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总结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31240926 上传时间:2020-05-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总结(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总结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主体的国家里,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殷实的生活始终是执政者的主要任务。我们党在90年的奋斗始终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全局作为根本问题,也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我们党在全面总结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中之重,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任何

2、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愿景,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从小康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届接着一届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今天这个穿越时空的梦想已然触手可及。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今年的1号文件定格为: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把握今年的政策指向和重点工作,我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讲解。一、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梦想

3、 (一) “小康”内涵的历史演进 在辞海中“小康”的含义有:一是指经济比较宽裕;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社会再低一些的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小康”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诗大雅民劳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民过着贫困劳累的生活,内心十分渴望能过上平静安逸的生活。此时,小康只是被表达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而赋予“小康”新思想的是对我国思想文化影响最深的儒家文化,西汉时期,在礼记礼运中是这样描述的:“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如此者,在氛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到了近代,康有为在 1902 年写作的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 “

4、升平者,小康也”的社会构想。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小康对于广大百姓只是镜花水月。进入近代,列强入侵、危机重重,民生凋敝、水深火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小康”更成为中国人遥不可及的奢望。历史的沉积带给小康理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根基,即使历史在不断向前发展,但这种梦想从未改变。随着社会主义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开始慢慢探究这一梦想直至其成为现实。1955年毛泽东信心满怀的宣告:“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5、“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也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1979年12月6日,邓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到了“小康”、“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同志当时还解释了小康就是达到一种吃不好但可以吃饱的状态,意思是不会像发达国家一样那么富有,但是我们大家都有饭吃、有衣穿的一种温饱型社会。邓文选第二、第三卷中共 40 多处都用到“小康”一词。早期由于对“小康”定义并不是很清晰,所以出现了很多不同内涵,如小康生活、小康社会等双重内涵的词汇,在邓文选中,小康生活是指广大人民群众过着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种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小康社会是指中国社会主义现

6、代化建设中社会的发展阶段。“小康”这一古老而美好的概念,从此被创造性地用来诠释中国现代化坐标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小康”这一亿万人民日益耳熟能详的时代名词,以它特有的吸引力激励和召唤着一个时代的进取精神,推动着中国大步迈向未来,正是怀着对这一美好愿望的真诚期盼,团结带领人民规划了奋斗目标,明确了发展战略,在拼搏苦干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 小康目标的确立 1982年 ,党的十二大正式将小康作为 20 世纪末的奋斗目标,1987年10月,邓同志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第二步就是“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

7、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设指出:“人民生活逐步达到小康水平,是90年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1991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指出:“今后10年总的目标,是努力使全国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开始直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始明确提出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党的十六

8、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到可持续发展全面确定了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上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确定为:“增强发展协调性, 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党的十八大报告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表述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

9、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道路越走越宽广,梦想越来越清晰,现代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从温饱到小康,从整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追求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建成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环境更加友好的全面小康。总而言之,从十六大到十八大,小康社会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靠近普通百姓。(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

10、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2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性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

11、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

12、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 “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13、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二、 建成全面小康挑战与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宁夏是传统农业省区,乡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43.7%,农村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直接关

14、系着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进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比照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的短板弱项,是巨大挑战和短板。(一)总体推进情况 2018年,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指数94.09%,比上年提升3.93个百分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大指标中,经济发展指数为93.25%,比上年提升6.12个百分点,其中,人均GDP实现程度93.2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现程度95.82%,互联网普及率指数实现程度100%,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生活指数为94.09%,比上年提升2.3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登记失业率

15、、恩格尔系数、公共交通服务指数、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等指标实现程度为100%,已达到小康目标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程度为87.19%,比上年提升5.54个百分点;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实现程度94.86%,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实现程度96.57%,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三大攻坚指数为93.80%,比上年提升5.4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率实现程度94.53%,污水集中处理指数实现程度100%,生活垃圾处理指数实现程度84.27%,比上年提升4.05个百分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污染防治成效初显,精准脱贫步伐加快。民主法治指数为100%,其中基层民主参选率等4项指标全

16、部达到2020年目标值,全面依法治区成效显著。文化建设指数为95.11%,其中,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三馆一站”覆盖率、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等实现程度为100%,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有所提升。资源环境指数为91.85%,比上年提升3.52个百分点,其中,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实现程度100%,森林覆盖率实现程度92.4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实现程度 98.98%。(二)涉农指标完成情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的48项具体指标中,与“三农”有关的指标有22项,其中直接涉农指标8项,间接涉农指标14项,主要分布在三大攻坚、文化建设、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四个方面。包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等。在22项涉农指标中,实现程度在90%100%之间有14项,实现程度在80%90%之间有6项,实现程度在7080%之间有1项,实现程度在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