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fe****16 文档编号:132212963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4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课时)导学案【课标定向】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实、虚词。2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研读课文前两部分,分析人物形象。3感受蔺相如的勇武的精神与宽容的气度。提示与建议:实、虚词的掌握要结合语境;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时代背景与人物的言行。【互动探究】背景知识扫瞄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

2、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基础知识积累一、给下列加点的字

3、注音。1.臣等不肖( )2.刎颈之交( )3.广成传舍( )4.缪贤舍人( )5.见臣列观( )6.相如虽驽( )7.臣语曰( )8.使人遗赵王书( )9.睨柱( )10.秦王不怿(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可予不 (2)臣愿奉璧往使(3)拜送书于庭 (4)召有司案图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三、解释下列文言实词在具体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1)奉臣愿奉璧往使请奉盆缶秦王(2)闻 以勇气闻于诸侯寡人窃闻赵王好音(3)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4)负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宁许以负秦曲(5

4、)顾相如顾召赵御史书顾吾念之(6)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7)引 相如引车避匿 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8)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秦贪,负其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债累累(9)幸而君幸于赵王大王也幸赦臣则幸得脱矣(10)易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以乱易整,不武(11)遗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12)会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13)拜拜为上卿拜送书于庭(14)见徒见欺于是王召见(15)书秦御史前书

5、曰使人遗赵王书(16)请因跪请秦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璧有瑕,请指示王(17)立相如因持璧却立立竿见影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四、解释下列文言虚词在具体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1而 (1)夫赵强而燕弱 (2)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3)不如因而厚遇之 (4)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2之 (1)均之二策 (2)即患秦兵之来 (3)为刎颈之交3于 (1)以勇气闻于诸侯 (2)归璧于赵 (3)故燕王欲结于君 (4)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5)而君幸于赵王4以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3)秦亦

6、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以勇气闻于诸侯5其 (1)乃使其从者衣褐(他的) (2其势不俱生6为 (1)拜为上卿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而蔺相如如徒以口舌为劳 (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7乃 (1)今君乃亡赵走燕 (2)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3)臣乃敢上璧8因 (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不如因而厚遇之9且 (1)且庸人尚羞之 (2)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3)且以一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五、你认为本课还有哪些重要的实虚词,请积累在下边。 文本精要探究一、请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通读全文,给文章划分出清晰的层次,并简要

7、概括内容。 二、反复诵读第一、二层的相关文段,思考下面的问题。1第一层的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 3.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4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5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6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7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8第二层写完壁归赵,着重表现相如的大智大勇。相如的这种品质,作者是如何表现的?三、用自己的话讲“完壁归赵”的故事。 自我测评 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仅仅 B臣等不肖,请辞去 请求 C独畏廉将军哉? 难道 D卒相与

8、欢,为刎颈之交 最终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羞,不忍为之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宣言曰: “我见相如, 必辱之!”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恐惧殊甚 3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A我见相如,必辱之! B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比较下面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也相同。B.两个“引”字不

9、同,两个“因”字相同。D.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C.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也不同。5.下列“于”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乃设九宾礼于廷B.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C. 臣头今于璧俱碎于柱矣D.拜送书于庭6.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二、阅读理解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10、”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徒慕君之高义”A徒以吾两人在也B徒见欺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班百者多徒行8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ABCD9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而相如廷叱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相同,相同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D不同,不同10翻译下列语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文: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译文: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文: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