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119371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教师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学案一(教师版)考题引路:一认真比对原文,判断正误,分析表述错误的原因,归纳错误类型,思考应对策略。2012 年山东卷围棋与国家(6-8 题)6.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原文“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 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A.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 )原因: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或然必然策略: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词语。原文“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

2、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 终与弈者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B.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 )原文“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 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 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 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 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

3、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 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C. 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 )原因:把原文中程度说成相反或者过于夸大。策略: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原文“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 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 围棋纳入 艺 的范围, 围棋登入 国艺的殿堂。”D. 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 )原因:故意弄错对象,解释概念,转述文意时,通过漏字、添字、改字、

4、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张冠李戴策略:关注表述对象。7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原文“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 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 产生深刻影响。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 )原文“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2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 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 )原文“

5、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 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 棋的价值,就把 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 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 艺技。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伎。 ( )原因:混淆关系,将并列关系表述成顺承关系策略:关注关联词语,关注句与句之 间逻辑关系, 还有颠倒因果,强加因果,混淆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 只要就” 。原文“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 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6、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 时人们对“艺 ”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 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 “艺”的范围, 围棋登入“国艺 ”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 艺”一词才能相配。 ”D.围棋作为“国艺” ,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原文“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 观结论,而是人 们在反复 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A. 围棋

7、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 )原文“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 ,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 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 ”B. 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 )原因:张冠李戴, (无中生有,转化失误,这两种解释也可)策略:找清表述对象;认真比对原文信息,查找依据;注意表述中表现程度标准的词汇。原文: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

8、,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C. 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 )原因:将原文中否定了的转化成肯定了的,混淆是非,曲解文意策略:混淆是非,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混淆程度,混淆时间(前3与后) ,混淆主次,此类都要关注有关词语。原文: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 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 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 “国艺”一

9、词才能相配。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 )原因:没有必然联系的两句话,强加关系,或者说原文没有这层意思,也不能根据原文推断这层意思,无中生有策略:注意关联词语,注意句子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明确考点:篇目 题 1 题 2 题 32013 “静寒境界”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012 围棋与国家 同上 同上 同上2011 衡中西以相融 同上 同上 同上2010 人生的四种境界 同上 同上 同上选文特点:总结本题设题陷阱: 1.内容曲解:或然必然,张冠李戴,混淆是非错

10、误项: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 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 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原文第一段第四句话“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 识 是基础,价 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原文是“选择”而 备选项为“修正”,2.程度差异:夸大程度,无中生有, (以偏概全,部分代整体,个别代一般,特殊代普遍)错误项: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 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4原文信息, “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

11、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备选项说法过于绝对。3.逻辑错误:混淆关系,强加关系,一面对两面错误项: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 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 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原文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滥用”科技黑箱,其直接结果只能使“科技 ”这把双刃剑“不好”的那一刃 变得更加锋利。(以上三错误项来自收心考试题“黑箱”)备考策略:勾画关键词句:1.关联词。如“因此” “但是” “如果” “一旦”等2.表程度、限制、范围的副词。如“主要” “关键” “最重要” “特别” “更” “

12、甚至” “尤其” “唯一”“一些” “某些” “凡是” “几乎” “全部” “差不多” “所有” “一切”等。3.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如“可能” “一定” “或许” “已经” “将来” “正在” “目前”“如果” “必然” “预计”等。4.代词。如“这” “那” “它” “其”等。5.关键词、句。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关联词、标志性词语。总领句、总结句、中心句、要点句、连结句等。关键句主要是命题人陷阱设置所在;关键句会帮助我们理清文章思路,快速找准答题区间。运用比对,找准区域,找全信息,错误项“似是而非” ,形式上相似,语意上悖离

13、。小结:树立一种观念:答案就在原文中。牢记步骤:通读-找准区间-比照明了排查顺序:排错: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排异:与题干不符合的排无: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5考题历练:【2013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中国 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 审美追求。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 ,从而 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14、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 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 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 闲泛,枯 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 图卷,画山 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 轻施,寒林点 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

15、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中国 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 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 :“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 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 空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