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2217012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Word版含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理线索让脉络更清晰明特征让认知更深刻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考点1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第1步 悟真题考情研析命题点一: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1(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

3、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选B“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粮食供应进行宏观统筹、计划管理,这对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A项与材料信息没有必然联系;当时中国并没有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于1952年底,故排除D项。2(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

4、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选C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于1952年完成,A项错误;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与农村政权建设关系并不大,B项错误;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说明国家将粮食的统购统销纳入到了计划体制之中,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C项正确;国家控制粮食市场有利于工业化建设,但与劳动力资源无关,D项错误。命题点二:考查“一五”计划的特点3(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如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选A本题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

5、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而新中国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出现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命题点三: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的发展4(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

6、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当时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了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D项正确。5(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定马克

7、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选A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意在考查全面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从材料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开设以恩格斯的著作为教科书的必修课以及文化部举办的科学知识展览会,目的都是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主义理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C、D两项不是其主要目的。考什么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一五”计划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上,特别强调对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考查,并注重以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建国初期政

8、治经济建设。怎么考命题多以新颖的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怎么办同学们在备考时重点掌握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重大外交活动以及“一五”计划,理解该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新中国的开创性意义。第2步 研知识重难突破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民主制度建设(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

9、督”的方针。(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1949年新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二、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起步1背景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2社会主义建设起步(1)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

10、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19531956年,国家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过渡时期中国的所有制结构(1)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存在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等多种所有制成分。(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首先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53年起,又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样国民经济中又出现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两种成分。加上原有的社会主义国

11、营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称为五种经济成分。(3)到1956年底完成了国家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的所有制成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育和理论建设1外交事业(1)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政策。(2)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4)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为

12、推动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5)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2人民教育(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开展扫盲教育,开办各种补习学校。(3)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以服务于国家建设。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

13、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1)经济方面举措:采用自愿互利、逐步推进、赎买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2)政治方面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

14、(3)民族关系方面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国民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4)外交政策方面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第3步 提能力题组演练题组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这

15、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C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解析:选A三大制度充分体现了对人民、少数民族和民主党派权利的尊重,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1954”年可知此时的追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联合政府,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强调的是利用1954年宪法确立三大制度,而不是强调依法治国,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是三大制度,不是单纯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D项错误。2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如下表。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国别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他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B具有世界眼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