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2043662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一、名词解释1个体主义方法论:是指从个人行动,即以个人的目的和偏好出发研究某种行动模式及其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现象。2集体主义方法论:是指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社会经济体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它是一种从宏观向微观的路径。3新经济社会学:主要指那些采用网络理论,组织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4旧经济社会学:主要指工业社会学和帕森斯、斯梅尔瑟等人关于经济和社会的观点以及劳动社会学。5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6弱关系: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

2、维系。7交换的各类型(1) 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经济交换:当事人各方相互换取为他人所拥有的各种所有物的行为。社会交换:指那些期待他人能够做报答性回应且他人一般也能做出报答性回应的互动行为。(2) 互惠交换、再分配交换与市场交换互惠交换:以社会义务为交换基础,以非物质性回报和非盈利为目的的交换形态。再分配交换:指处于下层的生产者“自下而上”的向首领或政府交纳一定数额的物品或劳动,处于社会中心的首领或政府“自上而下”的以施恩的方式向下层民众分配一定的“赏赐”的交换类型。市场交换:指以物品和劳务的供求关系为基础,以盈利为目标的交换形态。(3) 生产性、协商性、互惠性与普遍性交换生产性交换:即协调各部分

3、力量或联合资源以产生一个共同的福利,生产性交换的基本类型是合作关系。协作性交换:即协调产生明确的合同或交易的条件,协商性交换强调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及契约的明确性。互惠性交换:即长期的、连续的且通常是默许的利益赠与。普遍性交换:即对某一行动者或网络和集体成员提供单边利益而从其他个人或多人处获取回报。(4) 利他型、利己型、合作型和冲突型交换利他型交换:指交换双方皆以满足对方的利益为目的。利己型交换:指交换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对方的利益。合作型交换:指交换双方在考虑自己的利益的同时考虑对方的利益,并认为自己利益的实现应以对方利益的实现为条件冲突型交换:指交换双方皆以损害对方的利益为实现己方利

4、益的前提,视彻底危害对方为目的(恶性竞争)8、消费的不可逆性:也称惯性原理,是指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受到其消费习惯的影响,常常表现为支出的变化落后于收入的变化。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经济衰退国家的消费观和消费习惯。9、炫耀消费:勃伦的炫耀消费理论,是指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和身份,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动。10、非正式结构:也称非正式群体,指没有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11、经济学帝国主义:是指经济学向其他学科领域的扩张,即指经济学家试图运用经济学方法去分析一切社会现象,并重建其他社会科学的一种尝试。12、过度社会

5、化:在社会学中,作为行动决策者的个人是按照已经写好的脚本的角色扮演者,而不是活生生的,对当下社会因素作出灵活反应的社会人。二简答1机会成本:指一笔投资在专注于某一方面后所失去的在另外其他方面的投资获利机会。机会成本的英文为Opportunity Cost,(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简单的讲,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任何决策,必须作出一定的选择,被舍弃掉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是这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

6、最佳替代品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2搭便车行为: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其根本原因在于团体利益同分,责任与成本却由团体的每个成员承担,这样便会出现搭便车的投机心理与行为,(就算我不做,总会有别人做)。3制度的定义及层次(1) 定义狭义:指一个特定社会中,那些得到普遍遵循的行为规则或行为模式。广义:指一个特定社会中,那些得到普遍遵循的行为模式、行为规则及有组织的秩序与活动体系。(2) 层次a微观层面的制度:行为模式从微观或个体层面来看,我们看到的个人行为具有某种模式化的特征,因此制度可以被看做是特定社会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b中观层面的制度:行为规则从中观或个体之间的关系来看,我们看

7、到的是互动各方共同认可的习俗、惯例、规范或行为规则c宏观层面的制度:有组织的社会秩序与活动体系从社会整体来看,我们看到的是某种稳定的社会秩序与有组织的活动体系4经济社会学与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比较参数经济社会学观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观点行动者孤立的原子化个人群体与社会的一部分经济行为模式理性是常量理性是变量行动的限制性因素资源的稀缺性;个人偏好;技术资源的稀缺性;社会结构;意义结构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给定的经济是社会的一部分分析目的预测解释研究方法“干净的模型”;定量化研究“肮脏的手”;复杂的方法知识传统当前理论经典理论5、“路径依赖”效应:是指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

8、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以及既得利益约束等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以自我强化。第一个“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斯,提出者是阿瑟。诺斯创立了制度变迁的“轨迹”概念,将路径依赖推广到制度变迁,认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制度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人们的一切选择都会受到路径依赖的可怕影响,“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选择可能的选择。”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因为“沉没成本”。6、沉没成本:一旦人们做出现在以后会不

