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妣事略(教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1951285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妣事略(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先妣事略(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先妣事略(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先妣事略(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先妣事略(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妣事略(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妣事略(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先妣事略(教案)归有光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2、概括归有光母亲的事迹。3、概括归有光母亲的形象。4、体会人世间伟大的母爱。教学重难点:能够概括归有光母亲的形象并感悟人间伟大的母爱。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学过的归有光另一篇文章项脊轩志,文章也有对母亲的描写.二、作家作品简介1.归有光:明代优秀散文家。他反对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追章琢句,模拟剽窃”的文风,主张继承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他的散文长于记叙抒情,以简洁的语言写人叙事,寄托自己的感情。代表作震川先生集。2.先妣,是指去世的母亲。三、文体知识1.解析“事略”.文体的一种,记叙人或事的梗概

2、,有别于正式传记。.指人的事迹大略。2.这是一篇作者追忆亡母的记叙文。本文与项脊轩志相同,亦是透过描写母亲生前于家中日常琐碎小事,来表达对先母的真挚悼念之情。文中述及作者先母十六岁嫁入归家,连年怀孕,以多子为苦之情状,并藉记忆中之几件琐事来表现母亲理家之勤俭,与对子女、家人之善良慈爱。作者描述慈母督子甚严之处,写年仅七岁之自己意恋恋而不得留,文字生动自然,而情感真诚动人,在在表达作者对慈母的怀念之情,亦明白展现归有光散文之特殊风格。四、课文翻译及分析。第一段:先母周孺人,生于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岁嫁到我家。隔了一年,生了女儿淑静淑静是我的大姊。一年后生了有光。又一年后生了一女一儿;一个生

3、下来就夭折了,另一个一年后也死了。又隔了一年,生了有尚,怀了十二个月的身孕。过了一年,生了淑顺。一年后又生了有功。第二段:生有功时,孺人比哺乳别的儿女时健康,只是常皱起眉头对婢女们说:“我为生育太多而愁苦。”老女仆端了一杯水,里面盛着两个螺,说:“喝了这个后,就不会常怀孕。”孺人拿来全喝了,从此失去声音不能说话。点评:这两个自然段主要为我们叙述了母亲所承受的“多子”之苦。从16岁嫁到我家,一直到23岁,短短7年生了7胎,母亲为解决“多子苦”,喝了民间的避孕偏方,结果留下了喑哑的后遗症,可谓是苦上加苦。字里行间没有一个“苦”字,却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母亲在生活上、精神上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也流露出

4、了作者悲痛的心情。第三段: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死了。孩子们看见家人哭,就跟着哭,但还以为母亲在睡觉呢!伤心啊!于是家人请了画工来画像,叫出两个孩子,指着说:鼻子以上照着有光画,鼻子以下照着大姊画。因为这两个孩子很像母亲。点评: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母亲的过世。按时间来推算的话,母亲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六年,年纪轻轻的就早逝了,作者为母亲的早逝感到痛惜。“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可见,孩子们那时候还很小,都不懂事。“以为母寝也”,可见母亲的去世时是多么的安详,或许这对母亲来说这是一种解脱吧。“伤哉”,写出了作为子女没有尽到孝道的愧疚之情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怀念。第四段:孺人的名字叫桂,我的外曾祖叫明,

5、外祖父叫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世代都居住在吴家桥,在县城东南三十里,从千墩浦往南,对着桥靠小港以东,这一带周围居住的人家全姓周。外祖父和他三位哥哥都很有钱,但却崇尚俭朴,和蔼可亲地和村人闲话家常,见子弟甥侄们,没有不喜爱的。点评:这一自然段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外祖父家的一些情况。外祖父家还是相当有钱的,但是却崇尚俭朴,可见,母亲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很好,以至于母亲也变得非常俭朴,非常和蔼可亲。这里写外祖父家的情况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母亲的俭朴生活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的。第五段:孺人回吴家桥便会纺棉花,回城里便结麻缕,在荧荧的灯光下,常做到夜半。外祖父隔不到两天就派人送东西来。孺人并不愁吃,但她勤劳

6、辛苦的样子,好像过了早上不晓得晚上是怎样的人。冬天炉子里烧剩的炭末,她叫婢女抟弄成煤球,一个个堆在阶前晒着。屋里没有扔掉不要的东西,家里没有闲着不做事的人。儿女大的牵着她的衣裳,小的在她怀里吸乳,她手里仍不停地补缀破旧衣服,院子里总是清洁安静。她对待仆人有恩惠,仆人即使被她责打,背后也不忍发一句怨言。吴家桥每年送鱼、蟹、饼饵,家人经常都有得吃。家人只要听到吴家桥的人到来,都很高兴。点评: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母亲的勤劳以及生活的俭朴。母亲从小受外祖父的影响,也变得很俭朴,虽然家庭条件很好,但是却从不闲着,“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卢”“灯光莹莹,每至夜分”,“乃劳苦苦不谋夕”,突出了母亲的

7、勤劳。“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废物,家无闲人”,突出了母亲的俭朴。“遇童婢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率人人得食”,突出了母亲的为人厚道。第六段:有光七岁时,和从兄有嘉一同入学读书,每逢刮风下雨,从兄就留在家里不去,有光心里也想留在家里,但不能不去上学。孺人半夜睡醒,叫有光默诵孝经,如果背得熟没有一个字不顺,母亲就很高兴。点评: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母亲的严以教子。小时候,母亲经常督促我去上学,经常在半夜亲自监督我背诵孝经。可见母亲对子女教育,极为严格。第七段:孺人死了,外祖母何孺人也死了。周家因为得了传染病,舅母也死了,四姨嫁到顾家又死了,一共死了三十个人才完,只剩下外祖父和二舅活着。

