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182706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子课题校园教师文化现象研究课题方案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传承文明的场所,校园文化是指在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学校校园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反映出学校的办学品位,体现出学校的精神内涵,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充溢校园的每个角落,渗透于各个领域,让人身临其境、沐浴其中,如春风化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一)教师文化的内涵我们认为铸造校园文化,关键在教师,即是学校核心文化观念文化指导

2、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所谓教师文化的内容,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等。其中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属于深层因素,内隐于人的内心,属于隐性文化;而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是表层因素,形发于外,是可直接观察到的,属于显性文化。其中隐性文化对显性文化起制约、支配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文化的核心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决定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直接产生影响的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所谓教师文化的形式,是指教师与同事之间关系的特定联接方式。哈格里夫斯把教师文化的形式划分为

3、三种主要类型: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自然合作文化。教师的个人主义,表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上是独立成功观,对其他教师的态度上是不干涉主义,行为上表现为往往只坚守自己在业务和学术上的独立王国,而不愿与他人合作互动。教师派别主义者,分别忠诚、归属于某一派别,在各派别内部,教师之间往往联系密切,共享一定的观点和共同追求利益。而在各派别的成员之间,则互不交流、漠不关心,或者相互处于竞争状态。自然合作文化追求者能超越纯粹个人的反思或者依赖外来的专家,转向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一起分享和交流他们各自的专长,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一般包括教师的

4、思想理念、价值体系、行为模式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教师文化是无形的、抽象的“软文化”,它是在贯彻育人取向过程中的主导文化。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文化观念对于一个学校文化的建设乃至于对教育改革都具有特殊意义。因为,良好的教师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学校发展,创造一个保证总体目标能够达到的精神氛围,而且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科研以及学校管理工作,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能较好地激励和调节教师的行为,促进教师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可以使每个教师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和激发教师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使之得

5、以振奋和升华,形成选择、合作的氛围,人人得以成功,学校也将得以长期的稳定和发展。(二)传统教师文化及其局限性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因此,教师文化也表现出其独特的、具有传统色彩的特点。1、教学的封闭性。就文化交往而言,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独立自主地处理教学事务,因而,大多数教师一直奉行“专业个人主义”作风,表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上是独立成功观,对其他教师的态度上是不干涉主义。“关起门来,三尺讲台就是自己的统治领地。”教师不欢迎他人介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很少就有助于教育变革的问题与同事对话,如果求助于其他教师,便表明自己的无能。同样,对待其他教师,他们不愿意作出实质性的指导和评论,因为把帮助他人

6、视为自以为是或者侵犯他人隐私,由此,同事之间往往达成默契,恪守“互不干涉”原则。显然,这种封闭性的教师文化潜在地排斥开放与合作,使教师的教学行为陷于彼此孤立的境地。2、教学的保守性。由于传统的教师工作依赖的是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专业智能的提升,因此教师也不希望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受到挑战,甚至改革,他们害怕由于变化而打乱原有的经验流程,于是只求稳定,不求革新,因而教师文化便呈现出较浓的保守性。教师文化的保守性必然导致拒斥变革,教师团体的保守性也给整体的学校教育蒙上了保守的色彩,使学校成为一个保守的机构,教育改革的理想因而难以真正落实。教师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显然会对课程改革的推行造成阻碍。无论

7、国内还是国外,传统的教师文化都具有上述相同的特征。3、教师形象的神圣化。中国社会是一种礼俗社会,人们把教师看得非常神圣。从孔子开始,把作为教师专业象征的孔夫子尊为“圣人”, 将教师抬上了圣坛,如天地一样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管,表现了对教师完美道德与专业的价值的尊崇;强调“师道尊严”,尊重权威,重视人伦,“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形象被刻画为沉稳老练的“完人”、君子,却缺乏情感,至少是不苟言笑,表达含蓄。这样的教师文化缺少法理社会的特性,对于教师的要求过高过全,缺乏明确的现代分工意识,教师承担的责任远超过他们的能力和条件,导致教师身心疲惫,不堪重负。4、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传统教学实践中

8、,教学是承传知识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这种活动强调知识信息的传递,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是被动的。而教师是一代代按照他们被教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文化特性造成教师对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改革活动的不适应和反抗。新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它对原先保守、孤立的教师文化构成了严重的冲击,需要建立全新的教师文化系统。确立课程意识和转变教师行为方式是教师文化重建的关键。因此,开展校园教师文化现象研究具有现实重要意义。我校是一个发展中学校, 青年教师占教职工的85。近几年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如:先后制定了华三小考勤、考绩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若干意见稿华三小教师评优、评先

9、办法、华三小教师专业成长管理办法、华三小校本教研制度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管理;开展“让每面墙说话,打造书香校园”校园文化建设等。我们深知教师文化的打造决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始终关注教师的成长,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励教师的成就感,努力营造适合教师发展和成长的温馨舒适的人际关系和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教学氛围。为重构新型的教师文化,形成我校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特提出子课题校园教师文化现象研究。二、 研究目标1通过研究,探索并重建民主、积极、合作的新型教师文化。2通过研究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改革,使学校成为一个教师相互学习的场所,成为教育变革的策源地。三、 研究内容1开展哪些有效活动

10、来倡导教师行业中的奉献精神,重铸教师的崇高师德,重铸教师工作是一项崇高事业的坚定信念?2如何加强教师之间日常工作时的互相合作和经验分享、交流,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和和谐竞争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和谐愉快的校园工作氛围?3如何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和工作压力,帮助教师能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创新实践之中?4探索并建立多元合作的教师评价体制。四、 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广泛的行动研究法、观察法、教育叙事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来开展研究。五、研究步骤1、课题准备阶段(2006年12月):成立课题研究组,撰写课题方案,申报子课题。2、课题研究阶段(2007年2008年):在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包括案例、论文等)。3、课题结题阶段(2009年3月5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并申请结题。六、 成果呈现形式成果呈现形式为:研究报告、论文等。七、 课题组成员组 长:曹春生 副组长:朱代霞 成 员:陈彬 夏伟 杨芬 方芳安庆市华中路第三小学课题组 二00六年十二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