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知识和茶叶的加工(包括加工设备图示)

上传人:go****e 文档编号:131390822 上传时间:2020-05-07 格式:PPTX 页数:82 大小:2.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叶知识和茶叶的加工(包括加工设备图示)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茶叶知识和茶叶的加工(包括加工设备图示)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茶叶知识和茶叶的加工(包括加工设备图示)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茶叶知识和茶叶的加工(包括加工设备图示)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茶叶知识和茶叶的加工(包括加工设备图示)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叶知识和茶叶的加工(包括加工设备图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叶知识和茶叶的加工(包括加工设备图示)(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茶叶知识和茶叶的加工 包括加工设备图示 一 茶的起源与传播二 茶叶主产区和生产情况三 茶的形态和生长环境四 茶叶的分类和加工五 营养与保健六 品质与评审七 茶叶食品安全事件 流言与真相 报告提纲 一 茶的起源与传播 学术界认定 茶树原产于中国的云贵高原 而非印度 缅甸等其它地方 1 中国西南地区是山茶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全世界有24属380余种 西南地区有15属260余种2 来自考古和化石的证据浙江上虞出土的汉代陶土茶碗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茶具 贵州普安 晴龙两县交界处首次发现茶籽化石距今6500万年到250万年至今 3 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世界上第一本茶叶著作 唐代陆羽 茶经 公元760年 东汉时

2、期 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 4 中国云贵川高原存在大量野生大茶树 中国云南凤庆世界茶王之母树高11米 基围6米 距今3200年 2010年7月16日委托云南白药管理开发 5 最早的茶树植物学名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为茶树定的学名 CheaSinensis 含义就是 中国茶树 英语中的Tea 就是茶字的粤语发音 法语中的Th 德语中的Thee或Tee 西班牙语中的Cha等都是中国茶字的各种地方发音演变而来 茶的传播 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 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向国外传播10世纪 蒙古 中亚 日本 朝鲜 韩

3、国 15世纪初 西欧 东欧 俄 法等国 17世纪 美洲 印度尼西亚 18世纪 英国 印度等 19世纪 格鲁吉亚 二 茶叶主产区和生产情况 主要分布在南纬33度北纬49度 在北纬6 22度之间分布最集中 主产国 印度 中国 斯里兰卡 印尼 肯尼亚等 江北茶区 鄂北 皖北 苏北 鲁东等江南茶区 长江中下游南部西南茶区 贵州 四川 重庆等华南茶区 福建 广东 云南 台湾等 引自 上海中金资本研究员葛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 No 1 2009年全国茶叶年总产量 135万吨 过去30年复合增长率 同期粮食增长率仅为1 78 5 35 2 1中国茶叶产量 产量增加 面积增加 1 66单产增加 3

4、 75产量增加受单产的影响更大农业技术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力 2 2茶园面积和单产 3 3产区 福建 云南 浙江 四川 湖北为主产区云南面积最大 福建总产最高单产仅100斤 亩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 青茶和黑茶比重增加 绿茶下降 CAGR全国产业产量 10 7 福建 10 7 云南 16 浙江 3 96 四川 12 6 湖北 14 3 CAGR全国茶园面积 8 3 云南 13 56 福建 6 8 湖北 9 9 四川 6 2 浙江 4 2 2008年中国各类茶叶比例 三 茶的形态和生长环境 3 1茶树的植物学分类地位 界植物界 RegnumVegetabile 门种子植物门 Spermatophyt

5、a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目山茶目 Theales 科山茶科 Theaceae 属山茶属 Camellia 种茶种 Camelliasinensis 3 2茶树的形态特征 茶经 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 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树如瓜芦 叶如栀子 花如白蔷薇 实如栟榈 茎如丁香 根如胡桃 小乔木型 乔木型 灌木型 3 3茶树的生育周期 1合子 2茶籽及插穗 3幼苗期 4幼年期 5 6成年期 7衰老期 幼苗期 历时4 8个月 幼年期 历时3 4年成年期 历时20 30年左右 是茶树一生中最有经济价值的时期 衰老期 从第一次更新到整个植株死亡为止 一般可达100年以上 而经济生产

