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破樱桃一点红中国古代妇女审美观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1093168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破樱桃一点红中国古代妇女审美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点破樱桃一点红中国古代妇女审美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破樱桃一点红中国古代妇女审美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破樱桃一点红中国古代妇女审美观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点破樱桃一点红中国古代妇女审美观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点破樱桃一点红中国古代妇女审美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破樱桃一点红中国古代妇女审美观(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点破樱桃一点红中国古代妇女审美观 资料来源:中国古代妇女的唇妆作者: 宋丙玲时间: 2009-06-18 唐代妇女眉妆演变考论田 苗(西北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唐代是妇女妆饰十分繁盛的一个时期,尤以眉妆为最。无论是眉形、眉色,还是画眉的材料、方法,都多种多样。随着唐王朝的兴衰沉浮、人们审美观念的潜移暗换以及妇女生存状态的斗转星移,唐代妇女眉妆总体呈现出的是继承细眉、风行阔眉、回归细眉的演变趋势。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的一个朝代,当时妇女的眉妆亦带有独一无二的鲜明时代特色浓重粗阔。 关键词:眉妆;阔眉;时世妆;女性;社会环境;审美心理 在唐代,“妆饰娥媚之术,比较从前又

2、大进步”1(P102),女性特别重视化妆与修饰,尤其热衷于画眉。虢国夫人可以不施脂粉,却还要“淡扫蛾眉”,此足以说明眉妆之重要性。笔者试图通过考论有唐一代各个时期流行的眉妆样式,对唐代妇女眉妆的演变史作一简单梳理。 初唐:学画蛾眉独出群 在唐代以前,眉妆大多以细为美,从长沙出土的楚缯画女子之长眉到元嘉中“细而曲折”2(P3270)(后汉书志第十三五行一)的愁眉,再到顾恺之女史箴图中曼只的蛾眉,纤细始终是眉妆发展的主流。到了隋代,细长的眉妆更是广为流行。隋遗录卷上记载了深受炀帝宠爱的殿脚女吴绛仙“善画长蛾眉,由是殿脚女争效为长蛾眉”3的故事。初唐的女子一开始也是秉前代遗风,画长眉。莫高窟57窟南

3、壁壁画菩萨以及328窟西壁龛内南侧彩塑菩萨都是初唐的作品,长眉联娟是其共同特征,初唐早期眉妆的款式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初唐的女性并非一味“学画蛾眉”,而是越来越将新时代的气息融入到眉妆当中,从以下几种眉妆中我们可以约略觅得她们“独出群”的步伐。 柳叶眉:顾名思义,状似柳叶,眉形两头尖细,中间较宽。与以往的长眉相比,略粗,但仍属于细眉。莫高窟71窟壁画供养菩萨即是柳叶眉。唐太宗之徐贤妃赋得北方有佳人诗云:“柳叶眉间发。”4(P61)韦承庆折杨柳诗中亦有“叶似镜中眉”4(P189)之句,前者以柳叶喻眉,后者以眉喻柳叶,均表现出此眉形与柳叶相似的特点。这种娟秀端庄的眉形深受女性青睐,成为妇女日常基本

4、眉妆之一,经久不衰。平康名妓赵鸾鸾曾作柳眉诗一首,诗云:“弯弯柳叶愁边戏,湛湛菱花照处频。妩媚不烦螺子黛,春山画出自精神。”4(P9129)以示对柳眉之钟情。却月眉:又称月稜眉、月眉。比柳叶眉略宽,也更弯曲,形如新月,色较浓。张鷟的游仙窟中这样描写:“乍出双眉,渐觉天边失月”、“眉似姮娥送月来”、“眉间月出疑争夜。”5骆宾王的诗中也有“水下看妆影,眉头画月新”4(P846)(咏美人在天津桥),“写月图黄罢”4(P245)(棹歌行)等句,证明在当时这种眉妆是比较常见的。 却月眉在有唐一代流传甚广,1973年新疆吐鲁番发掘的唐代古墓中,有女泥俑即却月眉。直至晚唐,杜牧的闺情诗中还写道:“娟娟却月眉

5、,新鬓学鸦飞。”4(P6032)随着却月眉在初唐的流行,唐代眉妆的时代特征粗阔已露端睨。 阔眉:又名广眉,是较自然眉更为粗阔浓重的一种眉妆的通称。后汉书马援传中已有“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2(P853)的记载。这种在汉代流行过一段时间的眉妆沉寂多年后于唐代突然勃兴起来。唐初僧人法宣在和赵王观妓中写道:“城中画广黛,宫里束纤腰。”4(P9195)可见当时都城里已流行阔眉。沈佺期李员外秦援宅观妓诗中有“拂黛随时广,挑鬟出意长”4(P1044)之句,既言画广眉是“随时”,则说明阔眉已是时尚所指。永泰公主墓前室壁画上的侍女就紧随这股风潮,画着阔眉。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初唐女性既画细眉又画阔眉,且阔

