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培训)儒家孝道伦理下的中国传统养老观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32187598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1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经理培训)儒家孝道伦理下的中国传统养老观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职业经理培训)儒家孝道伦理下的中国传统养老观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职业经理培训)儒家孝道伦理下的中国传统养老观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职业经理培训)儒家孝道伦理下的中国传统养老观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职业经理培训)儒家孝道伦理下的中国传统养老观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经理培训)儒家孝道伦理下的中国传统养老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经理培训)儒家孝道伦理下的中国传统养老观(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家孝道伦理下的中国传统“养老”观以尊老与敬老思想为视角句容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摘要:儒家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儒家孝道伦理所倡导的以家庭为主体的传统养老体制,强调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缺一不可,注重开展社会养老教育,认为养老是统治者的天职。在大力构建和完善社会化养老保障模式的今天,这些传统养老制度的重要理念和精华,对实现国人的养老梦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关键词:儒家 孝道伦理 养老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历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孝的观念融入到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根深蒂固。“孝”能作为百善之首,成为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价值,应归功于封建社会长期的儒术独尊和历朝统治者

2、“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宣传。儒家思想以孝亲意识为中心,富有仁爱精神,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重任,它所倡导的孝道伦理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意义最深远、内容最广泛、最具生命力和渗透力的文化系统。儒家高举着“孝”的旗帜,主张老有所养、老有所敬,始终对老人怀有脉脉温情和深厚敬意。例如,孔子将孝与悌并提,作为仁的思想之根本;在孟子“仁政”理论中,养老是孝的重要体现。透过儒家孝道伦理,我们能看到的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以家庭养老为主线的尊老养老制度设计,这其间折射出的浓郁人道情怀和萦绕千年的养老梦想,值得后人深思和回味。一、 儒家孝道伦理下的养老观(一) 个体家庭层面1、物质养老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有过经典阐述:“

3、一切历史现象都可以用简单的方法来说明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 1儒家孝道伦理也把养老问题最先落实到基本的物质层面,亚圣孟子的民本学说就强调养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衣食。在传统封建社会,百姓的衣食都依赖于农业,而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儒家孝道伦理认为,想要儿女赡养老人,君王必须做到“使民以时”和“取民有制”2。“使民以时”,是指顺应农业自然生产的运作规律,让百姓有充足的时间去劳作、耕耘、收割、储藏粮食,这样儿女才能准备好充足的食物来赡养老人,使老人免除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担忧。梁惠王上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4、也”,意思是说,如果在老百姓耕种劳作的季节,统治者不征兵、不妨碍农业生产的时节,那粮食就会吃不完了3;“取民有制”,是指统治阶级为劳心者,“劳心者食人”,但也要注意有节制。儒家反对统治者横征暴敛,认为过于繁重的赋税徭役下,人民很难有足够的剩余农产品去侍奉老人,养老也是海市蜃楼般遥不可及。因此,做到“使民以时”和“取民有制”才能为百姓养老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2、精神养老养老如果只是给予老人物质上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儒家思想认为对老人“精神层面”的慰藉更重要。因此,精神养老是对子女更高的要求。首先,精神养老要求子女对待老人必须要诚心。论语为政中子夏问孝,孔子的回答是:“色难。”孔子认为只是供养父

5、母就不能算是“孝”。因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显然,在儒家的孝道伦理中,如果没有“敬”字,供养父母也就是跟养狗养马养牲口一样,绝对不能称为“孝”。子女的孝顺来自他们真诚热爱父母的感情,孝顺是要以温和顺从的心态来侍奉老人,这样老人才能心情愉悦地颐养天年。因此,事养父母必须诚心;其次,养老需要“养志”。对老人来说,夙志的延续、心愿的达成,往往比对坐享锦衣玉食更为迫切。这就要求儿女注意在精神层面养老时的“养志”问题。“养志”,即“顺从亲意之养”。对老人符合道义的心志和夙愿,儿女应当竭尽全力帮他们达成或实现。关于儒家孝道伦理中的精神养老要求是否过高、常人难以企

6、及的问题,近代文豪鲁迅有过一段有趣的自嘲。鲁迅也非常想做个孝子,他说自己原来是很天真地打算做个孝子。后来终于知道了儒家孝道“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5这无疑是很耐人寻味的。(二) 整体社会层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与社会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脐带关系,接受着来自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养老问题当然也不是单纯的个体家庭问题,而是深刻的社会问题。在社会层面上,儒家孝道伦理主张建立养老保障体制,开展重视学校养老教育,为养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建立养老保障体制儒家孝道伦理为突出养老的至善性,大力渲染圣王之治,无不重养老。如孟子就赞美周文王“善养老者”,他的主要方法是“

7、制其田里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6,让人民耕者有其田,引导人民种树养家禽,教育人民善待老人。五十岁的人穿丝帛制成的衣服才暖和,七十岁的人要吃肉才不饿。在古代社会,普通老百姓只能穿“布衣”,丝绸只有贵族统治者才穿得起;而肉食也因稀少而珍贵,也只有社会上层人士才能享用。帛与肉这样珍贵稀少的物品,成为老人生活的必需品,可见老人是何等受优待,早已超越了温饱水平。显然,儒家孝道伦理是试图以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建设来确保老有所养。尽管这些制度在封建社会历史上很难实现,但却清楚地显示出儒家孝道伦理在努力为“老吾老”构建一种现实的社会保障之网。这种努力

