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e****16 文档编号:131303839 上传时间:2020-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5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地理学科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悉尼某考察船,对南北极地区进行科考,途经下图(世界地图)中的M、N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M地位于( )A. 西半球 B. 高纬度 C. 北温带 D. 极昼极夜区2. 科考船从悉尼出发沿最短航线航行前往N地途中的航行方向是( )A. 东北 B. 东南 C. 西北 D. 西南3. 考察船到达M地时,依次向正西、正北、正东、正南方向分别航行200千米,对其附近海域进行勘察,最终位置在( )A. M地正北 B. M地正东 C. M地正西 D. M地正南【答案】1. C 2.

2、D 3. B【解析】【1题详解】据图区域轮廓可知,M地位于西欧地区,因此属于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地区,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故选C。【2题详解】球面两点间最短航线为过两点的大圆劣弧。据图可知,N所在地区为南极洲大陆,可判断右侧为南极点俯视图,地球自转顺时针,悉尼位于N地东北方向,N地位于悉尼的西南风向,因此科考船从悉尼出发沿最短航线航行前往N地途中的航行方向是西南。故选D。【3题详解】据图可知,M地地处西欧,说明右侧图为北极点俯视图,不同纬度纬线段的长度不同,且纬度越高纬线圈越短,考察船到达M地时,依次向正西、正北、正东、正南方向分别航行200千米,对其附近海域进行勘察,最终位置在M地东侧。故选B。

3、2016年7月13日韩国宣布韩美双方决定将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萨德”系统)部署在韩国东南部的星州郡。中方表示:坚决反对美韩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强烈敦促美韩停止有关进程。中方将坚决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完成下列各题。4. 朝鲜半岛的实际面积约为20万km,在比例尺1:10 000 000的地图上绘出来时,图上面积约为( )A. 2cm B. 20cm C. 200cm D. 2000cm5. 右图为朝鲜半岛某地的人口密度图,若将图A放大成图B,地图所表达的内容不变,则图B( )A. 比例尺变为1:20000000 B. 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千米C. 每点代表2000人 D.

4、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0人【答案】4. B 5. D【解析】试题分析:【4题详解】根据公式:图上面积实际面积=比例尺的平方,比例尺1:10000000表示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00km,可算出图上面积为20cm,B正确。【5题详解】B图比A图面积扩大了四倍,说明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既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千米;由于点的数量没变,因此每点代表的人数不变,人口密度不会随比例尺的大小而变化,因此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0人,D正确。【考点定位】比例尺的缩放【方法总结】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原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比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的图幅

5、面积是原来的4倍;比例尺缩小后的图面积=原图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米。比如说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6.在乡村振兴计划中,某行政村拟修建的村史馆和培训中心分别位于该村西南部和东北部。该村东西宽2千米,南北长1千米,主干道从南向北穿过,河流自东向西流经该村。读图,回答下列小题。与上述信息相符的是A. 甲 B. 乙 C. 丙 D. 丁【答案】A【解析】据题干知,主干道从南向北穿过,河流自东向西流经该村,说明主干道的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河流指示东西方向,且村史馆位于该村西南部,培训中心位于该村东北部,经分析可知甲图各条件均符合。故选A。下图为某旅游景区等高线地形图,急流段相

6、对高差为38m。读图完成下列各题。7. 图示区域地理事物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地与乙地高差为238m B. 丁地与丙地高差不可能超过60mC. 急流段冬季漂流人数最多 D. 丁一乙河段夏季泥沙沉积量最大8. 冬至日,某旅游者到达图中乙地,观察到以下现象可信的是( )A. 北京时间6点看到太阳从丙地以东的海面上升起 B. 急流段的漂流者正向东北方向漂流C. 北京时间12点太阳高悬在甲地的正上空 D. 河床垂直剖面有鹅卵石与细沙共存【答案】7. D 8. D【解析】【7题详解】根据等高线数值,甲地海拔范围300-350米,乙地海拔范围50-100米,高差范围200-300米,甲地与乙地高差可能

7、为238m,不一定,A错。丁地与丙地高差范围是50-62米,可能超过60m,B错。急流段冬季漂流人数最少,C错。丁一乙河段河道弯曲,水流慢,夏季水量大,河流带来的泥沙多,泥沙沉积量最大,D对。【8题详解】冬至日,日出在6点后,某旅游者到达图中乙地,北京时间6点看不到太阳从丙地以东的海面上升起,A不可信。急流段的漂流者正向东南方向漂流,B不可信。北京时间12点太阳直射120E经线,但不能判断在甲地的正上空,不一定是直射,C不可信。冬季水浅,河床垂直剖面有鹅卵石与细沙共存,D可信。点睛:丁地的海拔范围,要考虑急流段落差,海拔范围是50-62米。238米在甲乙的高差范围内,但高差不一定是238米。河

