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3115768 上传时间:2017-10-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是公民具有公民意识。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国家和社会中的身份地位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对公民主体地位的自我确证。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首次将“公民意识”写进党代会报告,而且明确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课题,即“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 ”改革开放 30 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我国公民意识的整体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还不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深入贯

2、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中国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其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突出的紧迫性,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和社会丑恶现象的消极影响,成为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一、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从而成为未来

3、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公民意识首先表现为一种主体意识,是公民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也是公民对自己是国家主人的自觉意识。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要求主体具有主动性,自觉去实践、探索和改革,要增强主体的目的性意识,避免有盲目行为,要求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中国社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严酷的封建礼教秩序中,主体意识的孕育、生存的可能性被完全剥夺,忠君意识、权力崇拜却成为人的自觉意识。市场经济一方面以一种难以抗拒的物质力量使人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直接唤醒和强化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使之认识到自我权利、利益、尊严、责任和风险等;另一方面又造成过分强调自我,偏

4、重经济利益,唯利是图,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只求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却不强调自己对社会的贡献,片面强调自我权利的保障,而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2.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学生公民意识体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构成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一定要把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到振兴中华、提升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通过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公民意识,使大学生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地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大力弘扬,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5、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得到大力加强,使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法治理念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息息相关。通过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使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得到更好体现,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民主管理意识得到普遍增强,使基层民主得到切实发展,大学生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2)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全体公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6、,促使社会秩序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公民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对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权利和义务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很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有利于增强和提高大学生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民主制度建设要受许多条件的制约,既受制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也受社会成员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教育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民主制度生存的基础在于公民的自觉的、持续的参与。但是,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根本无法实现民主的,文化的沙漠上长不出法治的绿洲。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文盲

7、和半文盲的绝对数字巨大,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人与教育不良和未受过教育的多数人之间在文化素质和能力上的差距日益扩大。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缺乏当家作主的主体意识,敬畏、屈从、依附外部强权势力,特别崇拜权力,依附权力。大学生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个受到过较高教育的群体的作用,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担当起更多的责任。但是其正确的政治观尚在形成的过程中,对政治生活的参与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保护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政治热情的同时,要对大学生的政治行为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把他们的政治行为引导到党和人民期望的方面来,增强其政治责任感、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公民意识的

8、培养,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学生对国家政治体系的价值产生认同感和信念,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他们掌握有关政治运作的知识和参与政治的能力,形成参与和自治的性格特征和思维行为习惯。二、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及原因分析1.缺乏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现代公民意识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良好的公民意识也必须包括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许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关注自身权利,并确立了以权利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从而忽视甚至逃避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出现了把义务与权利、义务与道德混淆在一起的情况。2.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行不统一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更多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意识,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应有的公民

9、素质。 “一个人道德知识不论有多么渊博,若无切身体验或情感的介入,就不会有任何行动;或者一个人光有善意 ,却无坚决执行善意的性格力量,那也只不过是一种伪善;即使有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 ,不付诸行动,依然构成不了一种美德。 ”在多年系统教育下,大学生公民基本知识水平普遍较高,但行为水平偏低。一些大学生的公德践行水平较低,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3.自我意识较强,国家意识较弱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大学生能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树立独立的人格意识,这也是现代公民意识的必然要求。但同时,大学生作为公民的国家意识相对较弱。一

10、般来说,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爱国之心,但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大学生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利益而非国家和集体利益。此外,大学生普遍缺乏政治参与热情,并未意识到,个人价值只有在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4.古老的本土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有的是“臣民”,“子民”,“草民”,“顺民”或“暴民”,其传统可谓根深蒂固,“公民”的萌芽却异常艰难。专制主义传统笼罩之下形成的观念能够轻易地制造一代又一代卑微的“草民” 和逆来顺受的“良民”, 专制制度本身及其依仗的暴力也很容易培养出揭竿而起的“暴民”,却不能培育出现代“公民” 。现代公民应该走出专制主义造就的“

11、顺民 ”与“ 暴民”的传统笼罩,清楚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应该能够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清楚个人不可侵犯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然而,在传统厚重的国度里,人们却没有多少资源可供利用,没有多少榜样可供模仿。5.大学生没有具备现代的社会与国家理念比如,自由、民主、平等与公正,都是现代理念的关键词。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很少传授这些现代理念,而是恰恰相反,习惯于用陈腐的观念对其进行简单的批判,甚至把民主、自由、平等都看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把一些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看作西方话语霸权。拒绝先进文明,后果可想而知。在大学生中,一方面是自己的权利被侵害而浑然不觉,一方面是侵害别人权利的事时有发生。因

12、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也就不知道尊重别人的权利;不知道维护个人的权利,也就不可能自觉地承担应尽的义务。6.当代中国大学办学理念上没有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大学是精神成人的摇篮。它首先应该是造就人的地方,应该点亮人的心智,开阔人的境界,给人以健康的精神,使之成为合格的公民。然而,我们的大学显然不是这样。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把青年制造为功能单一的“人材”,有时甚至是制造“齿轮”和“ 螺丝钉”。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受到精心的培养和铸造,但在许多方面却被阉割和限制。他们可能有丰富专业知识,可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可能服从领导遵守纪律,却对个人的权利茫然无知。我们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就设有思想品德教

13、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比如,教孩子热爱国家、服从领导、尊敬师长,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等等,这毫无疑问是有意义的。但是,这种教育的片面性却往往使它无法与传统的纲常说教区分开来。孩子们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服从的教育。社会规定了一系列守则,要求他们无条件地服从和无私地奉献,却从不告诉他们自己拥有什么权利,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利。这种教育培养了某种传统的“美德”,却培养和巩固了一种未成年状态,使人在自然上已经成年之后,人格上和精神上却依然不能成年。三、加强大学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1.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

14、归宿。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激发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公共生活的热情与权利意识,另一方面将公民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公共精神。在学校日常管理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参与管理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通过自主管理潜移默化地将对自我、他人与社会的权责意识植入内心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2.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知行脱节的现象,高校应在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社会实践是大

15、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应多种多样,如在法律教学中,举办模拟法庭、组织庭审旁听等,这可使大学生懂得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再如 ,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人民代表选举、社区法律咨询服务、社会公德论坛等,这可多方面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3.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教育是这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论、剩余价值论,但对马克思主义的公民观的教育很少甚至没有。应该对两课

16、教育进行改革。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公民” 课程,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就应与日常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尤其是与“两课”教学相结合。 “两课 ”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 两课”教学中应该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课和法律基础课,包含了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治教育的基础课程。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包含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目标,以培养合格社会成员为根本宗旨。我们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建设,在其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注重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力求把大学生培养成“知”“ 行 ”统一、脚踏实地的 21 世纪合格公民。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教育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