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1996455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次陪同外宾参观的过程中 赫鲁晓夫手持玉米 正在兴高采烈地向外宾介绍他的玉米种植计划 玉米是赫鲁晓夫的最爱 他认为 通过大规模种植玉米 发展畜牧业 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但是 他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 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违背了自然规律 在气候十分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 其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他的继任者又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结局如何 为什么 本课第一目 赫鲁晓夫改革 首先讲斯大林体制在经济建设中的消极影响 然后介绍赫鲁晓夫的措施 成效及其局限性 第二目 勃列日涅夫改革 先讲勃列日涅夫前期在工业上推行的 新经济体制 及其效果以及农业改革措

2、施 并指出其改革的局限性 然后讲勃列日涅夫后期改革停滞 经济滑坡 第三目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讲戈尔巴乔夫先后对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及其影响 重点讲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贯穿本课的主题是苏联领导人在斯大林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改革 成效不大 戈尔巴乔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但改革失控 苏联解体 一 赫鲁晓夫改革1 背景 二战后 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的弊端日益显露 问题尤为突出 逝世 2 措施 1 农业 用 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 和牲畜 开垦荒地 开展大规模 运动 将 卖给农庄 2 工业 将部分企业 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给予 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 推行 3 评价 1 一

3、定程度上冲破了 的束缚 取得一定成效 2 改革在 上没有突破 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3 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4 结果 年 改革失败 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1 措施 1 工业 推行 运用 扩大了企业的 2 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农产品价格 放松对 限制 2 失败原因 没有突破原有 框框 后期更趋于保守 70年代下半期 与 军备竞赛加剧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1 背景 苏联社会陷入 的时刻 2 方针 提出了 的战略方针 3 措施 1 经济领域 从 上触动了经济体制 承认 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要求国家用 方法管理经济 打破单一的

4、 形式 允许 存在 把重点放在 上 2 政治领域 政治体制改革 4 失败 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阻力重重 经济继续滑坡 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后 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年 苏联解体 答案 一 1 斯大林体制农业斯大林2 收购自留地种植玉米农机管理权企业物质利益原则3 传统观念理论4 1964二 1 新经济体制价值规律经营自主权自主权提高个人副业2 经济体制美国三 1 危机边缘2 加速发展战略3 根本企业经济公有制个体经济重工业4 1991 1 赫鲁晓夫改革夭折的原因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的失败 标志着他执政11年以来的改革就此夭折 究其原因 主要有 1 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5、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2 改革缺乏理论准备 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改革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 3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4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农业生产急剧下降 加速了赫鲁晓夫的下台 赫鲁晓夫下台 改革的前提条件丧失 2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改革陷于停滞的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 20世纪70年代初至1982年 改革陷于停滞 其原因主要是 1 政治体制僵化 传统习惯势力强大 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 这种修补性的改革 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 2 理论观点僵化 改革意识薄弱 勃列日涅夫认为 苏联已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

6、水平的错误判断 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3 勃列日涅夫个人专断 秉性保守 墨守传统 不利于改革的进行 70年代中期以后 勃列日涅夫也开始大搞个人集权 建立了忠实于自己的领导班子 这种个人作风 必然要反映到国家政治生活中 4 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改革的深入 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 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 消耗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 财力资源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20世纪80年代初 经济全面滑坡 3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1 改革缺乏广泛的社会心理准备 不少干部对改革的迫切性认识不足 相当多的群众对改革缺乏准备和承受力 2 传统势力强大 改革阻力重重 3 加速发展战略 仓促上马 戈尔巴乔夫等

7、人思想上急于求成 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又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以致各项改革效果不佳 4 最重要的是 加速发展战略 延误了苏联经济结构的调整 例1 2008 广东 22 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 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 彼得格勒 列宁格勒 沙皇村 儿童村 勃列日涅夫 卡马河畔切尔西 斯大林格勒 伏尔加格勒以上地名变更的先后顺序是 A B C D 解析 本题可以从人物生活年代的角度排序 沙皇制度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被废除 列宁 斯大林 勃列日涅夫先后成为苏俄 联 领导人 故排列顺序为 答案 A 例2 2009 广东文科基础 34 美国学者在 俄罗斯史 中写道 勃列日涅夫政府基