6、年限一般为40 60年 高山云雾出好茶 高山云雾多 漫射光多 有利于茶树的光合作用 促进了茶叶质量的提高 最适宜的温度在20 30 春季10 左右开始发芽 土壤pH值在4 6 5之间 土壤 光照 温度 年降水量须在1000mm以上 水分喜湿怕涝 喜温怕寒 喜光怕晒耐荫 喜酸怕碱 3 4茶树的生长环境 四 茶叶的分类和加工 4 2茶叶加工的基本原理 绿茶干茶 鲜叶 1 4 5青茶干茶 鲜叶 1 9 各类茶叶加工 一 制茶与茶类演变 二 各类茶的加工 第一节制茶与茶类演变 从发现利用茶叶发展至现今丰富多彩的茶类 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 这一演变过程大体是 采食鲜叶 生煮羹饮 晒干磨碎 蒸青造团饼

7、龙团凤饼蒸青散叶茶 绿茶 炒青绿茶 白茶 黄茶 花茶 黑茶 红茶 乌龙茶 现代再加工茶 第一节制茶与茶类演变 一 采食茶树鲜叶中国发现与利用茶树 如从神农时代算起 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本草衍义 记载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 可见 最初利用茶叶是采食鲜叶 第一节制茶与茶类演变 二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生煮类似现代的煮菜汤 以茶作菜 晏子春秋 婴相齐景公时 食脱粟之饭 炙三戈五卵 茗菜而已 现在云南的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俗 第一节制茶与茶类演变 晋代郭璞 276 324年 尔雅 槚 苦荼 之注 树小如栀子 冬生叶 可煮羹饮 晋书 记 吴人采茶煮之 曰茗粥

8、 茶被利用作药治病 就像采集其他草药一样 采集鲜叶晒干收藏备用 二 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第一节制茶与茶类演变 三 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饼的制法 到了唐代 制法逐渐完善 陆羽 茶经 三之造 记述 晴 采之 蒸之 捣之 拍之 焙之 穿之 封之 茶干矣 宋代进而出现研膏茶 腊面茶 以后在团饼茶表面有了龙凤之类的纹饰 谓之 龙团风饼 第一节制茶与茶类演变 四 从团饼茶到散叶茶唐代已有散茶 陆羽 茶经 饮有粗茶 散茶 末茶 饼茶者 宋代 饼茶与散茶均有生产 宋史 食货志 载 茶有两类 一曰片茶 一曰散茶 明代 散茶生产更为普遍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改贡饼茶为芽茶 庚子诏 罢造龙团 惟采

9、茶芽以进 其品有四 曰探春 先春 次春 紫笋 第一节制茶与茶类演变 五 从蒸青到炒青唐宋时代以蒸青茶为主 但也开始萌发炒青茶技术 唐代刘禹锡 西山兰若试茶歌 有 斯须炒成满室香 的诗句 炒青 茶名 早在宋代陆游诗中就有记述 日铸 浙江绍兴日铸茶 则越茶矣 不团不饼 而曰炒青 到明代 炒青制法日趋完善 在张源 茶录 许次纾 茶疏 罗廪 茶解 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述 第一节制茶与茶类演变 六 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绿茶是经杀青 蒸青或炒青 揉捻 干燥而制成 绿汤绿叶 当绿茶炒制不当闷黄后即变成黄汤黄叶 后来发现黄汤黄叶的茶叶也别具一格 就采取有意闷黄的做法制成了黄茶 第一节制茶与茶类演变 茸毛特多的茶树芽

10、叶经晒或烘干后 芽叶表面满披白色茸毛 茶叶呈白色 因而形成了白茶 制成的绿茶经泼水推积发酵 茶叶发黑 形成了黑茶 六 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 第一节制茶与茶类演变 红茶是茶鲜叶采用日晒代替杀青 揉捻后发酵变红而形成 最早的红茶是从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 以后扩大至江西 安徽等地生产 六 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 第一节制茶与茶类演变 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带产生了乌龙茶 据说是采摘的芽叶在箩筐中摇荡时间长了 叶缘受损变红 再经锅炒 揉捻 烘干后 汤色橙黄 叶片三红七绿被称为半发酵茶 六 从绿茶发展至其他茶 第一节制茶与茶类演变 七 从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龙脑的加香茶 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

11、花茶 明代的钱椿年 茶谱 记述 木樨 茉莉 玫瑰 蔷薇 兰惠 桔花 栀子 木香 梅花皆可作茶 第一节制茶与茶类演变 一 中国茶叶分类中国茶类之多是世界之最 众多的茶类归纳起来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类 蒸青绿茶晒青绿茶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白茶基本茶类黄茶青茶 乌龙茶 中国茶类红茶黑茶花茶紧压茶萃取茶 速溶茶 罐装茶水等 再加工茶类果味茶保健茶 减肥茶 杜仲茶等 含茶饮料 茶可乐 茶汽水等 第一节制茶与茶类演变 二 鲜叶成分 水分 75 78 蛋白质 20 30 氨基酸 1 4 生物碱 3 5 鲜叶酶茶多酚 20 35 有机化合物糖类 20 25 有机酸 3 脂肪 8 干物质色素 1 22

