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比较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160647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比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关于人工智能能否超过人类智能的讨论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把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各个学科,对这些学科的认知也进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促使大量的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问题,从 20 世纪 80 年代在国内外就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辩论。本文做出了人工智能只能作为人类工具而不可能超过人类智能的论断,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人类智能的功能模拟。机器思维和人工智能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有其值得重视的一面,但机器思维只是人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和补充,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机器思维同人类思维二者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其思维的物质承担者不同,在智能活动中的地位和

2、思维程序也不同,所以有本质的区别。人工智能没有人类智能所特有的创造性和社会性,只不过是人类智能的延伸,至多只是部分地超越人类智能而不能完全地战胜人类智能。本文最后得出结论:人类对人脑的功能会不断地进行认识,从而人工智能会不断的迫近人类智能。但从动态分析上,即人类智能也在不断的进化和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智能主体客体化的产物,其作用和功能受到人类智能的制约所以要低于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在整体上是不能最终代替和战胜人类智能的。关键词: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智能模拟1研究背景人工智能这个术语自 1956 年由数学家麦卡锡正式提出,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名称被使用以来,已经有 50 多年的历史了。人工

3、智能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孕育期、形成期、知识应用期、和综合集成这四个阶段。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 AI,是一门综合了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的交叉学科。 “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 1956 年美国计算机协会组织的达特莫斯(Dartmouth )学会上提出的。从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人工智能的概念由于智能概念的不确定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童天湘在从“人机大战”到人机共生中这样定义人工智能:“虽然现在的机器不能思维也没有直觉的方程式 ,但可以把人处理问题的方式编入智能程序,是不能思维的机器也有智能,使机器

4、能做那些需要人的智能才能做的事,也就是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个学派,最主要的两个学派是符号主义和连接主义,行为主义是后来形成的一个学派 【1】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问题,从 20 世纪 80年代在国内外就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辩论。既有一部分人认为人工智能只能作为人的工具的延长而不可能取代人的大脑的工具论,本人也支持此种观点,即:人工智能诞生的初衷是作为人类工具的延长,其作用从其诞生的那一天就已经定性,人工智能只能作为人类智能的附庸和补充,而不可能对人类智能构成挑战,更不可能取代人类智能。也有一部分人持人工智能一定会战胜人类智能的观点,他们从达尔

5、文的进化论进行类比推断,对比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相对发展的速度和加速度,认为人类智能虽然在短时期内还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从人工智能近些年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和加速度来对比人类智能对等时间发展来看,人工智能战胜人类智能绝对只是时间的问题。由于近几年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许多新的研究成果的出现,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的关系也有进行讨论分析的必要。本文通过综合最新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理论和成果对以往的工具论和纯进化论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从一些角度再次去分析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并尝试着给出新的结论:人类对人脑的功能会不断地进行认识,从而人工智能会不断的迫近人类智能。但从动态分析上,即人类智能也在不断的进

6、化和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智能主体客体化的产物,其作用和功能受到人类智能的制约所以要低于人类智能。2人工智能只能作为人类工具而不可能超过人类智能人工智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诞生起就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得益于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日新月异而得到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军事、医疗、科技等等领域。而对人工智能这种发展速度的担心也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关系的讨论,并由此出现了针锋相对的两种论断:(1) 人工智能只能作为人类工具而不可能超过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类智能思维的模拟从方法论上讲模拟一般分为两种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结构模拟方法根据系统之间形态结构的相似性运用物理模拟和数学

7、模拟方法用模型去模拟对象通过模型来间接地研究原型的规律性这种传统模拟方法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当系统之间在形态和结构上相差极大,或原型的结构机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时,结构模拟方法就很难进行对人脑进行结构模拟,就是仿照人脑的结构机制试图制造出类人脑,其模拟的前提是人脑这个原型的结构机制已有了可靠的理解。但是由于人脑这一巨大系统的极端复杂性,当代脑科学尚没有弄清其结构机制,所以从结构上模拟人脑现代科学尚处在研究试验之中。机器思维和人工智能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有其值得重视的一面,但机器思维只是人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和补充,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机器思维同人类思维具有本

8、质的区别:第一,二者的物质承担者不同。智能机器毕竟还是机器,电脑只不过是人脑的模拟物,它只是由一些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电子元件和线路,组成的机械的、物理的装置,并用软件方法等按程序模拟人的思维活动,纯系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工智能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对人类思维规律的掌握和模拟。而人的思维的物质承担者是人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复杂的体系,人类智能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是一个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运动过程。人类思维的生理机制,是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之下,特别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主导作用下经过人脑对刺激物连续的分析和综合,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联系系统,是一种有高级神经中枢组织的复杂的生理心理

9、过程。第二,二者在智能活动中的地位不同。人类的智能活动同实践活动一样,在系统结构上是由主体、中介和客体构成的,只有人才是智能活动的主体,而智能机器只能在人的事先安排的程序下工作,只能按照人赋予的思维功能对外界作出反应,只能充当智能活动的中介或被人认识和改造的客体,因此,如果根据智能机器能够利用机械的、物理的特性模拟人的某些智能活动,就认为机器可以作为主体,从而提出“人工认识主体” 的观点,是很难有说服力的。而且,在作为主体的人同客体的关系中,除了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外,还有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等。这些复杂的关系是智能机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具有的。第三,二者在思维的程序上不同。电脑以它惊人的记忆力、敏

