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_遗传变异和育种.ppt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1089066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_遗传变异和育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微生物_遗传变异和育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微生物_遗传变异和育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微生物_遗传变异和育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微生物_遗传变异和育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_遗传变异和育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_遗传变异和育种.ppt(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表型饰变 表型的差异只与环境有关特点 暂时性 不可遗传性 表现为全部个体的行为 遗传型变异 基因变异 基因突变 遗传物质改变 导致表型改变特点 遗传性 群体中极少数个体的行为 自发突变频率通常为10 6 10 9 基因是生物体内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 其物质基础是一条以直线排列 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 基因组是指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基因 由于现在发现许多非编码序列具有重要的功能 因此目前基因组的含义实际上是指细胞中基因以及非基因的DNA序列组成的总称 包括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调控序列以及目前功能还尚不清楚的DNA序列 第二节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原

2、核生物基因的特点 遗传信息的连续性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基因组的重复序列少而短 真核生物的基因的特点 基因的不连续性 内含子 外显子 转录和转译在细胞中有空间分隔 高度拷贝和重复顺序 遗传丰余 geneticredundancy 2 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啤酒酵母基因组 质粒 游离于原核生物基因组以外 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细胞质遗传因子 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转座子 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 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第二节质粒和转座因子 质粒和转座因子都是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的遗传因子 致育因子 F质粒 大肠杆菌等部分细菌

3、内存在 决定其性别并具有转移能力的质粒 F F Hfr F 抗性因子 R质粒 表现为抗药性和抗重金属两类 Col质粒 细菌素 部分细菌由质粒编码的蛋白质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近源细菌的代谢产物 用于 残害手足 根据质粒编码的功能和赋予宿主的表型效应分类 毒性质粒 质粒具有编码毒素的基因 引起致病菌的致病性 Ti质粒 诱癌质粒 导致植物产生根癌 膨大等现象 用于植物基因工程 Ri质粒 发根质粒 诱发双子叶植物患毛根瘤 大量称为毛状根的不定根 月季根癌 代谢质粒质粒上携带有降解某些基质的酶的基因 仅在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中发现 具有降解复杂有毒化合物的能力 超级菌 它们存在的生物学意

4、义 目前几乎不了解 在应用上 很多隐秘质粒被加以改造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一般加上抗性基因 隐秘质粒隐秘质粒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 它们的存在只有通过物理的方法 例如用凝胶电泳检测细胞抽提液等方法才能发现 第四节基因突变和修复 基因突变 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 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缺失 插入或置换 泛指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 可自发或诱导产生 一 基因突变的类型及其分离 碱基变化类型 同义突变 错义突变 无义突变 移码突变突变株的表型变化 营养缺陷型微生物遗传学中重要的选择标记和育种手段 hisC 和hisC 影印法分离营养缺陷型 抗药性突变型 strr和

5、ampr 条件致死突变型常用的条件致死突变是温度敏感突变 用ts表示 形态突变型细胞和菌落形态 颜色 噬菌斑等DNA重组技术中的蓝白筛选 产量突变型 1 自发性 2 不对应性 细胞可自发的产生突变 突变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无直接对应关系 3 稀有性 突变几率为10 6 10 9 5 独立性 4 规律性 诱变剂的使用可大大提高突变几率 6 可诱变性 7 遗传和可逆性 正向突变 回复突变 二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分子基础 由腺嘌呤碱基互变异构导致的自发突变 DNA聚合酶产生的错误 DNA物理损伤 重组和转座等 转换 颠换RNA基因组的突变 RNA复制酶RNA修复机制 诱发突变通过物理 化学和生物

6、因子能够提高其突变频率 这一类物质称为诱变剂 常用的诱变剂 碱基类似物 碱基错配插入染料 移码突变直接与DNA碱基起化学反应的诱变剂 EMS DES NTG辐射和热 置换突变 SOS错误倾向修复生物诱变因子 转座子 Ames实验 诱变剂与致癌物质 生物化学统一性 法则 人和细菌在DNA的结构及特性方面是一致的 能使微生物发生突变的诱变剂必然也会作用于人的DNA 使其发生突变 最后造成癌变或其他不良的后果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BruceAmes教授于1966年发明 因此称为Ames试验 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 Salmonellatyphmurium 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 his 的回复突变率 Am

7、es试验 潜在的某种化学诱变剂使得回复突变作用增强 UV导致遗传物质产生嘧啶二聚体 TT TC CC 造成局部DNA分子无法配对 引起微生物的死亡或突变 一般微生物具有光复活作用 光解酶Phr在利用UV进行诱变育种等工作时 应在红光灯下进行照射和后继操作 并放置在黑暗条件下培养 三 DNA损伤的修复 1 光复活作用 2 切除修复 暗修复 细胞的主要修复系统 涉及UvrA UvrB UvrC UvrD 3 重组修复 4 SOS修复 DNA分子在遇到较大范围的重大损伤时 诱导产生的一种应急机制 越过损伤直接进行的修复 第五节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微生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 这种基因的

8、转移与交换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之一 接合 conjugation 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 由F因子介导 转导 transduction 由噬菌体介导 自然遗传转化 naturalgenetictransformation 游离DNA分子 感受态细胞 一 细菌的接合作用 conjugation 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 1 实验证据 1946年 JoshuaLederberg和EdwardL Taturm细菌的多重营养缺陷型杂交实验 2 机制 大肠杆菌的接合机制 接合作用是由一种被称为F因子的质粒介导 F因子的分子量通常为5 107 上面有编码细菌产生性菌毛 sexpi

