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 点评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31486328 上传时间:2020-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 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 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 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 点评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 点评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 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高分作文评析例文10篇 点评(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文1: 走出去,返回来罗素曾言:“多远乃万物之本源。”正如大千世界,古老的华夏文明乃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等诸多历史起源中的一支,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认为自己早已熟识的事物。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一个“走出去”进而“返回来”的过程。不同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认识事物时带有简化作用的偏见的产生。布朗斯说过:“偏见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思考能力缺乏的体现。”我们以“中国味”的大气磅礴定义所有中式风格的音乐

2、,而以西方的小夜曲、圆舞曲最为著名,在不知不觉中便沦为了偏见的奴隶,此时便具有了“走出去”的必要性。华为老总任正非否定了“自主创新”所带有的光辉,这并非是否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倡导人们避免陷入偏见的泥沼,一再简化前进的目的,而无法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多样,以致丧失了认识自我的感情。沉重的历史积淀化作包袱,迫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浮于表面,使我们安逸于认识的舒适圈中。失去了交响曲的激情澎湃,我们如何体悟高山流水的悠扬绵长;失去了摇滚音乐的自由舞动,我们如何沉醉陕北民歌的精神支柱。失去了与其他事物的交融与荟萃,我们在认知惰性中越陷越深,正如路遥所写:“当一个人沉浸在温柔之乡以后,就再也难以获得重回

3、风暴的勇气。”走出去,突破局限,更为全面而理性地看待与认识事物。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走出去,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更为全面的世界。同时,“返回来”的重要性也是应当重视的。若是只管“走出去”那便向鲁迅先生笔下“拿来主义”所批判的那样所靠拢,只知“进去”而不知“拿来”。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我们冲破了偏见与局限的束缚,我们要“返回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感受。中国社会具有“从旧见行古道”的传统意识。我们寻找的“中国味”常常是能令我们孤芳自赏的“历史荣耀”,可是,缺失了对于多样事物的认识,我们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似已熟知的事物,缺失了深刻的认识,很快我们的兴趣或许便灰飞烟灭,我们如何才

4、能更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走出去,返回来,这是缺一不可的过程。或许我们不知道将去往何方,但我们已经在路上。评析:从立意来看,本文并未见突出之处,无非是认为在认识事物、自身与社会时,应对同类事物做出对比、比较,更全面地看待事物,进而有更深刻的理解。有意识地找到真正的方向并坚定不移地前行。不过,本文胜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展示的思维深度、丰富的学养以及具体事例分析的精到。如在路描述“只碍于对眼前事物的探究”这一认知方式所带来的影响时,借用心理学的“光学效应”概念,分析人们认识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偏见。再如从个人角度论证“学会在不同事物或视角的对比中看待事物”的价值意义时,引用荣格的“向内看是清

5、醒者”,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等。这些内容无不体现了围绕一点深入分析思考的纵深意识。文章中运用的事例、名言体现出个性化的阅读积累,具体分析过程叙议结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分析:本文视野开阔,立意高远。从肯定自我(民族)价值的角度看待认识问题。立足当下,针对全球化的当下,人们接触外来事物后对自身文化的全盘否定现象,提出自己观点,表达自己看法。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自信力。有别于一般考生聚焦认知过程,本文更多聚焦接触多元事物的目的所在。把肯定自我(民族)价值作为接触外物的前提。体现了立意的独特性与深刻。行文过程流畅自然,张弛有度,详略安排与内容表达相得益彰,开篇引用言论,贴切

6、凝练地表达对材料的理解,把握材料蕴含的认知道理,可谓惜墨如金。而一转入对现实的批判,则浓墨重彩,先是分析接触多元事物的原则,进而分析其前提,并进一步推延至中国人的窗,关注时事。另外,文章的语言表达也体现出成熟老练的一面。例文2: 守着窗儿,看遍千山万水林徽因曾在窗子意外一文中指出,自我是一扇窗口,窗外是不同风格的生活与文化。有人说,在倾听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他才深刻地了解了音乐的“中国味”。借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我们所看见的自我与事物,不过是世界的投影。由此,接触多元文化、不同事物,有利于我们在“同”与“不同”的比较中,明了自身特点,进而发展提高自我,扬长避短,厘清自身投影的“轮廓”。诚然