10、捷的运算速度、精确的逻辑判断能力,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是它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必须由人预先把思维过程加以形式化和符号化,以一定的信息输入电脑,它才能工作。二者的程序总是人脑的思维在前,电脑的功能在后。人类思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日新月异,每当人类把新的知识输入电脑时,更新的思想又会在人脑中萌发。也就是说只有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才有认识和模拟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智能模拟始终是跟在人类智能后面的模拟物。人工智能只会用一种固定的特殊价值尺度,去衡量事物,根本不能去创造和选择新的价值。而人脑思维的最可贵之处便在于它始终能依据主客体与环境的变化和需要,不断去创造和选择新的价值。第四

11、,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能力。电脑可以储存巨大的“记忆”容量,但是它不会自动地提出问题,而且它对任务的解决是机械的,只有在逐一查对了一切可能的途径之后,最后才找到正确答案。人类思维则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发明创造,人类记忆,也有一个不同于机械装置的按程序去进行记忆的系统,无需回忆全部信息,就可以找出所需要的答案。在社会实践中,人有自觉的认识,人由于人脑的自控能力,而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灵活性、随机性,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体世界,变改大脑的知识储量,使自己越来越聪明,可以在实践中学到原来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的东西。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

12、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然而,智能机器无论如何灵巧,永远不会有人一样的主动性、灵活性、随机性。它以电脑为中枢决策器官,其结构和性能都是人事先给它规定的,它绝不能超越程序范围加工和处理外来的各种信息。它的模拟职能决不会超过人类智能。“模拟”两字本身就足以说明这种智能不是机器本身的智能。模拟智能的出现,是人的力量得以召唤,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和崇高体现,它说明世界上真正的聪明的是人而不是机器。第五,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智能机器是人的智能向机器的传递和转移,其本身不能参加人类的社会实践。在解决问题时,它并不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只是执行

13、指令而不顾后果,人类智慧却具有社会性。作为思维主体的人,不仅有血、有肉、有大脑,更重要的是拥有各种实践和认识的工具(包括拥有智能机器)同他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实践是人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也是人认识发展的动力。因此,人在行动时一般都考虑到由此引起的社会效果,这是智能机器无论怎样先进都是无法达到的同。人工智能存在先天性的不足,也就是人工智能的设计原理和动力是作为人类智能的辅助和补充而不是作为将要取代人类智能。人类智能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它将来的命运,只能作为人类智能的工具,无论其功能如何强大、其智能化程度有多高,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的主

14、体地位是无法动摇的。做出这种论断的代表人物有以下几人:著名科技哲学教育家钱俊生(全国党校系统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 ,他认为:“演唱和增强人脑的智能,提高主体认识能力,是研究人工智能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认识人脑及思维规律。在局部功能上,人工智能已经可以代替超过人工智能,但在全局上,造出一个与人一样能够思维的机器来,是不可能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发展的,人的智能水平处于进化之中,作为人类认识工具的人工智能也在不断发展,但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的差距始终存在着,人的主体地位是改变不了的” 【1】 ;孙鹏文、赵永红、富秀荣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从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起源

15、、思维方式、认识方式、语言形式四方面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得出“人工智能虽能延长人的大脑、扩大人的智能、放大和部分代替人类脑力劳动 ,但却不可能完全代替 ,更不可能超过人类智能” 【2】 ;人工智能凭借特有的载体、资源和工作条件必然会发展出自身独特的方法和系统 ,但它不可能完全等价于人的生理神经智能。人工智能既在无限可能的前提条件下发展着,也在永恒的质的差异条件下受到局限” 【4】 ;博士研究生钱铁云发做出了“计算机永远不能摆脱作为人类工具的命运,人工智能也永远不能超越人类智能” 【3】 的论断。3人工智能必将战胜人类智能的论断的部分错误当时间进入 21 世纪,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更新的速度越来

16、越快,计算机这个以往总给人以冷冰冰机器的形象也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人机交互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计算机由于需要的缘故被人类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因素。伴随着人类把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各个学科,对这些学科的认知也进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促使大量的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例如:“人机大战”中计算机轻松的获胜、人类基因组排序工作的基本完成、克隆人理论实质性的突破、人类大脑结构性解密和单纯器官性克隆的成功实现等等。而且随着计算机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工具的能力不断发展,伴随着不断有新理论的涌现,大量的已经似乎应当盖棺定论的理论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全新的角度对它们一一进行分析和审视。由于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语言形式不同,人类自然语言符号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其多义性、歧义性,语法结构不够严格和统一等,这些特征并不妨碍社会信息的交流。人类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壳和工具是与思维相互依存的,语言的发展有助于意识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自然语言符号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人工语言符号系统。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借助人类自然语言才可能建立人工语言,即确定或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