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资源开发学案课程教案.doc

上传人:qingbi****02000 文档编号:131172538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资源开发学案课程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能源资源开发学案课程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能源资源开发学案课程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能源资源开发学案课程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能源资源开发学案课程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资源开发学案课程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讲 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编制人:邢成军 审核人:蔡娜 【学习目标】1.能源的分类及特点2.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及能源基地建设3.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的保护治理【高考回顾】纵观近几年高考题针对能源资源的开发的部分题目,考查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内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以热点或重点区域为背景关注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资源(如能源矿产等)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能源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可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可再生能源: 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如: 、 、 、 等.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漫

2、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主要指: 、 、 等矿物能源。2、 常规能源: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等3、一次能源: 煤炭、风能、等可直接被人利用的 二次能源:最具代表电能,经过人类一次开发的能源二、山西资源开发条件:开发原则: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要 ,不仅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而且要考虑 和 条件开发条件:1、 2700亿吨,可开采560年(1) 40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2) 10大煤种(3) ,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4) ,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 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且在很长时间内不会改变。 这

3、为山西煤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3、 三、能源基地的建设: 1、 形成了大同、平朔、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形成 了以 为主、 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由北到南依次为、 、等线。3、建设 ,变输出 为输出 发展 为冶金工业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及结果:煤电铝产业结构调整煤焦化_结构_升级煤铁钢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 为先导,改变传统的 ,提高煤炭的 和,推进 产业的发展。2、调整产业结构:(1)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 、 方向发展;(2)大力发展农业、 、 和 ,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3、治理“三废”,建设生态环境【诊断性测

4、试】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A B C D2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A B C D读我国2000年与2007年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34题。3通过两图的对比,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我国石油的消费量在减少B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增加C我国的能源消费结

5、构不尽合理D洁净能源的比重在上升4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山西能源基地的影响表现为()A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B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C提高了煤炭的开采水平 D提高了煤炭的经济效益5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有利于()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部开发A B C D6山西正在建设我国最大的炼铝厂,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山西铝土矿储量丰富山西劳动力资源丰富山西炼铝工业社会协作条件好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A B C D【合作探究 核心突破】核心考点1 能源基地建设内容表现目的扩大煤炭开采量扩大开采规模,形成六大生产基地,如大同、平朔、西山、沁水、霍西、河东;提高煤炭产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铁路为主;公路为辅东

6、运方向:大秦铁路(秦皇岛出口)、神黄铁路(黄骅港出口)、焦兖日(日照港出口),南运方向:同蒲宝成成昆铁路(到西南)、同蒲太焦焦柳铁路(到华南)缓解交通压力,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输电);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提供原料,向外输出焦炭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例1】(1)右图中三条以运输煤炭为主的铁路干线,由北向南依次是( )A大秦线、神黄线、胶济线B大秦线、神黄线、焦(作)日(照)线C神黄线、焦(作)日(照)线,胶济线D神黄线、大秦线、焦(作)日(照)线。(2)图中最大城市今后应大力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A钢铁、石化、建材B电子、印刷、食品C

7、石化、海洋化工、煤炭D有色金属冶炼、电镀、纺织核心考点2 对比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德国鲁尔区项目德国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开发条件煤炭丰富;离铁矿区较近;水源充沛;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煤炭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 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较便利;但水源不足存在问题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严重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科技,繁荣经济;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例2】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

8、的能源之一。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其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工业区。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据此回答问题:(1)和鲁尔区相比,山西省较匮乏的自然资源是 A水资源 B铁矿石 C劳动力资源 D煤炭资源(2)山西比鲁尔区优越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A劳动力成本 B劳动力素质 C市场 D便捷的交通(3)山西省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的发展策略应该有大力增加煤炭工业的比重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A B C D核心考点3 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问 题原因或影响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过分依赖非可再生资源

9、(本区主要资源),其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资源枯竭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发展,资源枯竭,主导产业衰退,效益下滑,失业人员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新兴产业不愿进驻用地紧张、交通拥挤企业效益下降,甚至出现产业转移、外迁现象 资源型地区在长期开发过程中往往形成以某种资源为基础的主导产业,但伴随着资源枯竭,或替代品的冲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会导致区域的衰落。“矿竭城衰”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课题。【例3】中国的资源型城市正在经历着痛苦的转型。回答(1)(2)题:(1)下列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的是 ( )A东京 B旧金山 C阜新 D拉萨(2)“矿竭城不衰”,煤城阜新将转型目标锁定“现代农业”,其主要依据是( )

10、A矿区有大量废地,人均土地资源不足 B交通条件优越C现代农业市场前景广阔 D国家政策的支持高考再现(14年江苏卷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 大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陆上油田和重要的石化基地,截止2008年大庆油田 已经开采出可采储量的75%,、近年来大庆重点发展了石化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及仪表 仪器生产等产业。表3是大庆市近年主要经济和产业指标值。 材料二:玉门是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2009年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多年的石油开采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老城区人口从13万锐减至3万。近年来玉门重点发展了新能源产业。(l)分析大庆市产业结构及变化特点。(3分

11、)(2)目前大庆和玉门在资源、经济和环境三方面面临问题的差异是。(3分)(3)根据各白面临的问题和具有的势,两市选择不同产业发展方向的原因是。(3分)(4)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对大庆、玉门这类资源型城市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2分)(5)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方面,大庆和玉门采取了各具特色的举措,据此谈谈对“因地制 宜”思想的认识。(2分)【课堂练习】(2014吉林调研)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但在5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12题。1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食品工业 B高耗

12、能工业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新技术工业2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B增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C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D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2014江苏泰州模拟)读“内蒙古山路煤炭集团光伏发电产业链模式图”,完成34题。3产业链模式图中的分别为 ()。A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厂 B供气、液化气站C供水、农田灌溉 D钢材、轧钢厂4关于此产业链各环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煤矸石和秸秆等废弃物用于热电厂锅炉燃烧B热电厂的蒸汽可用于多晶硅的生产C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用作热电厂冷却水源 D热电厂发电作为多晶硅生产的动力5. (2010山东文综) 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区域内的重庆市近年来经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