7、,在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我们愈发能接触到多样化的事物。互联网的接通,更能让我们轻而易举地听到异域音调。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有“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等偏激说法。难道,接触多元文化,就意味着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吗?并不!接触多元事物,并部意味着全盘接受外来物,将自己的文化弃之不顾。须知,凡事皆有优劣两面,倘若全盘接受,恐怕我们就沦为了拿来主义中,连烟枪太太也不愿放下的“混蛋”了。如臭油烂酱悉贮其中,我们又何谈发展寻找自己的文化内涵?又何谈寻找“中国味”?因此,接触多元事物并为之己用的前提,定是肯定自我(民族)价值的基础上的。我们是一扇窗口,唯有将那窗子用铁、用金一般的自信加固,我们才不致于被窗

8、外的千山万水、多元文化吹破了自己的窗,以致流离失所。当今国人吹捧潮牌,出现哄抢的画面,不正是因为它们不知何为个性,以致盲目追求潮流吗?相反,包容并济的上海,在接触了东西南北、海内海外的文化后,有意识地寻找出了“上海味儿”。进一步说,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通过中国人的窗,去接触全世界的文化,以发展自身,是我们都应思考的命题。“一带一路”的倡议中,我们看见了不同国家的国情,因而强化了我们在贸易中的优势。这,不失为“守着窗儿,看遍千山万水”的最好例证。而那些企图闭窗锁门,追求“一家独大”的人,他们只能在阴暗的房间中,闭塞又偏执地,看不清自我长处与短处,如盲人摸象。守着那扇名为“自我价值”的窗儿,看遍窗

9、外的千山万水,我们才能点亮自己,点亮国家的这幢房屋!例文3: 知知与共,美美与共王国维 人间词话中写出了人之三境,乃是迷茫、探寻、终会偶遇;我认为人之认识也有三境,认识事物并非是一味探寻的过程。其一乃是各识其识,各美其美。就好比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讲,初听这类音乐,我们对“中国味”的含义理解不深,只能在浅层感受它的音韵之美。这是一种模糊又笼统的美的感受,我们此时将它与其他国家的音乐做出简单的区分,欣赏认识“中国味”音乐,在这些“单曲循环”中我们揣摩并鉴赏。因此我们是只知其知,与其风格的音乐各美其美。这就又犹如百年前那明末海边的禁令角,片甲不得入海的政策下,我们只听朝中歌舞之声,却不曾听过大海一

10、艘艘帆船乘风之声。因此,第二境便是识人之识,美人之美。仍然是对音乐的“中国味”来说,我们开始思考,何为“中国味”。定义的最好方法是寻找其逆否命题,因此我们会寻找“什么不是中国味”。在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我们便达到了识人之识的境地;而若能做到欣赏他国音乐则是能美人之美。这一环节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十分重要。古之学者如史学家刘知几则是翻阅上百册史集花费十几年以研究史学方法,若是仅看一本史记的一家之言又怎么能严谨对待历史呢?因此广博地学习后才能体悟到糟粕与精华的不同,才能术业有专攻,放眼全局才能看到局部之微妙。当对中国味的音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后,微妙将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

11、国味”。此时的“中国味”将不再局限于音乐领域,而是走向了生活中的每一处。这便是第三个境界:知知与共,美美与共。此时我们有了充沛的知识储备,却仍未达到完全认识事物的标准,我们将自己所知融会贯通使其不再与生活割裂,因此这是知知与共。而在这大同之世,世间一叶一花皆有其美,故我们对认识事物不再孤立欣赏,我们将其放入整体欣赏,从而达到美美与共的欣赏方式。至此,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再刻意追寻,而是以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心情遇到它,理解它。正如周国平所说:“我们的意识赤裸裸地来到一片废墟,我们要做的不是回忆而是重建,是俯瞰全局,是自由发挥。”对事物的认识亦是如此。此三境构成封闭的环,唯有美美

