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教学模式改革对主体性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122295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式教学模式改革对主体性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复式教学模式改革对主体性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复式教学模式改革对主体性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复式教学模式改革对主体性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复式教学模式改革对主体性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式教学模式改革对主体性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式教学模式改革对主体性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式教学模式改革对主体性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刘莉萱 一、复式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复式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下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指在同一间教室、同一课时内,由一位教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级进行教学,并在各个年级完成与其相应学年单式班同样的教学任务,达到同样的课程标准的教学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与单式班教学相对的一个概念。自从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实行以来,在一般情况下,学校的教学多是以单式班的形式进行的。即在一间教室里,一个课时内,由一位教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式班教学的优点是提高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节省教学资源(教师、

2、教学场所、教学设备等)。但从投入、产出比看,它要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如教师和学生人数的比例,如果他们之间的比例失调,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复式班教学就会解决这一矛盾。 复式教学不论在中国教育史还是世界教育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世界范围内,一百多年前德国首创了复式班教学的组织形式,以解决当时国家教育发展与经济落后、人口居住分散的矛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后日本等国相继效仿,复式教学很快在世界各国实行起来。目前,不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都有采用这种组织形式教学的。 在中国,自 20 世纪初期实行分科教学不久,便有复式教学的组织形式,算来也有 80 余

3、年的历史了。在旧中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都把复式教学的组织形式作为解决教育发展与经济落后、教育资源不足、人口居住分散的矛盾的一种办法。因而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多存在于地处边远、经济落后、人口稀少或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老、少、边、穷地区。 与单式班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复式班教学有着很鲜明的特点。 1. 课堂结构的多头性 复式班是在同一间教室、同一个课时内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级,由同一位教师执教,并要完成各年级与其平行的年级单式班同样的教学任务,达到同样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是复式班与单式班教学的根本区别,也是复式班最鲜明的特点。同一年级、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因其家庭出身、生活环境、智力基础

4、、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即使在同一时间内学习同样的内容,效果也会存在差异,况且是把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孩子组织在一个班级里,其差异就更大了。 首先是年龄不同造成的生理、 心理方面的差异。不同年龄的孩子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与成熟程度是不同的,他们对事物的关注角度和兴趣热点也不相同,因而在学习中的行为表现与心理趋向也不相同。其次是文化基础不同造成的学习能力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基础(在小学生更多的表现为他们的认识水平)使得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甚至在学习结果的期望上也有不同。因而他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动力源泉、不同的求知欲望和不同的学习目标。这种特殊的课堂组织结构,对教

5、师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学目标,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反之,它也为因材施教创造了一个天然的有利条件。 2. 教学、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复式班教学组织的特殊性,也造成了在同一时间内教师教学任务的多样性。单式班的教师在一个课堂上、一个课时内只完成一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因而他只需准备一份教案,规划一个过程,掌握一个进度就可以了。而复式班由于课堂结构的多头性,教师的教学任务则一般是单式班教师的两倍(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看)。既在一个课时中,教师要准备两份教案、规划两个过程,掌握两个进度,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并且,由于复式班所在学校人力资源(含教师、领导,工勤等)不足,教师往往兼教数科甚至身兼数职:又

6、教语文、数学、外语,又教音乐、美术、体育;又是教师, 又是校长、 工友甚至保姆。复式班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其教师任务的多样性,造成他们负担较重甚至 超负荷运转。同时,这个特点也为教师的一专多能、密切接触学生便于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 学生动静学习状态的共时性 复式班的教学由于在一间教室、一个课时内由一位教师执教,就形成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同一个时段内动、静两种不同的学习状态。教师在指导一个年级的学生学习时(含教师讲课、师生问答、讨论等环节),这个年级处于动态学习之中,而同时,另一个(或几个)年级的学生就处在了静态的学习状况之下(预习、复习、做作业等)。这种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在同

7、一间教室、同一个时段内动静两种不同状态的学习,给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动、静状态下的学生之间的互相干扰,影响学习效果。如教师的讲解、学生的问答、讨论等动态学习对于正在“自动作业” 的静态学习学生的声浪干扰;静态学习的学生偶尔的声音、动作对动态学习的学生注意力的干扰等。二是由于动、静两种状态下学习的学生都要由一位教师来指导、辅助,就造成了动、静两种学习状态在各个年级中时间比例协调的问题。一个年级动态学习的任务量与另外年级的静态学习的任务量在时间上必须基本相等,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年级都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动、静态学习状况共时性这一特点,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利

8、影响,对教师的教学从备课到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计划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它也为教师统筹安排教学、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在不利条件下排除干扰最后达成学习目标)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又是十分有利的。 4. 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复式班的教学过程不像单式班那样单一、明了。单式班的教学过程由于班级结构的单一而无需做特殊的处理,只要确定了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了学生的认知理解基础状况就可以一气呵成地进行了。而复式班不可以,它是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里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过程,并且还要让两个过程融为一体,不但不能互相干扰和互相影响,而且还要互相照顾和促进。这就对教学过程

