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达标1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31066573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达标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达标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达标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达标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达标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达标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达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达标(一)1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周初是最早有文献流传于后世的时期,书经是儒家经典的一种,书中包含了自建周以来的文献,这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D)A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B儒家经典在周初已经成熟C儒家学者否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D周人注重寻找权力合法化的依据解析书经对西周灭商的评价,反映了西周统治者的意志,并不代表所有周人的真实看法,故A项错误;周初儒家经典尚未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儒家学者肯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故C项错误;周初文献记录实际上反映了周人论证西周政权的合法化,故D项正确。2据西

2、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记载,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原因是(A)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解析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境内进行有效统治、巩固王畿之地的安全、扩大统治范围,而周朝的统治中心靠近商朝的故地,在这一区域几乎不分封的目的是监督商族残余势力。故选A项。3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C)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

3、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一些重要将领认为刘邦能够战胜项羽,是因为刘邦将攻城略地之人所获城池封予之,而项羽却反其道而行之,故而失了天下,刘邦此举乃是分封制的体现,刘邦利用这一制度得了天下,而项羽未遵循这一制度却失了天下,这反映了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故C项正确。4(2018海南八校联考)周武王去世后,其13岁的嫡长子姬诵继位,因姬诵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摄政。姬诵的另几个叔父管叔、蔡叔和霍叔认为周公有篡位之心,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三监之乱”。由此可见(D)A分封制激化了家族矛盾 B宗法制弱化了君主权力C

4、地方势力享有较多特权 D周初统治秩序尚不稳定解析材料中“认为周公有篡位之心,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三监之乱”是国家政权层面而非家族,故A项错误;材料中“嫡长子姬诵继位”反映了宗法制,君主是天下大宗,君主权力并没有弱化,只是“因姬诵年幼”而起叛乱,故B项错误;材料中“发动了三监之乱”是叛乱,与特权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三监之乱”的背景是“周武王去世后”“叔父周公摄政”,反映了统治秩序不稳定,故D项正确。5“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可知,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

5、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促使君子庶人地位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解析材料大意为: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贵贱。上下协调就会互相亲近,贵贱区别就会互相尊重。过分强调乐会使人际关系随便,过分强调礼会使人际关系疏远。要使人际关系、内心感情融洽,外表互相尊重,这就是礼乐应尽的职能了。礼的制度建立了,贵贱的等级才有区别。乐的文采协调了,上下的关系才能和睦。由此可知,礼乐制度的社会功能是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故A项正确。6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这说明(B)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中国古代并没有

6、产生真正的国家D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以宗法制为原则对诸侯进行分封,使其建立诸侯国珙卫王室,目的是为了强化国家的统治与安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并没有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材料也没有提到相关内容,到西周后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各诸侯国相互进行战争才逐渐造成分裂割据,故A项错误;材料指出我国古代所谓的“万国万邦”实际上是分封制下的“大宗或小宗”,而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在宗族和国家结构上具有相似性的特点,即家国同构,故B项正确,C项错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享有较大自主权,但要听命于周天子,同属周王朝的臣属,并非是独立的国家,故D项错误。7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

7、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A)A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B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C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D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解析昭穆制度是宗庙制度之一,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贵族内部亲疏贵贱,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故A项正确。8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材

8、料强调的是(D)A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 B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C宗法制在商代已经存在 D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解析材料列举商朝的宗法制是为了说明“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即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故D项正确。9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C)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的关系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与义务的差异解析材料大意为:“从前周公和齐太公辅佐周王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还赐给他们盟约,盟约上说: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不要

9、互相残害!这个盟约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着。”由材料可知,周王室与同姓诸侯贵族以及功臣签订盟约,共同治理天下,故C项正确。10鲁武公九年,鲁武公带着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到镐京去朝拜周宣王。周宣王很喜欢姬戏,就要求鲁武公立姬戏为嗣君,做鲁武公的接班人。结果鲁武公按周宣王命令立姬戏为嗣君,即鲁懿公。材料反映出(B)A当时宗法制已经很难实行B姬括成为当时鲁国的小宗C周宣王在诸侯中的威信将会更高D统治者的个人好恶是西周时期立嗣君的主要标准解析姬戏继承鲁国王位,那么他就成为鲁国大宗,姬括自然成为小宗,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A、C项内容;此例虽违背西周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但D项的“主要标准”过

10、于绝对化,材料不能充分体现。11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是指(A)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B重新确立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族关系C巩固华夏国家的礼制D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解析据材料“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王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可知,基于宗法关系之上的分封制等政治关系日益松弛,联系所学知识及“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可知,秦汉时期逐步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B、C两项均为旧制度,

11、排除;中国古代未曾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故D项错误。12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B)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解析秦朝“焚书坑儒”烧毁的是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记录秦代历史的史书未遭焚毁,故A项错误;太尉掌管军事,秦始皇为了由自己掌握军权,这一职位并未实授,故B项正确,D项错误;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这并非后世的猜测,故C项错误。13秦始皇为破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

12、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的困局,采取的主要举措是(D)A奖励耕战,实现统一 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C南平越族,北伐匈奴 D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解析奖励耕战是经济措施,实现统一不能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故A项错误;统一货币、度量衡与加强中央集权关联不大,故B项错误;南平越族,北伐匈奴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正式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权力,防止地方割据,巩固了国家统一,故D项正确。14(2018湖北百所重点学校联考)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

13、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C)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解析材料呈现的是秦简语书中对于官员不能及时察觉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的一项处罚规定,可推测当时存在吏民犯法奸私和各种陋习的现象,社会秩序并不是比较稳定,故A项错误;秦简语书中的一项处罚规定,只能说明当时存在这种失职现象,“十分严重”表达程度过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因“不胜任”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地方官

14、员负责地方治理,需要负责地方经济、治安、行政等各个方面,不是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故D项错误。15“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C)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C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D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解析根据“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判断即可。A、D两项是史实;B项是史论;C项属于史识,即在对郡县制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15、结合其对中国封建社会乃至当今社会的影响得出的史识,故选C项。16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A)A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B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贵族政治完全消失 D行政效率逐渐提高解析材料表明秦朝以后平民进入政府,即平民为官,这体现了选官标准发生了重大改变,也就是选官不再以血缘为唯一依据,故选A项;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表述绝对化。1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实行俸禄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C)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肯定了郡县制的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解析俸禄制度下,官员由朝廷任免,属于官僚政治,食邑制度属于分封制的内容,俸禄制的实行瓦解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俸禄制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D项属于科举制的作用。18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