6、眉越来越成为女性所追求的时尚眉妆,亦为整个社会所接受。为什么它能如此迅速地取代相袭已久的细眉呢?首先,唐代的统治者带有胡族血统。“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6(P1)胡人粗犷豪迈的性格渗透于李唐皇室的气质中,影响到他们的审美标准亦以阔大为美,而统治者的审美嗜好很容易为全社会所认同。意林卷四就有“赵王好大眉,人间皆半额”7的说法,且不论赵王系指何人,至少从中可看出统治者审美倾向的影响力。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一步步发展,唐王朝的国力逐渐强盛,富足的国家自然要竭力表现其富足,正如唐代女子不再以清羸示病之容为美,而是追求

7、健康丰腴一样,唐代的眉妆也开始尚阔,这是时代风貌一种投射。再次,社会风气日渐开化,妇女们逐渐感觉到加诸于他们身上的各种枷锁不再如以前紧窒。眉妆的日益粗阔实际上也是她们的活动天地和心灵由封闭到开阔的写照。以上三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便形成了初唐眉妆走出旧模式,孕育新时代特征的风貌。在中国式的时尚潮流中,唇部的美容化妆,是古代女子妆容的重点。唇妆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形式变化多端。先秦两汉时期,女性美尚未取得独立价值,人们虽然欣赏女性之美,但更强调道德,表现出以德压美的倾向。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人们谈玄说理,重视装饰,对美貌的欣赏也日趋玄学化。隋唐时期,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女美的主导性标准,大显“盛

8、唐气象”。.窄袖半掩,莺啼处,点破樱桃一点红。 南宋词人何冠凤凰台上忆吹箫唇妆艺术的产生1983年,辽西建平、凌源两县交界之处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一尊与真人大小几乎相同的女神头像,时颜面呈鲜红色,眼眶、面颊尤显,唇部涂朱。这说明,至迟在红山文化时期便已经出现了唇部涂朱的现象,年代距今约5500-5000左右。这种美容活动,最初或者是取悦神灵而采取的装扮自己的行为,或者是出于生存需要达到御寒、遮羞的目的。很快,人们发现这类行为可以使人被衬托得更有活力、更加容光焕发。于是,他们不断尝试着运用各种材料去美化自己身体中的一些关键部位,用红色的花汁使自己的双唇乃至脸颊变得更加红润这些做法使个人在群体

9、中显得更加醒目而引起大家的注意,并由此演变成特定的社会地位的象征。唇部化妆艺术就是这样产生的。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崇尚妇女嘴唇美的现象。如战国楚宋玉神女赋:“眸子炯其精明兮,瞭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其中,“朱唇的其若丹”便是古人赞美妇女的嘴唇红润美艳,艳若丹砂。女神头像用于唇妆的物品在古代称“唇脂”或“口脂”,相当于今天的口红,这在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中便有记载。韦庄江城子说:“朱唇动,先觉口脂香。”它自古以来备受女性的欢迎与喜爱。应该指出的是,唇脂起初并非妇女的专用品,而是男女通用。脂膏是一种透明粘稠的糊状膏,可以用来护肤,以防止皮肤破裂。唇部皮肤特别娇嫩,气

10、候干燥时尤其是秋冬季节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唇部受损。唐时一到冬季,便由朝廷有关部门制作护肤用品,供应内廷所需之外,也分发百官。宋代皇帝甚至有自制护肤品的,如龚元英所著文昌杂录:“礼部王员外言,今谓面油玉龙膏,太宗皇帝始合此药,以白玉碾龙盒子贮之,因以名焉。”这种脂膏似乎没有掺和色料,与今天的透明口红和唇膏的效果没有两样。唇妆的材料及其制作与我们现在的人工合成染料不同,史前时期用以装饰嘴唇的色料大多是天然的,植物花瓣的汁液以及动物血液,乃至矿物染料可能都会被纳入使用范围。由于这种装饰所具有的宗教意味,决定了对动物血液的使用当不在少数。进入历史时期以后,早期唇脂的主要原料是“丹”,即朱砂。这是一种朱