8、道弯曲,说明水流慢,夏季水量大,河流带来的泥沙多,泥沙沉积量最大。北京时间12点太阳直射120E经线,但不能判断在甲地的正上空,不一定是直射。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9. 天舟一号发射升空一个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自转的速度逐渐减慢 B. 天山牧民将牛羊赶往云杉林之上的牧场C. 好望角森林火险等级逐步升高 D. 堪培拉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10. 与西昌、酒泉、太原相比,选择文昌作为我国大型航天器发射基地,其主要区位优势是( )A. 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射成本低 B. 劳动力素质高C. 发射窗口

9、多 D. 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答案】9. B 10. D【解析】【9题详解】地球自转的速度与季节无关,A项错误:天舟一号发射升空一个月后为5月20日前后,南半球进人冬季,好望角为地中海气候,此时温和多雨,C项错误;堪培拉的正午太阳高度在这一个月逐渐减小;云杉林之上为夏季牧场,故B项正确。【10题详解】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要求: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发射窗口多,安全性高等,文昌卫星发射基地与其他三地相比最大的优势为纬度较低,故D项正确;文昌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发射窗口较少,C项错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射成本关系不大,当地劳动力素质与其他三地相比没有明显优势,AB错误。故答案选D。点睛:卫星

10、航天发射基地的区位因素和返回地的选择条件 (1)发射基地 航天发射基地的建设区位:1、纬度: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2、方向:向东发射,可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节省 燃料;3、气象条件:阴天少,雷雨天气少,云少,云离地表高,风速小;4.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 5、国防条件:建于山区、沙漠地区;其中影响卫星和飞船发射的最关键和最直接的因素是气象因素 (2)返回地点:人烟稀少的地区; 地势开阔平坦的草原地区,水面少,便于发现目标和营救的地区或者在海洋上;距离发射场、控制中心位置适中,有利于监控、抢救等工作展开。下图为四幅区域等高线图,其中实线表示地表等高线,虚线表示

11、地表以下某一完整地层表面等高线,且等高线海拔比较abcd。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1. 图中可能有河流发育的是( )A. B. C. D. 12. 上题图中地形及其成因与下图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11. A 12. D【解析】【11题详解】河流发育在河谷,而且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读图分析可知,两处的等高线凸向低值,说明为谷地,容易发育河流,因此正确;处的等高线凸向低值,为山脊,不易发育河流,因此错误,故答案选A。【12题详解】读图分析可知,从地形上看,图示景观为山地,对应上图中的和,从地质构造来看,图示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对应中的岩层走向,故答案选D项。

12、2018年9月28日下午印尼苏拉威西省发生7.4级地震,随后引发大规模海啸。海啸的形成原理可概括为:“俯冲板块向上覆板块下方做俯冲运动,上覆板块缓慢变形,不断积聚弹性能量,最终达到极限,上覆板块弹起,形成巨大水柱,海浪向两侧传播,形成海啸。”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3. 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海啸形成顺序的是()A. 甲乙丙丁 B. 丙丁乙甲C. 乙丙丁甲 D. 丙甲乙丁14. 在海啸发生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 对海岸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 B. 产生大规模的堆积作用C. 可能诱发新的地震 D. 产生新的褶皱和断层构造【答案】13. D 14. A【解析】【13题详解】根据海啸形成原理:丙图表

13、示俯冲板块向上覆板块下方做俯冲运动;甲图表示上覆板块缓慢变形,不断积聚弹性能量;乙图表示最终达到极限,上覆板块弹起,形成巨大水柱;丁图表示海浪向两侧传播,形成海啸。所以正确表示海啸形成过程的是D项。【14题详解】在海啸发生过程中,内力作用已转化为海浪外力作用,因海啸移动速度快、潮差大、能量巨大,对海岸岩石、堤坝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堆积作用弱;所以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项。诱发新的地震及产生新的褶皱和断层构造主要需要内力作用,海啸诱发的可能性较小,所以BCD项错误。下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B岩层中有三叶虫(5.6亿-2.4亿年)化石,E岩层中有恐龙(2.3亿年

14、-6500万年)化石,F层中有火山灰层T.T层中矿物的形成距今约300万年。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5. 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则图中岩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 )A. 都为东北一西南走向 B. 都为西北一东南走向C. 西北一东南走向东北一西南走向 D. 东北一西南走向西北一东南走向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后 B. 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前C. a处岩石年龄最老,b处岩石年龄最新 D. 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400万年【答案】15. C 16. D【解析】【15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

15、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因此图中岩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西北一东南走向和东北一西南走向。【16题详解】花岗岩是侵入岩,所以先是岩浆侵入,然后地壳抬升,露出地表,被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最后形成该地貌,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前,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后,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400万年,所以D正确。【点睛】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