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讨论法的探索.docx

上传人:caoka****i234 文档编号:131089979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讨论法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讨论法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讨论法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讨论法的探索.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讨论法的探索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讨论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得越来越多了,但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常常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那么,如何在充分认识和重视讨论法的同时,消除认识上的误区,掌握讨论法具体实施和操作的技巧,提高讨论法实施的效果呢?本文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尝试从讨论法的实施策略、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原因的探讨及如何改进存在的问题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对讨论法的实施提出自己的1点建议和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并对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改进和完善有所帮助。【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讨论法、教学策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

2、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适应这1要求,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教育的与时俱进,许多教师在这1思想的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于是出现了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并努力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1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而讨论法作为1种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法,符合中学教学实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在使用讨论法之前,我们有必要认真探讨1下这种教学法的实施策略,这也许对我们的教学会有所启示。1、实施策略 所谓讨论,简单地说是探讨寻究,得

3、出结论。作为讨论式教学模式,即我们所说的“讨论法”,即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1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1种方法。”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它体现了讨论法的4大要点:(1)“教师的引导”。这里要明确老师所起的作用。上课前,教师先要精心设计好要讨论的问题。课堂上,在提出问题之前,要创设1定的情景;在提出问题时,要有1定的引导,确保讨论有1个主题和大方向,因为虽然学生现阶段的思维比较活跃,但对1些内容的把握不1定非常准确,所以老师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如分析资本主义政体时,教师应明确指出可从影响政体因素(历史条件、历史传统、阶级力量、国际环境)、政体发展过程、特点、影响

4、等几方面进行讨论。讨论之后,教师要作好小结,也可引导学生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对有争论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也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或者也可再提出问题,供学生课后继续讨论,完成政体比较,还可要求学生列表。(2)“围绕某1中心问题”。这说明了进行讨论必须具有1定的目的性、方向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立论有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如要求依据南京条约内容分析对社会的影响,并抓住深入理解与主题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通过讨论,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拓展学生的思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3)“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法虽然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达成1定的目标,但不能是教师强加的结论,也不要是课本

5、中现成的观点和结论,学生要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才达到了讨论的结果。最后不1定要形成统1的结论,即使形成了统1结论,也不必1定是老师诱导的结果,而是真正形成自己的看法。如讨论辛亥革命的得失,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多年来1直有1种模式化的说法,既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1面,又有失败的1面,但归根结底是失败了。而所谓辛亥革命的成功,是指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翻了在中国持续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所谓辛亥革命的失败,则是指它未能结束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诱导学生从其他角度去思考和讨论,例如有学生结合他了解到的知识,从1

6、个新的角度提出,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在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没有能够保持住政权。他们的斗争纲领3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没有得到完整全面的实行。这就是学生打破传统模式的思维闪光点了。(4)“相互学习”。是指讨论中主要是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倾听,相互提问、解释、争辩,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在深化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1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可谓1举多得,这也是现在讨论法使用得较为频繁的原因之1。2、教学中出现的误区 对照讨论法的要义,结合笔者这几年来所听的新课程公开课的情况,笔者发现讨论法在实践中存在的不少误区,有时甚至有“做秀”之嫌,归纳起来主

7、要有如下几点:(1)对讨论问题的设计:讨论题过于简单或复杂,或问题的答案不具有开放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设计简单时(如提问事件发生的时间)学生轻易就想出或在课本中找出了答案,使讨论流于形式,会使学生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甚至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无从下手,难免会失去自信心,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有的问题本来就有相对被普遍认可的答案,并不具备讨论性,这些问题本身就缺乏讨论的意义了。1 23下1页 (2)讨论过程中气氛的问题:或是没有被充分调动,或是表面热闹,事实上学生并没有从中得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有的教师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

8、的时间根本不够,学生还没真正讨论,甚至思维还没动起来,教师就开始停止讨论并迫不及待地给出答案。另外,不少历史教师对教学模式有1些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讨论过程中能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上充满学生的声音,气氛活跃,就是1大成功,于是片面追求热闹。最后有时反而会冲淡教学的主题,自认为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1塌糊涂。另外,由于教师自身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有时出现教师对学生的提问1时难以回答的情况,此时不少教师处理得不太妥当,他们或是面露尴尬之色,无所适从,或装作若无其事,轻描淡写地带过。(3)对学生论点的处理问题:对讨论中学生提出的很有见地的看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讨论

