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 单元知识梳理素材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2035206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 单元知识梳理素材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 单元知识梳理素材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 单元知识梳理素材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 单元知识梳理素材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 单元知识梳理素材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 单元知识梳理素材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 单元知识梳理素材 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本单元知识盘点:1. 负数。像-16,-20,-58,-0.6,这样的数是负数。2. 正数。像16,20,58,0.6,这样的数是正数。温馨提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 正、负数的读写法。写正数时,带“+”或省略“+”两种形式都可以,但是读正数时,带“+”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的,这个“正”字就不需要读出来。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读负数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4.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通常情况下,在直线上用0表示原点,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直线上的数越往右越大,越往左越小。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1.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2、2. 在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时,要先规定哪个量为正(或为负)。如果一个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个与它相反的量就用负数表示。3. 在直线上表示数时一定要确定好位置。本单元重难点内容:1. 正、负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重点)。2. 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难点)。3. 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的方法(重点)。4. 运用直线上的点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本单元知识重要考点:1.负数的意义。2.正、负数的读写。3.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第二单元。本单元知识盘点:1. 折扣的意义。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作打折扣销售,俗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几几

3、折表示十分之几点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几。2. 折扣问题的解题方法。(1)已知原价和折扣,求现价:现价=原价折扣。(2)已知原价和折扣,求便宜的钱数:便宜的钱数=原价-原价折扣或便宜的钱数=原价(1-折扣)。(3)已知现价和折扣,求原价:原价=现价折扣。(4)已知原价和现价,求折扣:用现价除以原价,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同时在答语中要体现出来。3. 成数的意义。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4. 成数问题的解题方法。把成数转化为百分数后,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同百分数问题完全相同。5. 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6. 税款。

4、单位或个人收入中的一部分要上缴给国家,上缴的钱叫作税款。7. 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作应纳税额。8. 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作税率。9. 应纳税额的求法。应纳税额=收入额税率。10. 税率的求法。税率=应纳税额收入额100%。温馨提示:税率、应纳税额和收入额三者中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两个,都可以求出第三个。11. 收入额的求法。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12. 储蓄的好处。储蓄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钱财更安全,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13. 存款的方式。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14.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作本金。15.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作利息。

5、16. 利率。单位时间(1年、1月、1日等)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作利率。17. 利息的计算方法。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1. 解决折扣问题时,不要把折扣价和节省的钱数相混淆,折扣价是指按原价打几折后的销售价,节省的钱数是指原价减去折扣价。2. 在解决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时,不要把打折后的价格当作定价。3. 几成几改写成百分数时,先将几成几写成几十几,再在后面加上百分号。4. 计算利息时,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单位应是年;存款的利率是月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单位应是月。5. 利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而不是本金与利息的比率。本单元重难点内容:1. 根据折扣

6、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重点)。2. 理解折扣和百分数的内在联系(难点)。3. 根据成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重点)。4. 理解成数和百分数的内在联系(难点)。5. 掌握求应纳税额的方法(重点)。6. 建立税率问题与百分数问题之间的联系(难点)。7. 掌握求利息的方法(重点)。8. 建立利率问题与百分数问题之间的联系(难点)。9. 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促销的实际问题(重点)。10. 根据原价和优惠政策计算出商品的现价(难点)。本单元知识重要考点:1. 折扣。2. 成数。3. 税率。4. 利率。5. 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单元。本单元知识盘点:1. 圆柱的特征。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

7、它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或边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或边长)等于圆柱的高。2. 圆柱的高。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3.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加上圆柱侧面的面积。4. 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5. 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用字母表示为S表=2rh+ 2r2。6.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为V=Sh。7. 圆锥的特征。圆锥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的

8、,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8. 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温馨提示: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9. 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圆锥=13V圆柱=13Sh。温馨提示: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1. 圆柱的底面是圆,不是椭圆。2. 圆柱的侧面只有沿高剪开时,其展开图才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3. 求通风管、烟囱这类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其实就是求它们的侧面积。4.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如果是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和底面周长相等。5. 圆柱的高不变,若底面

9、半径、直径或周长扩大到原来的n倍,则体积扩大到原来的n2倍;若底面半径、直径或周长缩小到原来的1n,则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n2。6. 瓶子倒置前后,瓶中水的体积不变,所以无水部分的体积也不变。7. 圆锥的高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8.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9. 半圆能围成圆锥,但整个圆不能围成圆锥。10. 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时不要忘记乘13。11. 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才存在3倍的关系。本单元重难点内容:1. 掌握圆柱的特征(重点)。2. 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难点)。3. 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重点)。4. 理解圆柱的侧

10、面与底面之间的关系(难点)。5.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重点)。6. 理解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7. 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重点)。8. 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的圆柱(难点)。9. 掌握圆锥的特征(重点)。10. 掌握圆锥高的测量方法(难点)。11.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重点)。12. 理解圆锥和圆柱之间的联系,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难点)。本单元知识重要考点:1. 圆柱、圆锥的特征。2. 圆柱的表面积。3. 圆柱、圆锥的体积。第四单元。本单元知识盘点:1. 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 比例的基本

11、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3. 比和比例的区别。(1)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它有两项,即前项、后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2)比有基本性质,它是化简比的依据;比例也有基本性质,它是解比例的依据。4. 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的过程,叫作解比例。解比例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依据比的意义。5. 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字母关系式为yx=k(一定)。6. 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正比例图象是一条从(0,0)出发的无限延

12、伸的射线,线上所有点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相等。7. 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字母关系式为xy=k(一定)。8. 反比例关系的图象。反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平滑的曲线,线上所有点所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都相等。9. 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关键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对应的两个数是比值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10. 比例尺的意义。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温馨提示:比例尺是一个比,表示两个同类量间

13、的倍比关系,不能带单位。11. 比例尺的分类。分法一:按表现形式分,可以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分法二:按将实际距离缩小还是放大分,可以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12. 已知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比例尺的方法。先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单位,再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然后把它化简成最简整数比,得出比例尺。13. 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可以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解答,也可以利用“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直接列式计算。14. 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的方法。可以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解答,也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直接列式

14、计算。15. 应用比例尺画图的方法。(1)确定比例尺。(2)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3)画图。(4)标出所画图的名称和比例尺。16.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17. 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一看,看图形每边各占几格;二算,按已知比计算出放大图或缩小图的每边各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原图形的放大图或缩小图。温馨提示:把图形每条边按相同倍数放大(或缩小)后,形状不变,相对应的角的度数也不变。18. 用比例解决问题。根据问题中的不变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列出相应的比例并求解。本单元知识点易错汇总:1. 比例中等号的两

15、侧必须都是一个比。2. 把等式ax=by改写成比例时,相乘的2个字母必须同时作比例的外项或内项。3.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时,应该先把比例转化成“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的形式,再解方程。4. 如果ab=cd(b、d均不为0),那么ad=bc。5. 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一定,而和一定时,它们不成正比例关系。6. 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时,这两种量才能成正比例关系。7. 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不一定,而和一定时,它们不成比例。8. 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时,这两种量才能成反比例关系。9. 铺地的面积一定时,方砖的边长与所需的块数不成比例,但方砖的面积与所需的块数成反比例关系。10. 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11. 通常缩小比例尺的前项为1,放大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