11、红色矿物质颜料,颜色纯正鲜艳,化学成分是硫化汞(HgS),在我国湖南、贵州、四川等地都有出产。东汉以后,逐渐开始用化学方法生产朱砂。朱砂强烈鲜明的色彩效果与人们所欣赏的“朱唇”不谋而和。但是,朱砂本身并无粘性,附着力差;单纯用朱砂涂抹嘴唇,极易溶化,也无法持久地保持艳丽的色彩效果。因此,古人便在朱砂中掺入矿物蜡及动物油脂等辅料,这样便增加了防水性能,且粘密润滑,光泽鲜亮,从而备受众多女子欢迎,一直沿用不衰。朱砂除朱砂外,还有用胭脂代替口脂者。胭脂是一种红色面脂,古代又称其为“燕支”、“烟支”、“燕脂”、“焉支”、“臙脂”、“烟脂”等。匈奴境内的焉支山,是胭脂的产地。胭脂由匈奴地区传入中原,应与

12、张骞出使西域有关。胭脂自西汉以后用作面妆之时可能也会兼作口脂。早期唇脂并非如现在常见的管状口红,而是糊状,盛放于特定的器皿中。在考古发掘中便有实物发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所出土的随葬品中,便有一九子奁,其中一小圆盒内便有唇脂的痕迹。虽然历经千年难以确定,但根据该墓所出土的竹简遣策(随葬物品清单)“小付蒌三,盛节、脂、粉”中的脂,可以知道随葬有脂。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唇脂均为糊状,但进入隋唐以后,口脂除糊状以外,还被加工成固体。唐人元稹莺莺传一书中描写张生送给崔莺莺的礼物中有“口脂五寸”,说明当时唇脂已被制成管状。这种管状唇脂使用方便,备受欢迎,一直沿用到后来。另外糊状口脂仍然大量存在。

13、直到近代,香水、唇膏等西式美容品长驱直入,唇脂的制作方才有了很大变革,中国女性唇妆艺术也因此掀开了新的一页。古代的口脂,不仅具备染色功能,而且还具带有奇异的香气。北朝时代,口脂中要加丁香、藿香两味香料;到了唐代,则时兴甲煎口脂,甲煎是一种人工制作的复合香料,是当时制作高档口脂相当复杂的工艺,而且动用了甘松香、艾纳香、苜蓿香、茅香、藿香、零陵香、上色沉香、雀头香、苏合香、白胶香、白檀香、丁香、麝香、甲香十四种不同的香料,其中大多数属于昂贵的进口香料。 韦庄江城子中有“恩重娇多情易伤,漏更长,解鸳鸯。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 欧阳炯在菩萨蛮中道:“画屏绣阁三秋雨,香

14、唇腻脸偎人语。语罢欲天明,娇多梦不成。”在长期分别的前夜,一对男女终夜偎依着,彼此细诉情感,窗外秋雨霖霖,女性带着香气的嘴唇轻贴着他的脸颊,情语昵喃,让即将远行的男子感到一丝凄凉的甜蜜。唇妆的形式及效果古代妇女化妆大致可分为七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其实,唇妆不能仅仅照顾嘴部,还需要与脸形相得益彰,并且与其他面妆相互辉映。更重要的是,唇妆还要与整个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气相互契合。因此,唇妆的式样是一门耐人寻味的装饰艺术,并且因社会审美风尚的不同而代代有别。先秦两汉时期,女性美尚未取得独立价值,人们虽然欣赏女性之美,但更强调道德,表现出以德压美的倾向。这

15、一时期女性崇尚粉白黛黑,唇妆式样比较单一。 当时人们称唇部化妆为“点唇”。 所谓“点”,便是并不将上下唇全部涂满,而是在下唇中间部位涂成一个大的圆点。上唇中央并不凹陷而是朝上尖凸,嘴角其余部分则用妆粉遮掩。当时人们崇尚上小下大近乎三角形的唇妆式样,但也有其他样式。如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所出土的4件彩绘着衣女木俑均整木雕成,造型基本相同,比较写实,年代属战国晚期,反映当时楚地的审美风尚。女俑头顶微弧,方圆脸,斜肩,凸胸,细腰,面部清秀,粉白黛黑,神态娴静。耳、鼻、嘴雕出,头顶、鬓角、眉、目墨绘,双唇朱绘,与原始唇形相契合。自魏晋时期开始,女性之美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得到欣赏和珍视。女性们开始了对美的自觉追求的历程。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人们谈玄说理,重视装饰,对美貌的欣赏也日趋玄学化。这一时期的审美水平达到了至今尤不可及的哲学高度,如曹植洛神赋所张扬的。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美女观完成了一轮循环,从崇尚健康自然退化到病态雕饰。这一时期,妇女唇脂式样以扇形居多,嘴角轮廓线清晰可见,一般是在原来嘴唇基础上稍作添减而成, 上唇中央凹陷明显。这一时期的许多佛教造像或其他雕塑作品中的女性所呈现秀骨清像,也多这种唇式。隋唐时期,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女美的主导性标准,大显“盛唐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