8、点评: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母亲死后周家的情况。第八段:孺人死后十一年,大姊嫁给王三接,这是孺人订的亲。十二年,有光考取了秀才,十六年结婚,也是孺人活着时给订的亲。过了一年生了女儿,抚摸着她,更加地想念孺人,半夜和妻子一同流泪。回想起一些往事,彷佛就像昨天一般,别的就记不得了。世上竟有没有母亲的人,天呀,可痛啊!点评: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母亲死后,子女们的一些情况。大姐嫁给王三接,自己也在十六年成了家,大姐和自己的婚姻都归功于母亲,是母亲生前给操劳的。“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放佛如昨”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作者越想越难过,最后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呼出了失去母亲的巨大

9、悲痛。五、课文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3段) :追忆母亲一生多子、 早逝。第二部分(第46段):写母亲的勤劳、简朴、关心孩子学习的美德及母亲娘家的概况。第三部分(第7、8段):写母亲死后子女们的情况和周家的情况及我的哀伤之情。六、课文内容分析(一)、请说一说文本侧重写了母亲生前的哪些事?(有哪些细节描写?)明确:本文没有描写母亲什么惊天地、动鬼神的 大事,只是记载母亲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比如,1.母亲16岁结婚,生育过密,一共生育8胎,为多生子女受苦。2.听老妪的话,为减少怀孕而饮下二螺,母亲几乎哑得说不出话来。3.母亲26岁去世。4.母亲一生操劳、节约、对下人有恩。5.半夜督促儿时的作者读书。6

10、.母亲生前已为大姐和作者定亲。这些日常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刻画人物,抒发感情。(二)、通过这些事,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明确:母亲是一位勤俭,勤劳,待人 厚道,严以教子的劳动妇女。(三)、课文第四段描写外祖父家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参考:对外祖父家情况的描写,对母亲的描写起到烘托的作用。外祖父家境的殷实富裕,敦尚简实,更烘托出母亲的美好的品德,操劳辛苦,见子弟甥侄无不爱,与他的家风是一致的操劳辛苦,更加感人。(四)归纳本文的中心。文章通过对母亲短暂一生的记叙,表达了作者深深地对母亲的悼念之情,歌颂了母亲朴 实而勤劳的美德。七、写作特点1.本文文笔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简

11、之中。2.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3.语言简洁省净。运用白描,极少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更没有强烈地抒情,只是通过简略地叙事,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歌颂了自己的母亲。八、当堂练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年十六来归 来归:出嫁,嫁过来B室靡弃物 靡:没有C每至夜分 夜分:半夜D遇僮奴有恩 遇:遇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A以二子肖母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B抚爱之,益念孺人先妣抚之甚厚C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十六年而有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2、( A)A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B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C以二子肖母也 D乃劳苦若不谋夕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 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一组是( C)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A B C D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B“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

13、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模糊。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为人的宽厚。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2)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3)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4)期而不育者一人。九、拓展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先妣事略 清张惠言先妣姓姜氏,考讳本维,武进县学增维广生。其先世居镇江丹阳之滕村,迁武进者四世矣。先妣年十九,归我府君。十年,凡生两男两女,殇其二,惟姊观书及惠言在;而府君卒,卒后四月,遗腹生诩

14、。是时先妣年二十九,姊八岁,惠言四岁矣。 府君少孤兄弟三人,资教授以养先祖母。先祖母卒,各异财,世父别赁屋居城中。府君既卒,家无一夕储。世父曰:“悟弟不幸以殁,两儿未成立,是我责也。”然世父亦贫,省啬口食,常以岁时减分钱米,而先妣与姊作女工以给焉。惠言年九岁,世父命就城中与兄学,逾月时乃一省归。一日暮归,无以为夕飨,各不食而寝。迟明,惠言饿不能起,先妣曰:“儿不惯饿惫耶?吾与而姊而弟时时如此也。”惠言泣,先妣亦泣。时有从姊乞一钱,买糕啖惠言。比日昳,乃贳贷得米,为粥而食。惠言依世父居,读书四年,反,先妣命授翊书。先妣与姊课针黹,常数线为节,每晨起,尽三十线,然后作炊。夜则燃一灯,先妣与姊相对坐

15、,惠言兄弟持书倚其侧,针声与读声相和也。漏四下,惠言姊弟各寝,先妣乃就寝。先妣逮事白太孺人五年,尝得白太孺人欢,于先后委宛备至,于人无所忤。又善教诲人,与之居者,皆悦而化。姊适同邑董氏,其姑钱太君,与先妣尤相得,虚其室假先妣居,先妣由是徙居城中。每岁时过故居,里中诸母争要请,致殷勤,惟恐速去。及先妣卒,内外长幼无不失声,及姻亲之臧获皆为流涕。呜呼!先妣自府君卒,三十年更困苦惨酷,其可言者止此,什伯于此者,不可得而言也。尝忆惠言五岁时,先批日夜哭泣,数十日,忽蒙被昼卧,惠言戏床下,以为母倦哭而寝也。须臾族母至,乃知引带自经,幸而得苏。而先妣疾,惠言在京师,闻状驰归,已不及五十一日。呜呼!天降罚于惠言,独使之无父无母耶?而于先妣何其酷也!(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五百六十篇注:映(die):午后日偏斜。课:规定时间和数额工作。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