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报告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31987940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亏损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亏损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亏损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亏损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亏损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亏损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亏损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cssn./news/137914.htm摘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作为盈余管理的“重灾区”,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了中国特色。本文试图针对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和主要手法,提出减少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关键词: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资产减值会计;对策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们所瞩目的焦点。所谓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一定的自身利益为目的,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的围,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虽然在

2、合理围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有利于进一步激励管理者的创新能力,但由于盈余管理有悖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悖于会计信息的中立性,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误导投资者并影响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因而,过度的盈余管理是有害的。本文试就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盈余管理是亏损上市公司的行为选择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较为复杂,在西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有:(1)管理报酬动因。在对管理者实施红利案的企业,如果企业发生亏损,管理者就会试图把未来所有可能的亏损提前至本期确认,以减轻未来扭亏的压力,尽可能地提高企业未来

3、的获利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者未来的报酬。(2)避税动因。美国一项1974年-1980年的研究表明,与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相比,亏损企业更喜欢变更其会计政策,从总体上来说,亏损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重大变更是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的两倍,其中能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重大变更,亏损企业是财务状况良好企业的4倍。研究还表明,亏损企业最常用的会计政策变更是把原先的存货计价法改为后进先出法,因为采用后进先出法可以降低每股收益,降低企业的税负,从而改善企业的现金流量。(3)债务契约动因。如果企业管理者想通过发出企业面临困境的信号,谋求尽快就债务进行重新谈判,或为取得债权人的信任和支持,亏损企业的经理人员往往会采用减少利润的

4、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以向债权人表明他们已意识到企业的财务困难并要进行处理。(4)高级管理者变更。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高级管理者为了防止或推迟被所有者解聘,会提高当期报告利润。而经营很差的高级主管为了增加将来盈利的可能性,或新任的高级主管为了归咎于前任的经营不善,则有动机去报告更多的亏损。(5)股东因素。在亏损时期,减少股利分配是一种谨慎的做法,为应对公司外部股东的股利分配要求,企业经理人员会通过盈余管理减少报告利润,以便有正当理由减少股利分配。(6)工会的监控。为在与工会的劳资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亏损企业的经理人员会选择调低报告盈利的会计法。然而,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5、则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其主要动机是为了应对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避免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这一体制转轨时期产生了大量新的问题和现象,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提高整个证券市场的质量,我国证券监管部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上市公司的行为,以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具体分为首次发行、配股、增发新股和对亏损公司的处罚规定四个面。(1)首次发行。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如“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为达到目的,企业往往通过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以取得上市资格并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2)配股。在我国,对上

6、市公司配股有基本条件的规定,如目前上市公司配股要求“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且“任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为达到配股及格线,上市公司会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3)增发新股。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定价由承销商与发行公司协商这也会导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4)对亏损公司的处罚规定,有特别处理、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若最近三年连续亏损,且“在限期未能消除,不具备上市条件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同时,又规定,“公司决议解散、被行政主管部

7、门依法责令关闭或者被宣告破产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在我国,公司上市相当不易,若被终止上市,对上市公司而言意味着一种稀缺资源的白白浪费,公司的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都将遭受损失。因而,通过实施盈余管理以尽可能避免亏损或连续三年亏损,成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现实选择。多项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频率图上,有两个集中的区域,即微利区域和巨额亏损区域,而美国等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图表则相对比较平均,这说明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群体中可能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1)一些公司微利的背后可能是实际上的亏损。微利公司的特点是盈利水平较低,但不亏损。盈利

8、水平处于种情况为微利公司,目前尚无统一认识。但每年年报出台,总有一些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不超过0.02元。从现金流量角度分析这些微利公司,可以发现这些在权责发生制下净资产收益率大于0的公司,其收付实现制下的净资产收益率却大多小于0,即已经亏损。这说明在微利公司中存在调增盈利的盈余管理行为。上述现象集中出现在上市公司首次发生亏损的前一年度和扭亏为盈年度,原因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上市公司之所以调增首次发生亏损的前一年度的盈利往往是出于对公司形象的考虑。即在这一年公司实际已发生亏损,虽然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并非是有效市场,投机性比较强,盈利水平的微小变化对股价影响甚微,但是如果出现亏损还是有损公司的形象