12、 25 芳香物质 0 005 0 03 维生素 0 6 1 0 无机化合物水溶性部分 2 4 4 7 水不溶性部分 1 5 3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一 绿茶加工品质特点 绿汤绿叶基本工艺流程 杀青一揉捻一干燥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龙井茶及茶汤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一 绿茶加工1 杀青 高温钝化叶中酶的活性的过程 杀青方式 蒸汽杀青 蒸青锅炒杀青 烘青 晒青 炒青目的 破坏酶的活性 制止多酚类的酶促氧化散发青草气 发展茶香蒸发部分水分 便于揉捻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一 绿茶加工1 杀青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2 揉捻 利用外力把叶子揉紧成条 并破坏部分叶组织的作业 目的 卷紧茶条 缩小体积 初步成

13、型 适当破坏叶组织 便于冲泡 一 绿茶加工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一 绿茶加工2 揉捻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3 干燥 蒸发水分 发展茶叶品质的过程 目的 排除过多水分 防止霉变 便于贮藏 继续内含物的变化 提高品质 进一步整理茶条 改进外形 一 绿茶加工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一 绿茶加工干燥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一 绿茶加工干燥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一 绿茶加工干燥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一 红茶加工红茶属全发酵茶 揉捻后发酵使叶子变红是工艺关键 中国红茶分小种红茶 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类 1 小种红茶 制造中最后干燥时用松柴烟熏烘干 因此有明显的松烟香味 基本工艺流程 鲜叶一萎凋一揉捻一发酵一烟熏

14、烘干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二 红茶加工1 小种红茶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2 工夫红茶 制造中讲究发酵适度 文火慢烤烘干 如祁门工夫红茶 具有特殊的高香 基本工艺流程 鲜叶一萎凋一揉捻一发酵一烘焙 二 红茶加工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3 红碎茶加工制造中采用揉切设备 切成颗粒形小碎片 讲究发酵适度及时烘干 基本工艺流程 萎凋 揉切 发酵 烘干 二 红茶加工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4 红茶加工流程1 萎凋 是红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使鲜叶脱去部分水分及促使叶内化学成分变化的作业 二 红茶加工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萎凋目的 散失部分鲜叶水分 减少细胞张力 使叶质柔软 便于揉捻做形 伴随水分散失 细胞液浓缩

15、 细胞膜透性增强 酶活性增强 为发酵打基础 内含物发生部分变化 可溶性物质 糖 氨基酸等 香气等 4 红茶加工流程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2 发酵 在酶促作用下 以多酚类化合物酶促氧化为主体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 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 发酵的目的 在酶促作用下 鲜叶中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 形成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 4 红茶加工流程 发酵原理 儿茶素PPO O2 邻醌 初级产物聚合双黄烷醇类还原联苯酚醌 中间产物 无色 溶于茶汤 O2 茶黄素 TF 橙黄色 溶于茶汤偶联氧化 O2 茶红素 TR 深红色 溶于茶汤不溶性物质 棕褐色 叶底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五 花茶加工花茶是将绿茶或红茶用香花

16、拌和 使茶叶吸收花香后而制成 其基本工艺流程 茶坯处理一鲜花维护一拌和窨花一通花散热一收堆续窨一出花分离一湿坯复火干燥一再窨或提花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三 乌龙茶加工1 岩茶加工工艺鲜叶 萎凋 做青 炒青 揉捻 干燥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三 乌龙茶加工1 岩茶加工工艺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2 铁观音加工工艺鲜叶 晒青 凉青 做青 炒青 初揉 初烘 初包揉 复烘 复包揉 足火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四 黄茶加工黄茶的品质特点是 黄叶黄汤 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 黄茶分为黄芽茶 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黄茶芽叶细嫩 显毫 香味鲜醇 由于品种的不同 在茶片选择 加工工艺上有相当大的区别 比如 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 君山银针 茶 采用的全是肥壮的芽头 制茶工艺精细 分杀青 摊放 初烘 复摊 初包 复烘 再摊放 复包 干燥 分级等十道工序 加工后的 君山银针 茶外表披毛 色泽金黄光亮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第二节各类茶的加工 五 白茶的加工白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 白茶为福建的特产 主要产区在福鼎 政和 松溪 建阳等地 基本工艺是萎凋 烘焙 或阴干 拣剔 复火等工序 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