9、li 及控制接合过程进行的20多个基因 含有F因子的细胞 雄性 菌株 F 其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不含F因子的细胞 雌性 菌株 F 细胞表面没有性菌毛 F因子的四种细胞形式 a F 菌株 不含F因子 没有性菌毛 但可以通过接合作用接收F因子而变成雄性菌株 F b F 菌株 F因子独立存在 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c Hfr菌株 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 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d F 菌株 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脱离染色体时 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 特称为F 因子 细胞表面同样有性菌毛 Hfr菌株的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 因此只要发生接合转移过程 就可以把部分甚至全部细菌染

10、色体传递给F 细胞并发生重组 由此而得名为高频重组菌株 2 Hfr F 杂交 染色体上越靠近F因子的先导区的基因 进入的机会就越多 在F 中出现重组子的的时间就越早 频率也高 F因子不易转入受体细胞中 故Hfr F 杂交后的受体细胞 或称接合子 大多数仍然是F 3 F F 杂交 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脱离染色体时 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 特称为F 因子 F F 与F F 的不同 给体的部分染色体基因随F 一起转入受体细胞 a 与染色体发生重组 b 继续存在于F 因子上 形成一种部分二倍体 细胞基因的这种转移过程又常称为性导 sexduction F因子转导 F d

11、uction 或F因子媒介的转导 F mediatedtransduction 二 细菌的转导 transduction 由噬菌体介导的细菌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 一个细胞的D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能将一个细菌宿主的部分染色体或质粒DNA带到另一个细菌的噬菌体称为转导噬菌体 细菌转导的二种类型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1 普遍性转导 generalizedtransduction 噬菌体可以转导给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的转导过程 1 意外的发现 1951年 JoshuaLederberg和NortonZinder为了证实大肠杆菌以外的其它菌种是否也存在接合作用

12、 用二株具不同的多重营养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类似的实验 用 U 型管进行同样的实验时 在给体和受体细胞不接触的情况下 同样出现原养型细菌 沙门氏菌LT22A是携带P22噬菌体的溶源性细菌另一株是非溶源性细菌 一个表面看起来的常规研究却导致一个惊奇和十分重要发现的重要例证 基因的传递很可能是由可透过 U 型管滤板的P22噬菌体介导的 普遍性转导这一重要的基因转移途径的发现 2 转导模型 发生频率 10 6 10 8 通过同源重组形成转导子 转导噬菌体为什么 错 将宿主的DNA包裹进去 噬菌体P22的DNA包装酶酶也能识别染色体DNA上类似pac的位点并进行切割 以 headful 的包装机

13、制包装进P22噬菌体外壳 形成只含宿主DNA的转导噬菌体颗粒 假噬菌体 因为染色体上的pac与P22DNA的pac序列不完全相同 利用效率较低 这种 错装 机率一般仅约10 6 10 8 形成转导颗粒的噬菌体可以是温和的也可以是烈性的 但必须具有能偶尔识别宿主DNA的包装机制并在宿主基因组完全降解以前进行包装 普遍性转导的基本要求 普遍性转导的三种后果 进入受体的外源DNA通过与细胞染色体的重组交换而形成稳定的转导子 流产转导 abortivetransduction 转导DNA不能进行重组和复制 但其携带的基因可经过转录而得到表达 特点 在选择培养基平板上形成微小菌落 外源DNA被降解 转导

14、失败 DNA不能复制 因此群体中仅一个细胞含有DNA 而其它细胞只能得到其基因产物 形成微小菌落 2 局限性转导 specializedtransduction 参见P219 温和噬菌体感染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的特定位点上宿主细胞发生溶源化 溶源菌因诱导而发生裂解时 在前噬菌体二侧的少数宿主基因因偶尔发生的不正常切割而连在噬菌体DNA上 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 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转移到受体菌中 2 局限性转导 specializedtransduction 温和噬菌体 裂解时的不正常切割 包含gal或bio基因 几率一般仅有10 6 缺陷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能够象正常的 DNA分子一样进行复制

15、包装 提供所需要的裂解功能 形成转导颗粒 但没有正常噬菌体的溶源性和增殖能力 感染受体细胞后 通过DNA整合进宿主染色体而形成稳定的转导子 局限性转导与普遍性转导的主要区别 a 被转导的基因共价地与噬菌体DNA连接 与噬菌体DNA一起进行复制 包装以及被导入受体细胞中 而普遍性转导包装的可能全部是宿主菌的基因 b 局限性转导颗粒携带特定的染色体片段并将固定的个别基因导入受体 故称为局限性转导 而普遍性转导携带的宿主基因具有随机性 2 局限性转导 specializedtransduction 溶源转变 lysogenicconversion 一个与转导相似又不同的现象 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胞后使之

16、发生溶源化 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 而使后者获得了新性状的现象 溶源转变与转导的不同 a 不携带任何供体菌的基因 b 这种噬菌体是完整的 而不是缺陷的 三 细菌的遗传转化 genetictransformation 定义 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 质粒和染色体DNA 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 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 自然遗传转化 naturalgenetictransformation 人工转化 artificialtransformation 感受态细胞 具有摄取外源DNA能力的细胞 competentcell 自然感受态与人工感受态的不同 自然感受态的出现是细胞一定生长阶段的生理特性 受细菌自身的基因控制 人工感受态则是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 使细胞具有摄取DNA的能力 或人为地将DNA导入细胞内 该过程与细菌自身的遗传控制无关 1 自然遗传转化 简称自然转化 1928年 Griffith发现肺炎链球菌 Streptococcuspneumoniae 的转化现象 目前已知有二十多个种的细菌具有自然转化的能力 进行自然转化 需要二方面必要的条件 建立了感受态的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