清时期中国礼仪发生巨变(如下图)。决定这一巨变的主要因素是()A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渗入B近代民主革命的推动C近代城市经济生活日渐开放D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4下图反映的是19世纪末上海西餐馆“一品香”内,男女客并坐品尝西餐的情景。下列有关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上海人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男女平等意识增强上海人的生活方式被西方同化图中现象与“西学东渐”有较大关系A BC D5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表明近代中国()A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B生活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转型C

3、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时尚D报纸等大众传媒引领社会生活时尚6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君”“先生”的称谓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男人的社会地位下降B西式称呼取代了传统称呼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民主、平等观念对国人的影响7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8一份清末衙门堂审记录中记载:“女子严阿苏,现年十六岁,与梁海相识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苏于路,因邀同行,为巡士盘获(抓获)。官:何

4、时与梁相识?严阿苏: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此事汝母知否?严阿苏: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官:(斥梁海)不凭媒妁之言,居然携少女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这表明当时中国()A婚姻自由观念蔚然成风B传统的纲常礼教开始受到冲击C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D民国政府维护传统婚姻9据徐珂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A社会革命过程曲折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了旧有统治秩序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D辛亥革命推动

5、了移风易俗10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词汇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B“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D“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11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B“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C“人力车夫讨厌马车”D“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12历

6、史照片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是再认、再现历史的宝贵资料。下图所示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有()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上海的电车极有可能是引自西方国家该照片的拍摄不会早于20世纪初A BC D13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A电车 B有线电报C电话 D无线电报14梁启超说:“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主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伟哉报馆之势力,重哉报馆之责任。”梁启超认为

7、“报馆之责任”在于()传播信息开启民智引导舆论控制政府A BC D15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文化大革命”兴起,在“破四旧”运动中,谁的穿戴如果被认为不符合无产阶级式样,或带有“封、资、修”的影响,就会在大街上被勒令停下来,强制剪掉头发,撕烂衣服,红卫兵拿着剪刀专干此事,小脚裤管是他们最为仇视的对象,见了就剪。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推动社会服饰变革的主要因素。(7分)(2)著名历史学家冯尔糜先生曾说:“冠服、发型的形成同人们的政治意识紧密联系。”因此,在特定历史时

8、期,相对应的服饰就成为特定的政治符号。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10分)17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里说:“任何一件历史事实的产生都是人类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的心理世界,包括动机、情感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钟表玩具,家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时甘

9、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夹全力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也。郭嵩焘诗文集材料二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材料三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经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为,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一些官绅对机器生产的心理态度?材料作者对这一态度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支持作者观点的社会阶

10、层有哪些?(6分)(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妇女对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从当时社会状况看推动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特征?(6分) (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心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趋向。(4分)(4)在新史学理念影响下,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视野,这对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产生了怎样影响?(4分)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上海近代报纸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主要是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教会报纸。这些办给中国人看的教会报纸,主要是传教布道,报道宗教活动,也兼有宣扬西方政治制度、道德观念和炫耀科学文明

11、的意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19世纪60年代后,外商报纸兴办和发展,逐步取代教会报纸,在上海独占市场。材料二在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和发展过程中,随着西学东渐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促使,中国近代印刷业出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吸引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及其资本的投入。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开办的申报馆了。前已述及,英商美查来中国经商,始作洋布和茶叶生意,因经营不善而无利可图,遂欲改弦更张,另谋他业。当时见报业兴隆,便同他的朋友伍毕特(C.Wood Word)、普莱亚(W.B.Pryer)、麦基洛(J.Mackllap)集资白银1 600两,购买了铅字及印刷设备,办起了声名显赫的申

12、报馆。美查创办的申报馆,除申报外,还印刷了申报馆聚珍版丛书。丛书分正、续、余三集,收书多达二百种。材料三下图为申报馆外景(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50年代出现的外国人办报热主要涉及哪些人?办报的目的是什么?(6分)(2)材料二中办报人的身份有什么变化?1872年申报载文说:“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致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由此推断申报的内容应该有哪些特色?(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申报馆的建筑特点,并分析出现该建筑风格的原因。(6分)答案精析专题检测卷(四)1A第一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鲜卑族和汉族的服饰,第二组图片反映了晚清的旗袍和近代的中山装,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是由于近代化的推动,故A项正确。2D解题时请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1912年9月,这是民国初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发生巨变(辛亥革命),民众服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所以答案是D项。3B图片反映了鞠躬礼代替了跪拜礼,不仅体现了民主、平等思想,而且反映了生活礼仪的近代化,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并非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民主革命是推动社会礼仪变革的主要因素,故B项正确;近代城市经济生活日渐开放并非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并非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4C图片反映的是上海人到西餐馆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