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1067563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科院2005级 课程论作业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教育实践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可以说,通过培养与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让一线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对新课程教师进行培养与培训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本文就如何培养、培训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新教师问题展开了粗浅探讨。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培养 教师培训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对新课改的成功与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的理解与支持,新课改的预定目标就很难实现。但实

2、际上,面对新课改,在一线教师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知识结构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制约等原因,有心进行新课改的教师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难怪一些教师会调侃“新课改轰轰烈烈,小教师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有不少教师保守性强、囿于常规,对新课改持消极、甚至反对的态度,一旦新课改遭到了教师的阻抗,必然致使课改的效果不甚明显,甚至招致课改的失败。可见,教师的态度、能力如何,成为制约新课改顺利推进的瓶颈,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既然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适应于新课改的教师?如何培养与培训适应于新课改的教师?这都是我们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

3、当代教师素质的期望与要求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直接实践者,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素质如何将决定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对新课改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期望与要求。(一)教师要具有现代的教育观念现代的教育观念是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一线教师只有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崭新的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才能开展好新课改要求下的教育教学工作。1教师观。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做好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探索知识的引导者、教学任务的探索者、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扮演好自己的新角色,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2学生观。概括来讲,新课程倡导以下学生观: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发

4、展性、独特性和能动性的个体,教师应帮助、引导每一位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全面发展。3教材观。这一观念认为教材只是一种材料性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课堂上的“教条”;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和传授者,更应是教材的选择者。4课程观。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培养和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逐步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研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课程被动的实施者,而应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主体。5教学观。教学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

5、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沟通,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和发展。6评价观。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再是单纯地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关注于成长与进步,并指导和促进发展。(二)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新课程的目标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而教师的基本素质、道德修养水平如何都会渗透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新课程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三)教师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6、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的确,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新教材的难度降低了,但相应的知识面加宽了,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概括来看,新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全面的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知识、教学法等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四)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一般说来,教师应具备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汲取新知识的能力、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7、、实施综合课的能力、创新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科学评价学生发展的能力等等。(五)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工作责任重大、辛苦繁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以适应繁重的转型工作要求。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来衡量一下,当今的一线教师有多少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而教师队伍中原有的一些问题也因新课改的推行凸显出来,如果在教师身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会延缓新课改的进程,甚至会导致新课改的失败。所以,必须加强对新课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

8、质,使他们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动力而非阻力。二对新课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已经了解到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国教育前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合格教师,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与培训符合上述期望与要求的教师,则是有待于我们研究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不可否认,这一方面在现实中成绩是有的,但问题也同时存在,下面便从职前师范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两个角度来分别探讨对新课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一)职前师范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1培养模式封闭,缺乏开放性这就致使教师的培养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脱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毕业生很难适应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要。2课程设置比例失调,内容较陈旧一些师范

9、教育中所学的内容对学生将来工作帮助不大,而教师必备的另一些知识和技能却又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未来教师,很难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甚至于缺乏基本的教师技能,也就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3教育实践流于形式,实效性较差教育实践既是师范生了解教育、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从教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合格新课程教师的必经之路。但目前在教育实践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仅仅关注于毕业前的短期实习;教育见习走过场,流于形式;教育实习时间较短;对教育实习的指导不力;实习经费过低等等。以上种种,使教育实践的实效性难以保证,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二

10、)职后继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教师能很好地胜任新课程改革,教育部规定,本次新课程改革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所有新课改教师进行不低于40学时的岗前培训,旨在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加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可以说,新课程教师培训在全国各地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却不难发现一些问题,给新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1理论过深,难以接受虽然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的专家教授具有高深的理论素养,但他们往往钟情于灌输过深的理论知识,这就容易使教师觉得高不可攀、深不可测

11、,既难以理解与接受,又可能认为学到的只是“屠龙之技”而不愿意接受,致使培训的效果不甚理想。2强度过大,难于吸收一线教师平时课务繁忙,工作压力大,很难抽出大块的时间来接受培训。因此,培训往往以时间紧、内容多、密度大的灌输方式进行,使教师一时难于吸收,更没有时间巩固和消化,也就无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是教师培训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3培训模式单一长期以来,教师培训往往是专家教授几个小时在台上填鸭式讲授,缺乏教师互动参与和主动探索的机会,而一些仅有的参与性活动也往往流于形式。其结果必然使得教师的参与热情不高,能力得不到真正提升。然而实际中这种培训模式却运用得最多,效果不尽人意。4忽视教师实际需要,培

12、训缺乏针对性近年来,各地为了提升教师素养开展了很多培训活动,然而这些培训活动的内容往往是培训者想当然制定出来的,并没有对教师的实际需要进行考察,忽视了教师的需要和对培训的期望,培训活动缺乏针对性,定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热情,降低培训效果。5管理不严,考核过松,培训流于形式客观地说,有的培训只是为培训而培训、为完成任务而培训,教师来了多少、多少教师在认真听课、掌握了多少,无人问津。由于新课改对教师培训一般没有什么明确的考核要求,加上管理过于松散,不少教师对培训无所用心,培训效率几乎为零。6授课内容陈旧,脱离实践综观现今的教师培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培训是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一些培训者对教育实践了解

13、甚少,讲授的多是那些陈旧的、纯理论性的东西,根本没有考虑到新课程的特点,没有考虑到授课内容是否适合当今教育改革的实际,内容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脱节严重。7缺乏层次性,抹杀了学校间的差异。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与组织文化,而在我们日常的新课程培训当中,却往往对于薄弱学校和优势学校之间的差异忽略不计,不管两者的差别,一概而论进行培训,缺少对同类学校共性的分析以及对不同档次学校特殊性的分析,抹杀了学校间的差异性。8教师培训工作本身缺乏专业化。教师培训工作本身必须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它应该有专业性的机构和人员,有专门化的培训模式和课程计划,有专业化的评价标准等。但是,现在的教师培训在培训机构、培

14、训模式、培训规格、培训的课程设计、培训的教师队伍、培训的管理以及教师培训的评价等方面仍是不够专业、不够规范的。如一些培训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想在培训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三)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严重脱节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教师的职前师范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严重脱节,主要体现在许多内容前后重复,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某些缺限和空白点视而不见等方面,这都直接制约了教师培养与培训工作职能作用的很好发挥。理想与现实差距之大,令我们深感探寻培养与培训新课程教师之道的迫切性与必要性。那么,究竟师范教育应该如何培养适应新课改的一线教师?如何通过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既是

15、探索通往新课程改革成功彼岸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三如何培养与培训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新教师之前我们也一直在强调,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和主力军,如果不及时解决教师问题,势必会影响到新课改的落实,甚至招致新课改的失败,所以必须加强对新课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这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我国对新课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对新课程教师进行培养与培训时应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一)职前师范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主要场所,师范教育的培养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所培养出的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然而

16、,目前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机制等,并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期望与要求。因此,师范院校在培养适应新课程的未来教师时,应注意向如下几个方向努力: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进而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师范院校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帮助未来教师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主动适应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实施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为今后在教师岗位上实施新课程做好观念、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2更新教育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不可否认,当前师范教育的某些教学内容颇为陈旧,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发展帮助不大。因此,要想培养出优秀的新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