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有简答题及标准答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098958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有简答题及标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有简答题及标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有简答题及标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有简答题及标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有简答题及标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有简答题及标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有简答题及标准答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的简答题帖子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获取所需要的物资生活资料。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只有当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并且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社会活动的的发展水平。因此,政治经济学探索社会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就必须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作为生

2、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只有被实际运用于生产,同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相结合,才会变为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的革新,自然资源的开发,新的原材料发明和利用,生产力各个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等,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如何科学界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或物质利益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其他各

3、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狭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社会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和特点。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就是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础上的、人们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即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4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揭示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规律,必须把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包括在研究范围内。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变革。在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社会

4、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据;上层建筑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只有了解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才能揭示出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因,按照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及时适当地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只有了解上层建筑存在和发展的状况,才能阐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特殊社会历史条件,对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曲折性做出科学说明。5经济规律含义及分类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它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作为客观力量决定着经济现象的必然发展趋势。它既要通过经济现象表现出来,又被经济现象所掩盖。因此,认识和发现经济规律就要从经济现象入手。按照经济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规律可区分为

5、三种类型: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示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本质和各个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体现几个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由于从低到高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规律的作用范围、程度和形式也会不同;一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表现它们赖以存在的社会生产关系特有的本质特征。6如何理解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支配着社会形态的演化过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是一条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会存在和发生作用,决定一种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决定人类社会新旧生产关系的更迭;决定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

6、不断上升演进的全部历史过程。科学地认识这一基本经济规律,揭示出它在人类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也是人们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需要。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研究方法及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特点就是坚持如下基本观点: 唯物的观点。 发展变化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阶级的观点8如何理解商品作为政治经济学分析现代经济社会的逻辑起点 : 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财富的最普遍形式。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经济关系。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乃至现代市

7、场经济中社会财富有多种形式,譬如,货币、资本、证券、地产等,但从这些形式追溯下去,都要追溯到对商品的分析。商品所包含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不了解商品所包含的矛盾,就不能全面了解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的各种矛盾形式及其原因。因此,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使政治经济学解剖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及市场经济有了一种科学、合理的逻辑起点。 9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是劳动过程生产出来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就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这二重属性。 10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它反映着

8、商品生产者之间怎样的经济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但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地位平等的经济利益关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 11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这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9、 12 什么是价格与价值在质上的背离,这种背离是如何产生的 价格与价值在质上的背离,是指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这是价格形式本身所包含的一个质的矛盾。这种背离的发生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但却在形式上具有了价格,取得了商品形式。这些东西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具有明显可让渡性的非实在物,如良心、名誉、人格等,由于商品拜物教观念作祟,它们具有了价格,取得了可以买卖的商品形式,但它们的价格纯粹是虚幻的,根本不存在的。 另一类是具有可让渡性的实在物,如未开垦的处女地、原始森林和矿山等。它们的虚幻的价格形式,却掩盖着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出来

10、的关系,如土地价格实际上是资本化的地租,从而被人们误认为土地本身具有价值。1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劳动力是“自由人”,即有人身自由。劳动者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别无其它商品可卖,更没有生产资料或其他谋生的手段。出卖劳动力成了劳动者维持生存的出路。 14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主要特征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由资本所有者私人占有,并采取资本的存在形式;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所有者,采取雇佣劳动的存在形式。通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这种结合方式,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

11、值。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与发达商品经济相联系、并以价值创造和价值增殖运动为形式的一种私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社会化。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由单个资本家的私有制转变为集体资本家乃至国家总资本家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一种依靠资本积累和积聚不断扩大和发展的私有制。 17 现代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能否认为劳动已不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在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工人的劳动仍然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这主要是因为:无论多么先进的机器设备,包括自动化系统,作为生产资料的价值都是物化劳动,是由生产机器设备的劳动决定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在工人的劳动中被转移

12、到新产品中去,不能发生价值增值。自动化设备无论怎样先进,离开了工人的或劳动就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工人的劳动仍然是价值的源泉。18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它是否还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社会后果,不仅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还有无产阶级的失业或过剩人口问题,即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其原因有二:一是随着资本积累,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二是相对过剩人口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劳动力供求不利于工人阶级,使得资本家能够把工资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从而使工人的生活水平降低。 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已

13、经成为发达的、富裕的经济。然而,无产阶级的贫困并没有消除,而是依然存在,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积累的规律就不会改变。因而随着资本的积累,社会财富的积累同贫困的积累同时并进,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 19 简要说明垄断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竞争与垄断的关系 垄断形成的主要原因。 生产集中首先使企业之间失去了自由竞争的平衡,从而为大企业确立垄断地位提供了可能性。当生产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个别企业规模扩大到在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占相当比重,大企业利用它们在竞争中的优势排挤和吞并中小企业,独占或控制某些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生产集中造成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困难,使垄断具有必然性。因为:一方

14、面,大企业,特别是重工业部门,一般资本有机构成都比较高,不方便资本转移,使自由竞争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资本雄厚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势必导致两败俱伤,因而为了共同的利益,它们之间往往容易彼此妥协,达成垄断协议。少数巨大企业以联合或协议等方式共同操纵和控制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这就形成了垄断。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一方面,垄断会限制竞争,从而改变自由竞争条件下经济机制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只是改变了竞争方式,并使得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战后,不仅垄断资本之间存在竞争,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存在竞争,而且中小资本之间的自由竞争也依然存在。这些竞争的并存和相

15、互交织,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复杂性。20产业资本含义及其根本特征,按照政治经济学的产业资本概念,目前所说的在第三产业中运动的资本是否都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是指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服务的交通运输业的资本。 产业资本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生产剩余价值,这一根本特征使产业资本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其它一切形态的资本都是在产业资本活动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特有的运动。 21为什么产业资本循环需要保持连续性;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产业资本只有顺利地依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地变换三种职能形式,才能正常地循环,实现价值的增殖。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的统一,这三个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