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优秀教学设计知识课件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1377858 上传时间:2020-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城优秀教学设计知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边城优秀教学设计知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边城优秀教学设计知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边城优秀教学设计知识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边城优秀教学设计知识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边城优秀教学设计知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城优秀教学设计知识课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边城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学习课文中作者对湘西边城淳朴风情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通过导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小说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让学生把握小说主旨,品味小说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所描绘祖孙亲情和人性美。二、教学重难

2、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品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语句,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把握小说主题的内涵,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三、教法:阅读讨论法、提示法、点拨法。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共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二、作者简介: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

3、人物。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20世纪80年代后,沈从文作为一代文坛巨星方被世界公认,他的文学作品得以重新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美国的汉学家所编中国文学史中,他的排名仅次于鲁迅;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他的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沈从文也是中国以本土为创作题材可以与世界文学比肩的一代文学巨匠。三、写作背景: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原始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原始的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

4、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沈从文四、边城解题1、边城: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2、关于“边城”:因为沈从文是湖南凤凰人,很多人就以为边城是凤凰城,其实不然。边城的第一句话“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

5、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很明显沈从文所说的边城就是“茶峒”这个地方,在湖南、重庆、贵州的交界处,“边城”的原型就是湖南省花垣县的茶峒镇,现在已改名为“边城镇”。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暖。以其特异的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景画于一炉,展示了人性的粗狂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3、小说简要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

6、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宝也喜欢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他。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荡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全书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的人性美和风情美。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根据注释,

7、说说小说节选部分(第一章、第十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一章: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二人,孙女翠翠的父母殉情而死,祖父以渡船为业,将翠翠抚养成人。第13章 :翠翠因初感生命的悲凉而忧郁,祖父便讲了她父母的爱情故事来安慰她。六、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七、再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环境和感情1、 要求学生通过圈画,找出文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以翠翠为主)的语句,说说文章描绘了湘西怎样的生活场景,翠翠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抓住第一章第6段作者对翠翠形象的集中描写和其他段落中对翠翠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明确:圈出关键语句,自己反复诵读、品味,适时作出批注,概括环境描

8、写的特点和翠翠的形象特征。例如:(1)第一章第2段中,写了小溪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种清新自然之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翠翠从小生活于此,便养成了淳朴的天性和澄澈的心灵。(2)第一章第5段“住处两山多竹篁,翠色逼人而来。”第6段又介绍翠翠生边“触目为青山绿水”,这样秀美清丽的风光自然养育着翠翠天真活泼、纯净无忧的气质。第一章也有大量的描写介绍了当地淳朴的民风,这样的氛围也形成了当地翠翠不沾世俗尘埃的清透质朴的灵魂。2、针对环境这一要素,PPT呈现小说第二章描写茶峒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代表性语句,请同学朗读,用自己的话概括茶峒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特点。明确: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如诗如画。社

9、会环境十分纯朴,古风犹存。沈从文用抒情诗般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湘西风俗画。3、 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关键语句,反复诵读,说说小说中环境描写的部分对表达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明确:(1)第十三章第1段,描写了黄昏时分渡口边笼罩着“薄薄的凄凉”的景色,这景色恰恰唤起了初知生命悲凉的翠翠的情感共鸣。(2)文中多处用杜鹃的叫声烘托出一种伤感的气氛,为故事的发展和翠翠莫测的情感及命运染上了一层宿命似的悲意。4、针对人物这一要素,请同学们回顾人物描写的几种常见手法,如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在第一章中找出描写翠翠和爷爷两个主要人物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10、?明确:渡头为公家所有,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老实厚道,无私奉献,古风犹存。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给过路人解渴。行动描写,语言描写。以诚待人,古道热肠。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忠于职守,安于天命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外貌描写。纯真美丽。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神态描写。天真善良。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

11、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行动描写,勤劳体贴。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慈祥憨厚的爷爷,活泼可爱的翠翠,浓浓的亲情。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翠翠也不容易忘记。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天真纯朴,对世界充满好奇。)五、PPT呈现第十三章之前的情节,布置课后作业:细读第十三章,思考文中细节体现了翠翠和爷爷怎样的心理活动,在课本上做批注,早自习检查。(第十三章之前的情节:翠翠在第一年端午节邂逅了二老傩送,朦胧地爱上了他。后来翠翠听说,王乡绅想用碾坊做嫁妆,把女儿嫁给二老。另一方面,大老

12、天保也爱上了翠翠,托人来打探爷爷的意思,爷爷提出走车路和走马路两种方案。于是大老请父亲托媒人提亲。爷爷问翠翠愿不愿意,翠翠一直没有回答。大老、二老知道了对方也喜欢翠翠,相约轮流唱歌来作这种为当地习惯所认可的竞争。到第十三章的时候两人还没有唱。)第二课时一、细读第十三章,体会翠翠的内心。明确:1、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薄薄的凄凉胡思乱想忽然哭起来了神往倾心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2、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找第二自然段的原文来回答。“翠翠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好象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新的人事”指什么?为什么“不成”?

13、(借此回顾之前的情节)除了之前经历的事情,翠翠此时此地身处的环境对翠翠的心情有什么影响?(齐读第一自然段。开头一段景物描写中出现了哪些意象?桃花色薄云。情窦初开的象征。杜鹃叫。杜鹃,又名子规,古典文学中的意象及其内涵。望帝啼鹃,是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高中语文课文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都用到这个典故。望帝,传说中古代蜀国的一个君王,名杜宇,周朝末称帝,号望帝;后来禅位退隐,因伤亡国之痛,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又叫杜宇,因其声若“不如归”,也叫子规。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闻者动容。杜鹃悲啼契合翠翠的心境。石头

14、泥土的气味。你闻到过晒了一天的石头泥土的气味吗?关于气味,我与地坛第一章:“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荷塘月色中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黄昏越美,外界越富有生机,她越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更加孤独。并且黄昏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容易感伤。正如诗经君子于役所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

15、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补充:翠翠的这种情绪可以称之为“伤春”,正如牡丹亭里杜丽娘唱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几句抄下来)十四五岁的少女,青春慢慢苏醒,面对美景、韶华,面对流逝的时光,有一种抓不住攀不牢的无力感,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你们有过翠翠这样的没来由的伤感吗?3、“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翠翠为什么会有这种胡思乱想?一方面,翠翠觉得生活太平凡,太单调,十五六岁的年纪又最爱幻想;另一方面,翠翠这样做是针对爷爷的,针对她最亲密的人,用这种做法来引起亲人的关注,索取亲人更多的爱。体现出祖孙情深。4、“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的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翠翠为什么突然哭起来了?过渡人的悠闲、宁静,与翠翠内心的孤寂、忐忑不安形成落差。5、“说了些那个可怜母亲的乖巧处,同时且说到那可怜母亲性格强硬处,使翠翠听来神往倾心。”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乖巧,强硬。体现在哪里?回顾第一章第五自然段。乖巧不离开父亲;强硬殉情自杀。在回顾第一章第五段时,提炼出翠翠母亲与爷爷的关系:母亲牵挂爷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