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论文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182573 上传时间:2020-05-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术论文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武术论文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武术论文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武术论文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术论文 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摘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古语有云:“武有八卦定乾坤,文有太极安天下”,可见武术对中国古文化的影响之深,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助人为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顾带刀的人就不会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白面书生,即带刀就与武术有关,中国古书上常常有武侠这个字,我想,侠就是带刀的侠客。关键字:侠义精神;行侠仗义;武术修养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悠久的中国文化,武术更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民间流传的武术拳种就有几百种,拳术套路以及各种器械套路有上千种。现在人们谈论武术文化时总是不自觉的想到“侠义”两个字,可以说侠义精神是中国武术文

2、化的灵魂,侠义精神使得中国武术文化更加受到人们的推崇。什么叫侠义精神呢?要对一个包含了丰富内容的侠义精神作出一个简明的概念表述,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论著中都谈到这个词“侠义精神”,为了便于讲述,我们这里把侠义精神的概念理解为所谓侠义精神是指历史上习武者以武技为手段,以道义为规范,在社会活动中显示出自我价值的一种自觉心理状态。侠产生于春秋战国,墨家与侠的生长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完整的任侠观念和理论主州。墨于经上日:“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注日:“谓任侠。”这里墨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侠”观念,“损己而益所为”,也就是损己利人。 接着,在墨于经上中,墨于进一步阐述了任侠的实践方式:“

3、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是说要尽力牺牲自己来解救他人的急难,这正是侠的行为准则。墨于兼爱下主州“言必信,行必果,便言行之合,犹合复节”。 并且为求“兴天下之大利”便不得不用“天之罚”,以除天下之大害,甚至必要时“不惜以身为牺牲”。侠一般指的是有着过人本领的人称得起侠。但侠义往往是跟后面那个义连在一起的。一个品格高尚,助人为乐,除暴安良甚至劫富济贫的人大家都会把他当作侠客。反之就是你本事再大也称不起侠。义也有大义和小义,像武侠小说中经常提及的助弱帮困是一种小义。而像天龙八部中的肖峰,像三侠五义中的展昭,白玉堂。他们的行侠仗义都是上升到国家政治上去的那可算是大义。而大义和小义之间又是相互转换

4、的,像国家政治上很难说得清是谁对谁错,最后才会有肖峰这样结局。而你时常行小义积累多了也会被人民传诵为大侠。传统武德中的侠义精神其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习武者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对本人秉性修养两个方面。隶属于社会责任的,诸如匡复正义,除暴安良,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等等,这些是传统社会中横放在每一位武林人士面前义不容辞的道义重任。能否担当这种使命,担当得如何,是评价这个人武德水平的又一把尺度。作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化,这种侠义精神不会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自身活动范围,他必然带着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价值观进入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从中表现出传统乡土文化强烈的入世精神。在封建社会中,当各方面矛盾趋于平缓,这种侠义

5、精神体现为辅助朝政,所谓治四海如磐石之安。而当社会矛盾激烈时,则体现为荡涤护国,替天行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原指那些凭仗自己的技艺行侠仗义者,当时的侠又称为武侠,这和当时的社会动荡,人群迅速分化,阶级制度变革有关系。在这种变动中出现了一种具有一定武技能力的人,这种人并不依仗于某种,或者说完全被牢笼于某种政治势力,他有独立的自我行动的自由。由于侠被称为武侠,因此武是侠义精神中最基本的特质,武也是在传统社会中匡复正义,实践书剑恩仇的物质力量,或者说,也只有具备了武这样一种物质力量,才可能使得道义的行为变得更具可能性、现实性。因为在冷兵器时期,这种具有武术技能的人当然比一般普通人士更具有社会活动能力。关

6、于侠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韩非子的五读,其中说道,“侠以武犯禁”为什么?侠有自己独立的行为空间,并不完全依附于统治阶级,在冷兵器时代,这种具有武技的人,手里拿着自己的武器,很容易构成对统治阶级的威胁。所以作为法家的韩非看到了这一点,他建议统治阶级要把它禁止,而且判罪,诛之。尽管历史上有人说,宁可无武,不可无侠。但事实上我们反问一下,如果我们把武从侠的内容中剥离出去的话,我想这样的侠不仅会变得毫无滋味,而且在实践中也难有作为。试想,一个人去匡复正义,按照我们说的一句话“风风火火闯九州,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力量,你怎么去实现你的侠义精神,匡复正义呢?所以只有具备了超人的胆识和武功,才能成为

7、传统社会民众心目中所渴望的英雄,才能够去实践武术的终极目标,内胜外亡。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属于出家人的少林寺,在明代时少林武僧能够听从朝廷调遣,或者征讨农民起义军,或者在国家危难之际奔赴前线,与来犯的倭寇浴血奋战,我们了解了这种价值取向以后,对作为出家的少林寺在明代时听从朝廷调遣去征战、奔赴沙场,就不难理解了。以致于像顾炎武这样的一代学者也对此大加赞赏。而对一个练武者来说,首先就必须具备武术修养。武术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武术并非打打杀杀,那是武术的最低级的应用形式。功夫也并不是用来打架,而是用来强身健体的。练武先练心。即内功修练,修心法。只有心静下来才能排除各种杂念,达到心思纯静

8、,清静无为,无怨无欲的境界。长期的煅炼,除练就坚韧不拔的心志外,还使人气质从量变到质变发生变化,思想境界也随之空阔。人,私心杂念少了,自然正气上身;无欲则刚,自能英勇无畏。由是获得中华武术的精神气质。 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拥有的价值理想或者是最优化社会价值进行期望、选择和评价的,人们在欣赏侠的高超武功,更崇尚侠的人格魅力,在道德本位的规定下,艰苦的体肤磨砺是一个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武也只是捍卫道义的手段,否则习武就会陷于无穷的迷茫,甚至误入歧途。孔子说过,“好勇而不好学,其必也乱;好刚而不好学,其必也狂”。我们这里如果把勇和刚比作武技或功夫,就需要习武者的学,这个学也就是习武者本人的秉性修为,和对道义的认识和把握,这就是内胜。如果没有这种内胜,没有道德的自我规范,在以后社会实践行侠仗义的外亡中,英雄可能成为霸道江湖的枭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