9、,可能对股价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亏损公司会千百计通过管理应计利润项目来达到推迟报告亏损年度的目的。而上市公司之所以调增扭亏为盈年度的盈利则是由于ST、PT等制度的存在,为了避免公司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2)一些巨额亏损公司的真实亏损可能远低于其报告亏损。由于ST政策、PT政策和其它一些原因的存在,上市公司会尽力避免连续几年亏损,往往在首次报告亏损的年度将亏损做大,以便“轻装上阵”,有利于在以后年度扭亏为盈。因而,有的上市公司一旦报亏,就要“一次亏个够”,表现为巨额亏损。而在权责发生制下,预计一些损失或多摊销一些费用往往被认为是谨慎性原则的结果,是现行会计准则所允的,并不

10、会引起注册会计师的注意,也不容易被外部信息使用者所洞悉。特别是当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两年亏损后,公司为避免第三年继续发生亏损而导致被摘牌时,就会广泛采用“巨亏”的办法,以使公司当期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幅度下跌,以后期间却出现反弹。例如,上市公司2001年年报出现了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现象:与中国2001年宏观经济增长形势相背离,上市公司中亏损的家数和比重创出了历史新高,亏损额也比以往任一年都重,动辄7亿、10亿。随着2002年年报的披露,首次亏损但金额巨大的公司也并不鲜见。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亏损公司都能在采用“巨亏”的办法之后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目的,但多数公司能借此实现扭亏,如2001年度巨额亏损的多家

11、上市公司在2002年顺利地实现了扭亏,2002年度的一些巨额亏损公司也已出现了“年报装子季报偷着乐”的现象。二、资产减值会计是目前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最主要手段盈余管理的具体手法,大致有巨额冲销、收益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和利润平滑化四种。亏损公司常用的是巨额冲销和收益最大化,从2001年和2002年上市公司会计实务看,资产减值会计是目前我国亏损上市公司通过巨额冲销和收益最大化实施盈余管理的最大法宝。虽然2001年亏损上市公司对亏损的原因各有不同的表述,但总要加一条-因为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公司计提减值金额过高越是巨额亏损的公司,越是把会计准则当成首要原因。如某公司计提的存货跌价损失准备占公司全年

12、亏损总额的56%,某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占公司全年亏损总额的75%.2002年年报巨额亏损的公司中,除正常的经营性亏损外,有半数以上计提了大额的不良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会计之所以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最爱,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较强,企业可通过不恰当的计提比例实施盈余管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上市公司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产不实、利润虚增的现象,为挤掉资产的水分,有利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将四项资产减值准备扩大到八项准备,规定上市公司应该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

13、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由于企业会计制度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是做了原则上的规定,对于准备计提与否以及比例的确定都由企业自行根据情况确定,这在客观上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上市公司既可以通过少提资产减值准备掩盖风险、虚增利润,也可以通过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利润或加大亏损。(1)应收款项。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法一般有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账龄法和销货百分比法可供选择,由于计提坏账准备的法和计提比例由企业自定,因而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如2001采用账龄法计提坏账准备的上市公司中,对1-2年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自5%一10%不等;2-3年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

14、由15%-30%不等: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自30%-80%不等。此外,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与关联发生的应收款项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同时也规定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对某些金额较大的应收款项不计提准备,或计提坏账准备比例较低(5%或低于5%)的理由”,但并未明确规定集团公司部企业的应收款项是否应计提坏账准备。而部往来计提准备与否,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很大。(2)除应收款项外的其余七项资产减值准备,大多无明确计提标准,更为“灵活”。如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鲜有市场参考价值。又如短期投资,企业在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

15、、按投资类别或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其中按照单项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最为稳健,利润最为保守。但究竟选用哪一种,制度未予明确。(二)某些企业滥用会计估计,采用变更计提比例和冲回上年计提等法实施盈余管理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虽然本期利润稳健了,但以后期间的利润却并不稳健。由于在开始计提资产减值和变更计提法的年度,计提减值准备属于会计政策的变更,应当对减值准备进行追溯调整,计算此项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根据累积影响数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尽管这些会计政策变更一般会影响当期的盈利,但

16、因同时调整了期初留存收益,一般说来对当期业绩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在以后年度发生变更计提比例时,只能作为会计估计的变更,企业需采用未来适用法,不调整以前期间的报告结果,只需披露变更的理由和对当期的影响数,在其比例变更当年的调整数全部计入变更当年损益。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成本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来说,这不失为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计提巨额存货跌价损失,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三、减少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思考虽然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的围之,是合法的,但是盈余管理实质上违背了中立性原则,会误导利益关系人的相关决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