8、不仅体现出一种务实和理性精神,也透露出儒家对老者的深深眷顾之情。2、强调学校养老教育儒家思想认为在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必须要开展教育活动。对白姓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养老就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义旨之一。自孔子开办私学以来,打破了只有官府能办学的教育格局,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孟子也极力倡导教育,试图以教育为途径来使更多的人接受人伦教化,使人们明白孝悌忠信的道理。如果结合养老的精神层面来讲,就是要人们明白诚心事亲、赡养老人是因为人性本善。这样能够避免养老虚于应付、浮于表面,才能使民风淳朴。当孝悌观念通过教育的途径广为宣传后,社会风气也能得到改善。因为教育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会是一

9、个逐步推演的过程,美好的德行会以两种方式向外延绵:一是以家庭为原点,熏染周围邻里,以至于家邦;一是以个人为中心,通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方式,使养老敬老的思想得以传播。通过教育,可以使养老不仅成为人人津津乐道的事,而且成为人人乐为之事。(三)养老是政府的天职儒家的养老思想中,还有一点是值得关注的,那就是政府对养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儒家学者看来,古代圣贤君王都是极为重视养老的,周文王的“衣帛食肉”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这样的王道模式,实也为后世的“治人者”树立了标杆和典范,它暗示着统治者必须善养老人。实际上儒家有一个词来形容这种责任意识,那就是“为民父母”,意思是照顾好自己的人民,是统治者

10、的天职。而在统治者“为民父母”的义务中,养老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个圣明的君王,绝不会让老人失养:“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恶在其为民父母也”7。在儒家思想里,如果为政者不能善养老人,那么其统治就失去了道义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按照儒家“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逻辑,这种统治就有被否定之虞。将养老的重要性与统治的合法性联系在一起,说明在儒家孝道伦理中养老既是政府的严肃责任,又是衡量政府治理好坏的重要标志。善待老人才是善治,做到了这点,才是真正的“为民父母”。二、对完善现代养老制度的启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儒家孝道伦理开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华夏大地早已经历了沧桑巨变

11、。到了近现代,随着传统自然经济体系和封建社会的分崩离析,儒家思想也被更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西方民主科学自由思想所取代。中国的养老保障模式也发生了剧烈变化,社会化的养老保障模式成为主流,家庭养老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不断完善的现代养老制度在为我们应付和解决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已经丧失了传统养老制度中一些非常珍贵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却可以为完善目前的养老制度提供珍贵的新思路和理念。因此,重提儒家思想所构建的养老理念,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推广以孝为内涵的完整的文化系统。现代养老制度侧重于解决工业现代化、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缺乏传统养老理念中以孝养为核

12、心的文化内涵。儒家孝道伦理宣扬的养老制度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供给和满足,更侧重于孝的内涵,即精神养老。在这样的孝养文化理念中,每个人把尊老养老作为自己的本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一生最崇高的理想追求,这就是一种养老的内在驱动力。相比之下,现代养老制度还主要停留在孔子所说的“能养”的肤浅层面。2、养老制度应该上升基本国策的高度。虽然现代养老制度的推行和完善体现了国家对于养老问题的重视,但同传统养老制度相比,仍然没有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计划生育”等内容一样上升到基本国策的政治高度。但在儒家孝道伦理中孝的观念,形成了系统理论。例如,“以孝治国”、“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纲领,在历代封建社会奉行不

13、懈。如果现代养老制度也上升到基本国策的政治高度,那么全社会对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就会更高,就更能促进全社会形成尊老养老的良好风气。3、注重养老中的“亲子关系”。孝子敬老、爱老、奉养亲人,在史书中记载不绝。孝经说:“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8这已经把赡养老人从生、老、病、死等各方面说得清楚明白。这种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首先靠“亲子关系”来实现,然后再辅助以国家的体恤政策和帮扶措施,构成了牢固的富有人文精神的养老制度。现代养老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部分,则表现为各种合同关系。首先,养老的资金来源是通过签订合约,参保人缴纳养老

14、保险费,与政府或单位互相明确和约定权利义务;其次,养老的实现方式上,家庭养老逐渐发展为社会化养老,各种社会养老机构与老人签订合约并承担养老服务,单一化的 “商业合同关系”代替了原有的“亲子关系”。很多人认为,传统养老制度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只能用于封建农业社会。的确,传统养老制度的一些具体形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儒家孝道伦理构建的传统养老制度内涵,如文化理念、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等方面不是针对哪一种社会形态来设计的,它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事实上,传统养老制度的具体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也是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革的,始终不变的是其内涵。因此,传统养老制度的内涵和精华应该被继承发

15、扬下去,并在此基础上变革与时俱进的模式,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优秀传统并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养老保障制度。参考文献:1查昌国.西周“孝”义试探J,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 2期。2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3李申.儒教孝道明真J,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中国梦,从改善民生起步,新华网,2013年06月19日,http:/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 2“使民以时”出自论语学而;“取民有制”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3 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4 朱熹:四书集注M,凤凰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57页。 5 鲁迅:鲁迅全集(2)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254页。 6 出自孟子尽心上 7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8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儒家文化视角下养老模式探讨作者:田钰燕 单位:梧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