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湖南长沙高一语文下学期测试题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131213061 上传时间:2020-05-0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2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湖南长沙高一语文下学期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届湖南长沙高一语文下学期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届湖南长沙高一语文下学期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届湖南长沙高一语文下学期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届湖南长沙高一语文下学期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湖南长沙高一语文下学期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湖南长沙高一语文下学期测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 明德中学 2019 级高一第五次阶段测试 语语 文文 本试卷共五道大题 23 道小题 共 8 页 时量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一 现代文阅读 2424 分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3 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 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 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 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 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 文学都取得了极高 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 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 在一起 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

2、期 文人 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 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 将欣逢盛世 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 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 风貌的优秀作品 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 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 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 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 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 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 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 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 以绮错婉媚为本 的 上官体 诗风 明确提出要廓 清诗赋的 积年绮碎 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 气骨 肯定

3、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 批判齐 梁诗的 彩丽竞繁 而兴寄都绝 提倡 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的诗风 张说和张 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 典雅和滋味兼顾 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 格 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 天然壮丽 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 建安气 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 到诗里 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 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 表现人生共同感受 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 理的高度 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 阶级属性 时 代环

4、境虽然千变万化 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 例如乡情 亲情和节物之感等 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 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 又能以透彻明快的 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日落归山 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 激起诗人再上一层 放眼千里的万 丈豪情 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战乱之 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 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 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 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 但以上

5、这些至关重要 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 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 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 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选自葛晓音 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高一语文 第 2 页 共 8 页 A 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 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 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 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 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 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 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 宏博气象 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一

6、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 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 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 文章引述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 D 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 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 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 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 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 靡诗风 C 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 生活哲理等 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 要因素 D 只要当下的

7、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 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 代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4 6 题 永恒的文赤壁永恒的文赤壁 曹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 赤壁有文赤壁 武赤壁之别 武赤壁 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 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 文赤壁 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 误把 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 曾于 1082 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 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 一词二赋 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 风景如画 之美誉 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 说法不一 或许因 其山崖陡峭 壁如刀削 犹如城壁一般 且呈赭红色 故称之 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 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

8、赤鼻 误把 赤鼻 当 赤壁 再观其地形酷似 就不 曾深究 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于是 他排遣愁绪 赤壁怀古 寄情于山水 之间 撰妙文于笔端 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 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 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 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 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 驱车到武汉 向东 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 一下车 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 东坡 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 是应 该的 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 大家纷纷走近前去 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 豪 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 他英俊洒脱 气宇轩昂 那眉宇间

9、襟袍临风处 无不溢出 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 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 缓缓走来 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 不 禁一愣 哑然失笑 迎面一座山 不高 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 居高临下 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 抬头北望 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 在宋代 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 几 百年后已淤积成滩 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 遥想当年 苏轼就在此地 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 怡情山水 饮酒作乐 感叹过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 无穷 试想 他第一次秋游之后 写下 赤壁赋 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 重游赤 高一语文 第 3 页 共 8 页 壁再写 赤壁赋 时 就曾感叹 曾日月之几何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何况他去世 九百多

10、年后的今天呢 早已星转斗移 时过境迁 江山易改矣 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 毕竟江面已远去 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 唯有梦里再现了 黄州之于苏轼 简直太重要了 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 有四年零两个 月之久 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 躬耕东坡 放浪山水 修身养性 激情创作 黄州优 美的山水风景 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 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 谪居黄州期 间 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 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 冲破 了艺术樊篱 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 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 自黄州 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 据悉 在数量上 在黄州写了 753 篇作品 其中 诗歌 21

11、4 首 词 79 首 散文 457 篇 赋 3 篇 在质量上 文学上的代表作有 一词二 赋 书法上的代表作是 寒食帖 平均每两天一篇 每周 3 3 篇 乃至饮食上的 东坡肉 东坡饼 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 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 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 对了 包括苏轼的号 东坡居士 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 东坡 是营地 长期无人耕种 是瓦砾之场 不适合耕种 又因当年大旱 从未躬耕的苏轼 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 但是他仍然很乐观 很豁达 一个月夜 苏轼拄着拐杖 走 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 诗兴大发 写下著名的小诗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 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

12、秋雨在 苏东坡突围 中写道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 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苏轼被贬谪到黄州 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这真是逆 境出成果 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 苏轼个人之不幸 命运的阴差阳错 反而成就了黄 州赤壁之大幸 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苏轼遭遇贬谪 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 失意而不失志 胸襟开阔大度 不以物 喜 不以己悲 怎不让人敬佩万分 他文如其人 直抒心灵 率直本真 赤壁怀古 之赋 之词 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 永恒的文赤壁 苏东坡传 的作者林语堂曾说 像苏东坡这样 的人物 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作为后人的我们 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 我 们这些后人的后人 自

13、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 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东坡千 古流芳 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选自 中国散文家 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 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 再看它 的地形酷似城壁 于是将错就错 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 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 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 的诗赋 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C 文章叙议结合 先叙后议 即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 又叙写了苏轼被贬 黄州的生活场景 时空转换自然 使得文章事 理 情融为一体 D 余秋雨认为 苏轼

14、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 他的贬谪使黄 州名扬天下 并写下了许多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5 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 有什么作用 6 分 6 余秋雨说 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结合文本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 分 高一语文 第 4 页 共 8 页 二 古代诗文阅读 二 古代诗文阅读 4 47 7 分 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7 小题 2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7 13 题 秦将王翦破 赵 虏赵王 尽收其地 进兵北略地 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 乃 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 则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 荆 卿曰 微太子言 臣愿得谒 之 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

15、将军 秦王购 之金千斤 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臣乃 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 而伤长者之意 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 乃 遂私见樊於期 曰 秦之遇 将军 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 首 金千斤 邑万家 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吾每念 常痛于骨髓 顾 计不知所出耳 轲曰 今有一言 可以 解燕国之患 而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樊於期乃前曰 为之奈何 荆轲曰 愿得将军之首 以 献秦 秦王必喜而 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 而右手揕其胸 然则将军之仇报 而燕 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此臣日

16、夜切齿拊心也 乃今得闻教 遂自刎 太子闻之 驰往 伏尸而 哭 极哀 既已 无可奈何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函 封之 节选自 战国策 燕策三 7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秦将王翦破 赵 破 攻破 B 臣愿得谒 之 谒 拜会 C 秦之遇 将军 遇 遭遇 D 顾 计不知所出耳 顾 只是 8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乃 请荆卿曰 乃 遂私见樊於期 B 可以 解燕国之患 愿得将军之首以 献秦 C 今闻购将军之 首 太子闻之 驰往 D 秦王必喜而 善见臣 伏尸而 哭 极哀 9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开端 一连用六个动词 写出秦军所向披靡 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 营造了 紧张的气氛 B 荆轲提出用樊将军首级与督亢地图作为信物取得秦王信任 具有超人的胆识和非 凡的智谋 C 樊於期明白荆轲的行动计划后 甘愿自刎献头 体现了他的豪爽慷慨 义勇刚烈 热肚直肠 D 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 樊於期自杀后他又伏尸痛哭 这些均反映了他的懦弱和 妇人之仁 高一语文 第 5 页 共 8 页 胥偃字安道 潭州长沙人 少力学 河东柳开见其所为文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