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广东佛山高明区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131636176 上传时间:2020-05-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广东佛山高明区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届广东佛山高明区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届广东佛山高明区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届广东佛山高明区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届广东佛山高明区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广东佛山高明区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广东佛山高明区一中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 级 历史 试题卷一、单选题(20题,每题2分,共40分)1“母弟”在先秦文献中一般指的是国君或宗子的同母弟。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母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A体现礼乐教化B强化宗法观念C维护母系权威D突出分封差别2在先秦的地名来历中,因方国、部族对旧有地名的沿袭而出现过“异地同名”的现象。如西周懿王曾一度都于犬丘(今甘肃天水境内),后来的卫国和宋国均有地名犬丘。秦先祖非子居地远在陇西,却也把其居住地命名为犬丘。这些史实表明,探寻“异地同名”现象有助于了解()A自然环境的演变B朝代更迭的状

2、况C疆土扩展的情形D移民迁徙的过程3有学者统计,史记中有关汉人议论秦朝教训的记载“有作八十一处,其中指责秦始皇施行暴政有六十七次”,汉书也多次痛批秦始皇。这样的评论()A根源于当朝统治者的需要B导致秦始皇成暴政代名词C影响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D成为研究秦制的主要依据4西汉建国后,儒者叔孙通等人定朝仪、封禅等制度;儒者陆贾、贾谊等宣扬儒家德治相对于法家政治的优越性,儒家经典在“受命”“改制”等观念的影响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这表明汉代儒学()A分化为不同的派别B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理论体系丰富完善D紧密结合现实政治5汉朝时期,政府对边疆请求“内附”的游牧民族采取容纳政策,让他们进入长城以内的指

3、定地区居住,并让其上层人物继续统领部众。这种政策()A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B改变迁入民族的生活方式C实现了边疆地区永久和平D使民族间的差异逐渐消失6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C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7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远播却屡试不中,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慨,并写下“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的诗句。这反映了唐代科举()A忽视对文化内容的考察B受魏晋以来选官

4、制度的影响C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D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8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这一转变()A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B稳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C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D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表现9唐玄宗时期中书令权力很大,是宰相之首。肃宗以后,很少再设中书令,宰相也就无首次之分,轮流值守制才得以完全确立。这反映了唐代()A宰相制度名存实亡B参议辅政制度变化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三省六部制度完善10与汉代厚葬之分相比,宋代竭力提倡薄葬。晏殊、宋祁、李衡等都主张棺木

5、仅用杂木,不放任何金银财物,只消一张草席垫背,几本书陪伴而已。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经济困难倡导节俭B儒学世俗化的加深C佛教文化流行较广D重商思想重视现实11欧阳修认为,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A赋税征收更公平合理B赋税制度因时因势调整C土地兼并已不受限制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12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知杭州。刚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他带头并号召富豪捐款修建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续

6、资治通鉴长编),可见()A宋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B宋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C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D宋朝开始中药治疗疫疾13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14忽必烈意取传统经典易经中“至哉坤元”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向来以正统皇帝自居的朱元璋称各民族“华夷一家”,雍正帝宣称清朝建立是“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这说明()A中华文

7、化凝聚力很强B传统华夷观已经被摒弃C民族平等思想的发展D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15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品的输出,“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抵五岭、湖湘、豫章、南浙、七闽,溯淮、泗,道汝、洛。”据此推知,该时期()A已形成重要商品的市场网络B长途贩运推动工商市镇兴起C农产品商品化受到地域限制D水运成为货品运输主要形式1617151749年,由广州入口的洋船为262只,平均每年约11只,以英法船只最多。英国船只多装载各种本土货物,货物之外“亦有银两”;法国船只多“无货,装载番银来广置货”。这反映出()A一口通商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8、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C工业革命开展影响国际贸易格局D清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17明清之际的儒学家们,对泛滥已久的王学末流抨击甚为猛烈,在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强大潮流,如顾炎武不仅在理论上把王阳明视同禅学并大加挞伐,甚至把明朝的覆亡看作是王学泛滥的恶果。这反映了()A阳明心学导致了明朝的灭亡B宋明理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C提倡经世致用成为时代主流D社会变革促进儒学焕发生机18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雍正时期的军机处,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这些做法意在()A加强了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B使中央政府机构不断得到完善C提高

9、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D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19据记载,康熙帝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据此可知,“御门听政”()A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B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C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D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20黄宗羲对儒学品格作了重新赋予,认为“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要由豪杰之士来承担,呼吁豪杰之士树立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这种主张()A利于切实推动社会发展B冲破了先秦儒学的束缚C强调满足个人名利之心D强调提高君主服务能力二、材料阅读(共60分)21现代经济学中有很多“陷阱”理论,它们总

10、是能在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表象下揭示风险,警示后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长期研究中国经济史的英国经济史学家伊懋可发现:中国在1619世纪的经济存在“高度平衡陷阱”。即在技术投入、农业亩产已近极限的情况下,随着人口的增长,剩余产品数量也在减少,进而影响人均收入和需求。当时农民和南人的明智选择,不是去发明省力的机器,而是更多地节约资源和固定资本;战后美国经济学者纳尔逊提出资本形成效率低、人口增长快是阻碍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与此相似,索斯凯斯的“低技术陷阱”理论是指经济陷入低工资、低技术、低附加值的恶性循环的状况。 据杜君立现代化的历程整理 从材料中提

11、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在史前时期, 丧葬中的祖先崇拜主要是强化血缘关系;商周则是维系宗族秩序、统治秩序、伦理秩序。秦汉继承了这种崇拜,祖先总体上成为最流行的信仰对象,加入了“三纲五常”道德观念,丧葬礼仪被系统化、制度化,从此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同时,“天”是终极的境界、至上的神祗,盘古神话成为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共同拥有的民族神话和维持认同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秦汉民间信仰文化认同功能研究综述 2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及以前中国民间信仰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说明秦汉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1

12、2 分) 材料二明末清初,“中国民间信仰问题”在东西方文化首次深层碰撞中被西方传教士提了出来,他们是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的始作俑者,把其一概看成“迷信”;“迷信、愚昧、落后”的大帽子全都扣在千千万万民间信仰的老百姓头上。这种“西方成见”,盛行于民国近现代思想界,充满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批判倾向。近年来,我国学者策略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义,为民间信仰“去污名化”。 摘编自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若千思考2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民间信仰被中国近现代全盘否定的历史背景。(6分) 材料二明末清初,“中国民间信仰问题”在东西方文化首次深层碰撞中被西方传教士提了出来,他们是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的始作俑者,把其一概看成“迷信”;“迷信、愚昧、落后”的大帽子全都扣在千千万万民间信仰的老百姓头上。这种“西方成见”,盛行于民国近现代思想界,充满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批判倾向。近年来,我国学者策略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义,为民间信仰“去污名化”。 摘编自关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