12、与共后才能再美其美,就如同广博中方能精专。故认识事物有三境。现如今大同之世下,知知与共,美美与共方有和谐之声。分析:文章立意不俗,精准把握题意,立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认识事物”,视角独特,思考认识事物的三种境界,体现了思维的活跃度与个性化。全文围绕三个境界逐一展开,看似形式单一,实则文脉连贯,思维缜密。对“各识其识,各美其美”“识人之识,美人之美”“知知与共,美美与共”三者之间的差异把握准确,同时,内在的推进性、逻辑关联均有清晰呈现,语言表达能力强,文意畅达。可谓化“呆板”为神奇,体现了考生的高度自信。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对材料中认识事物的方式的分析略显不足,尤其是第三境部分未能充分挖掘材料

13、中所蕴含的认知方法。与前两部分之间均衡用力,未能再进一层,再深一层。不过,瑕不掩瑜,作为考场作文,短时间内构思立意,以别于多数考生的形式呈现个人理解,实属难能可贵。例文4: 差异铸就独特人们常说:“听从你心,无问东西”,并奉此为箴言来强调保持自我的独立思考、独特性之重要。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对所有的与己相异的“不同”置之不理呢?当然不是。“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有人如是说。诚如斯言,尽管我们总是不断地强调自我的独特性才是我们生命的本质,哲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叹息“独立思考丧矣”,我们不能不肯定的是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差

14、异性铸就了我们自我本身的独特性。因此,在我看来,对他人,甚至他见差异的尊重才是塑造、寻找我们自身独特之处的根本。我们首先必须明白的是,“不同”并非是对万物独特性的剥夺,差异也不会使我们湮灭于不同的声音之中失去自我,而是从根本上来说,是我们更好地寻找自身的“中国味”的根本。然而,反观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一面举着“呼唤独特自我”之旗,一面却往往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面因平庸自我而愤世嫉俗,一面却安于现状,对他人的规劝听而不闻。如此便是西西弗斯般周而复始又心安理得地成为了蒋方舟笔下的“陀螺青年”真的是我们自我独特性的彰显吗?抑或是因天生平庸而抹灭了其自我特色,小姐了差异性,而甘于成为一个个“单向

15、度的人”吗?事实上,比起呼唤独立思考,过度对独特性的强调,我们所忽视的是对于差异性本身缺乏思考而导致的固有偏见。正如那句话所说的“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不仅仅运用于对外物的认识上,更可以映射到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上,有时候,听从他人的声音,进而求同存异,能够使我们更深刻、更明确地了解自我的独特。这时,差异变成了铸就独特自我的坚固基石。当然,呼唤对于差异的理解尊重并非是要我们过于在乎“不同”甚至囿于其中,被他人声音之套索所束缚,而是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真正地反视自我。正如陈寅格所言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他人的眼睛有时并

16、非是我们的牢笼,于差异之中,方可见自我之独特人格,找到自我之“中国味”。例文5: 跳出箱子思考生活中,有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音乐的“中国味”,我们只有在接触与之截然不同的异域音调后方可对其有深刻的感受,并有意寻找。普遍而言,看似越熟悉的事物我们往往越难认识,而对其深入认识的唯一途径,便是跳出该事物本身,从远处加以重新审视。对熟悉事物缺乏深入认识,首先源于比较的缺失,由于熟悉之物就在身边,甚至我们就是它的一部分,我们对其习以为常,将之作为判断一切事物价值的标准。但“镜不能自照,剑不能自击”,用尺子测量自身,永远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而只有在比较中,我们才能认识到熟悉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恰是这种不同定义了该事物的特点与价值。正如“中国味”并非绝对存在,正是与异域音调的不同于比较造就了“中国味”。同时,对熟悉事物认识的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