9、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各个年级的教学过程线路要清楚。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目标分成几个教学步骤,每个步骤的时间安排等等。其次是各个年级教学过程之间的相互协调。如动、静态学习时间的统筹安排,各个年级之间相互干扰的排除和减少等等。这个特点给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带来了麻烦,搞不好,负面影响会很大。但同时,它也有单式班不及的优点,如对教师教学设计工作的精度和效度要求高而促使教师提高设计的质量;在动、静交替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抗干扰能力;锻炼学生小助手的独立工作能力等等。 二、复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近几年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复式教学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变化的重要方面之一就

10、是对复式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改革。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复式教学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示范性很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复式教学新模式。 (一)“导学探究互动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导学探究互动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南关蒙古族乡中心校石灰窑小学创造的,是他们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贫困地区“ 普九”问题研究的子课题“复式分室,自主学习”实验研究的成果。 “复式分室,自主学习” 的课题研究是针对传统复式教学中复式同室、动静学习互相干扰,影响教学质量的现状提出的。以往的复式教学,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同时同处一个教室,教师分两条线进行教学,虽然在进行

11、教学设计时教师想方设法使动、静状态中学习的学生互相少受或不受其他方的干扰,但效果总是不如单式班教学理想。尤其是在当前提倡多向信息交流,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理念的形势下,复式同室教学已严重影响了教学的高质量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提出了这个实验的设想并付诸实践。具体做法是:用安有双层透明玻璃砖的隔音窗把一间大教室从中间隔开(窗下有一米高的矮墙),一侧留门,黑板设在原教室两端, 变成两间相视相通的小教室。 教师在一室导学时, 另一室则由小助手、 小组长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达到双向互动。这样,两个年级的学生就可以互不干扰,同时按自己的需要选择最佳的学习方式了。“复式分室”

12、在学习场所的安排上进行了改革,在此前提下,构建并完善了“导学探究互动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它的一般程序为“授前阅读教科书激趣探究讨论实践” 。 1. 提前阅读教科书准备性学习 提前阅读教科书包括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授前学习。这是“导学、探究、互动式” 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准备性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师生共同做好授前准备工作,认真阅读教科书。具体作法为“圈” 圈出不会、不懂的地方和书中的错误之处;“点” 划出好词、佳句及捕捉到的信息;“ 评”习旧探新,找出新知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析文章精彩地方的妙处;“ 注”注出评价语,需要别人帮助的问题,准备回答问题的素材,注出自己的

13、体会和感受;“悟” 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授前师生双方的“圈、点、评、注、悟”的过程中,既有师生各自对教科书的自读、理解、感悟,也有师生间的互相提问、切磋和小范围的交流。这时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个人为单位,学生教师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气氛是和谐的。师生各自对教材的挖掘、对信息的捕捉、对问题的整合、对答辩的预测等等,都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2. 激趣、探究、讨论探究性学习 激趣、探究、讨论是师生共同公开提出自己学习中所发现的问题,并及时整理归纳、共同质疑、 捕捉信息的过程。 这是“导学、探究、互动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第二个阶段探究性学习阶段。首先是“ 激趣”。即教师利用各种

14、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尽快进入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之中,引导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探究学习、合作讨论奠定基础。接着是“ 探究” ,这是小组合作式学习,学生们把授前阅读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再现,共同探究。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中去,参与整理归纳共性问题,当场处理解决个性问题。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学习。然后是“讨论” ,这是探究学习的深化。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思维过程,积极讨论、辩论,在交流中获取知识,学到方法,相互启发,共同受益。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3. 实践发展性学习 实践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是操作训练、反馈指导的延续,是师生对所学知识的

15、再认识、再发现、再探究、再实践的良性循环过程,这是“导学、探究、互动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第三个阶段发展性学习阶段。通过课外各种实践,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消化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与记忆,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大胆开拓,主动进取,训练驾驭知识的能力。 复式分室教学是复式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创造,它既解决了农村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复式班增多与教学场所不足之间的矛盾,又解决了同堂异班学生之间互相干扰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拓展了复式班师生的教与学的空间,为学生高质量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导学探究互动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即是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出现和完善起来的。 (二)“分合指导式” 复式教学模式 “ 分合指导式 ”

16、复式教学模式是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中心校创造的。是他们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 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贫困地区“普九 ”问题研究的子课题“ 依托复式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验研究的成果之一。 “分合指导式”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为了发挥复式教学独特的优势,为培养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创造的。具体做法是: 1. 在教学设计中,把两个年级的教材放在一起进行统筹研究、规划。先理解透各个年级教材的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再寻找两部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点和可融合之处。 2. 两个年级各自独立完成学习内容中的个性部分内容(分)。 3. 把有联系和可融合部分并在一起设计成一个教学过程,使各个年级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各得其所,同时达成教学目标(合)如一个教师采用“分合指导式”教学模式上了这样一堂二级复式课:把小学数学第一册中分类一课和语文第七册读写例话了解叙述顺序一课编在一个课时内。在研究了两部分教学内容各自的教学要求后,教师又找到了这两部分内容的联系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