8、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二战后 开创了苏联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 改革成效甚微 因而说他 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答案 C 一 选择题1 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 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 有肉卖吗 没有 那牛奶呢 我们只管卖肉 过街那家店才有牛奶卖 这则笑话 A 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 喝牛奶B 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C 讽刺了

9、苏联旧体制导致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D 赞扬了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答案 C 解析 食品店缺肉无奶 这体现了日用物资的短缺 2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 要在三四年内使苏联的人均肉类 牛奶 黄油产量赶上美国 要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这揭示了他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A 作风专制B 局部改良C 脱离实际D 理论保守 答案 C 解析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体现了赫鲁晓夫违背了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 这一规律 脱离了实际 3 2010 福建 华盛顿邮报 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 其标题分别是 莫斯科 是巨大的机会吗 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 该时

10、期是 A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 普京执政时期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苏联的改革 从材料看 这主要反映了苏联向俄国转变的时期 也就是在苏联解体过程中 C项符合题意 A B两项都是处于苏联时期 不合题意 D项处于苏联解体后 也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项 4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从下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从长期而言 都以失败而告终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 B C D 答案 D 解析 导致苏联解体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且题干的要求是

11、对经济建设的作用 不符合史实 也不符合题意 5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具有复杂性 艰巨性和曲折性 下列苏联领导人中 因提出 加速发展战略 而加快了 莫斯科末日 来临的是 答案 D 解析 提出 加速发展战略 使局势逐渐失控并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的是戈尔巴乔夫 二 非选择题6 阅读下列材料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 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 玉米运动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 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 他又声称苏联将在 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请回答 1 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开荒工作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答案

12、大规模毁草 毁林开荒 破坏了生态平衡 导致开荒地区风蚀 水蚀严重 土壤严重退化 2 玉米运动 推行后 许多地区种植的玉米不结穗 导致计划破产 原因是 答案 纬度偏高 日照期短 光照不充足 3 赫鲁晓夫提出 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从政治学角度出发 它违背了 你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建设必须立足本国国情 实事求是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4 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 答案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对原有的体制只是小修小补 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 勃列日涅夫的 新经济体制 及其成效 新经济体制 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 1964年至7

13、0年代初 主要在工业方面推行的经济改革 它由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主持 1965年先在利沃夫的5个工业企业中试行 后被逐步推广到大部分工业企业和一部分商业企业 1966年10月 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决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工业企业中分期分批地推行 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 即 新经济体制 有关经济改革决议规定 在重工业企业 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赢利计划 其余各项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 轻工业企业的产量计划也由企业自行制定 当完成计划后 企业可从利润中提取奖金基金 利润越多 奖金基金就越多 由此可见 新经济体制 实际上是采用在1962年引起较大争议和广泛讨论的 利别尔曼建议 改革和促进苏联工业的

14、发展 新经济体制 改革前后持续十余年 是苏联历史上重要的和大规模的经济改革之一 它的推行 在一定程度上使计划经济中引入了一些市场调节的因素 触及了经济运行的基础 企业的活力问题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计划管理层次上 它使企业自主权有所扩大 并注意使国家 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利益相互协调和结合 从而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因此 在改革初期 收效比较明显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 这既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也带来新的挑战 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诞生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矛盾引发激烈的动荡 危机孕育着转机 在俄国这个世界上领土面

15、积最大的国度里 率先实现了突破 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苏维埃俄国经历了充满错误和挫折的探索 建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对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 以斯大林体制为代表的这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存在着超越生产力的缺陷 它一旦被模式化 固定化 就必然失去活力 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前苏联虽历经数次改革 但仍积重难返 收效不大 最终轰然倒塌 其经验教训足以使世人引以为戒 在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诞生的罗斯福新政 勇敢地摈弃了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模式 进行了重大调整 新政运用国家权力大力干预经济 使疾病缠身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重又激发出活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发达国家 国家干预不仅得到普及 而且在所有制和企业经营层面 都发生了顺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变化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应运而生 这些历史告诉我们 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既不能落后 也不能超前 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 才能保持经济的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