9、断地投入精力、金钱及各种物资,如果哪天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合适也不会轻易改变,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在前期的巨大投入变得一文不值,这在经济学上叫做“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猴子惩罚实验:拿香蕉被喷水)7、结构洞:(1) 是指在独立的网络群体间存在的关系缺失。(2) 结构洞形成了彼此独立的社会群体网络间的桥梁。(3) 在网络交换中,位于结构洞位置上的个体可以获得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8、生产性交换:即协调各部分力量或联合资源以产生一个共同的福利。生产性交换的基本模型是合作关系。它的特点是:1、以共同行动为基础 2、协作产生共同福利9、社会资本:(这个不好整理啊,在多处出现,内容杂,

10、不知是哪一块内容)论述题:一、论述理性选择理论。经济行动决策:1. 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人们在作行动决定时都是“理性”的,会选择能最有效地实现个人利益的那种行动。所谓理性选择是指:对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1)个人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2)个人行动是一种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的合理行动。2. 理性选择的缺陷:(1) 理性选择理论假设行动决策是在充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的,从而个人的行为选择将是理性的,行动决策者掌握充分信息,构成了理性选择的出发点。然而,经济行动往往表现出“有限理性”的特征,这是因为:在环境的复杂性与行动者的知识之间存

11、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受个人认知能力的限制,判别出能带来最大化后果的策略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对于行动者而言,最后采纳的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可能是次优方案,也可能只是让决策者满意的方案。(2) 理性选择假设所隐含的一个观点是,在整个经济行动的过程中,除了事先确定的目标外,行动所涉及到的手段、他人与事物等,都仅仅是一种实现目标的工具。人们并不总是抱有非常功利的打算参加一切经济活动,行动本身往往是工具行动与非工具行动的混合。事实上,真正对经济秩序起维持作用的往往是经济生活中的非工具行为,一些“非理性”、无利益考虑的行为。(3) 理性选择假设的一个前提是:行动者对“理性”本身含义的理解是清楚无误的,在行动

12、决策中对成本效益、手段目的的这些关于结构能够准确把握。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对于行动者而言,理性选择其实是具体行动的结果,而不是行动的原因。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行动者不断与自己所面临的行动环境发生互动,并不断地对环境行动及行动本身作出新的主观解释。在与环境的对话与互动中,行动者关于目标手段的关于结构的认知逐步调整、修正,一旦行动结束,一个最终版本的目标手段的关系结构也就得以确立,并被行动者视为理性选择的结果。(4)理性选择理论假定行动总是建立在精密计算成本与效益的理性选择的基础上的。然而,现实中的许多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非计算”的,因为它建立在非反思性的常规活动上。人们如果按照惯例与常规做事

13、的话,那行动决策的确不一定是理性的。二、经济学关于经济行为的假设(一) 经济学关于经济行为的假设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经济人”,这种人以经济利益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并根据最大化的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利用自己精确的计算来确定合适的行动方案。这一假设包含如下三种要素:1、 行为主体:原子化的个人,其偏好与利益是独立于其他行动者的,他会根据自己个人的利益作出独立决策。2、 行动目标: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增加个人的效用。3、 行动决策的原则:理性选择与最大化原则(1) 行动者的选择是理性的,行动者在行动前会进行精密的计算(2) 行动者会理性地选择那种能够使自己利益与效用最大化的行动手

14、段(二) 经济行为简化模式的缺陷(1) 经济学将个人的行动偏好视为“给定”的,因而行动目标在行动之前就得到明确(2) 事实上,偏好内生与整个经济行动的集合体之中,它与行动过程本身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不是“给定”的。(3) 目标的形成也不是独立于行动本身的社会过程之外的。2、忽视了行为动机的多样性(1)经济学假定,经济行动的动机主要与利益刺激有关。(2)事实上,除了经济利益之外,权力、身份、地位、他人的赞许等也是经济生活参与者所追求的目标。(3)多重动机(经济动机与非经济动机)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3、高估了理性的存在及行动者的理性能力(1)经济学假设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合理地确定最有效的行动手段。(2)事实上,大量的经济行动是行动者遵循惯例、习俗、本能而进行的,并不是理性选择的结果。(3)即使目标是理性的,行动者也可能因为信息缺乏、逻辑思路不清晰、形势紧急而不得不作出“紧迫性选择”(古登斯),从而导致非理性的结果。经济学对经济行动的分析思路是一种“工具性还原主义”,它一方面将行动仅仅视为实现目标的一种工具;另一方面几乎把整个经济生活都还原为由经济利益驱动这一单一的因素来解释。其缺陷在于第一, 抛弃了“关系”这一经济行动所具有的特征。第二, 忽视了“行动的结果并不完全是由行动者本人的决策所控制与掌握,外在于行动者的客观结果也将对行动的结果发生影响”这一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