9、中不断暗示或提醒学生,努力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设想的答案方向引导。学生处于思维比较活跃的年龄阶段,有时在讨论之后会提出1些新的论点,不管正确与否,这都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但不少教师受传统模式影响,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往往忽略甚至否定。有些教师在讨论开始不久就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方向上引,或为学生的观点定性。3、原因浅探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课程内容安排和学科地位的影响。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学生们每天上课、做作业的时间排得满满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高3又忙于应考,所以造成讨论法的实施往往缺乏课前的准备。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这1科1向被认为是副科,

10、学生本身重视的程度往往不够,特别是1些面上中学的学生。从课程内容上看,每节课学生需要记忆和掌握的知识比较多,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帮助学生分析整理,所以往往使讨论流于形式,匆匆完成或虎头蛇尾,没有收到实效。(2)现行教育机制的影响。如果采用讨论法,就会占用课堂不少时间,如果完成不了教学计划,怎么考出好成绩?这也是教师和学生甚至学生家长所关心和顾虑的,毕竟在现在,成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最主要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本身也有压力,不得不多采用1些传统的、高效的教学法,名为讨论法,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3)教师和学生本身的问题。教师认识上的误区和缺乏讨论法具体实施和操作的经验、技巧,使讨论法的实施遇到不

11、少问题。比如怎样设计讨论题?如何分组?讨论时间如何合理安排和控制?如何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如何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而讨论法要成功实施离不开学生的密切配合,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强,对讨论法,有些学生会感到不习惯,甚至不愿开口。在课前不积极准备或觉得无从下手等等,这也就使讨论法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了。4、如何改进存在的问题 (1)课前作好准备,精心设计讨论题。要解决这1问题,在课前除了要备课,还要备学生。教师在设计讨论题的时候,所提的问题不要太多、太难,要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达到因材施教。

12、问题的答案最好不要是课本中现成的观点和结论,如果有1系列问题的话,这些问题最好有1定的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认知的渐进性。课堂上提出问题时的引导要有导向性,但不能具有指向性,既能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某1问题上之后,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联系多方面进行探讨。另外,同1问题,不同的提法效果会大大不同。1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提讨论题时常常用那种相对封闭性的问题,比如在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时,用“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就比不上“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更具有讨论的空间,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还有正如前面所讲的1些结论已经相对固定的问题,把它拿出来讨论就没有多少意义。所以要提出具有开放性

13、的、在1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能更突出讨论的必要性,更能锻炼学生。另外,笔者认为,所提问题必须多与学生日常生活挂钩,1来有利于改变学生对历史科的看法,2来容易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讲。举1个例子,在必修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这1课的教学中,笔者就曾播放周杰伦的上海1943,并利用里面的歌词“消失的旧时光1943/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里面涉及到课本提及的近代建筑风格,然后让他们讨论:如果时光倒流,你来到1943年的上海,你会看到哪些现象?你最想做什么事?你觉得这些东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反映了什么问题?面对他们熟悉

14、和喜爱的歌星和歌曲,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和兴趣,发言也10分热烈。实践证明,这样延长了知识在学生头脑里面保存的时间,同时也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2)适当地对学生的分组讨论给予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还不太适应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尽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可适当补充资料,让他们展开随意讨论,有好的想法积极发言,然后对这种随意讨论进行分析鼓励,争取把每1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当讨论出现停顿时,教师应稍为引导后充分动员,不要每次都由自己来打破沉默。总之,讨论法就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讨论脱离了学生,就好像是在演1场“为了讨论而讨论”的戏了。另外,要留给学生1定的思考时间,可能不少

15、教师觉得教学时间比较紧,落实教学任务都来不及,怎么还有时间讨论呢?这就需要合理取舍教材知识,为讨论法的实施赢得时间了。这其实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课程下,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也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要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理解大胆处理,这样才能为讨论法的实施挤出时间。那么,如何使讨论的进行真正落到实处呢?在讨论之前最好要有1定的准备,具体要注意的除了前面所讲到的之外,最好把学生按人数分成若干小组,确定小组组长作为中心发言人;事先布置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议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各种途径,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最好深入到学

16、生中去巡回指导,同时既要留有1定的时间使讨论能真正开展起来,又注意时间的控制。上1页12 3下1页 如果遇到确实1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教师可以不立即解答,如果有这个问题具有讨论性的话,甚至可以把这个“球”抛给学生,通过提示,如帮学生找问题的突破口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集体智慧去解决问题。有些无法1下解决的问题,如果与中心问题关系不大,应先“搁置”起来,要求学生学会在脑子里存在疑问的情况下,继续集中精力思考中心问题。下课后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通过网络等手段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3)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有见地的新观点,并允许许多种观点并存。在讨论中,教师不能明示或暗示学生,你认为什么是正确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