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67061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摘要: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的根本特征之一,它具有等级性、象征性和政治性三个特点,这从礼器、礼物、礼辞、礼仪动作、行礼的时间和空间等要素中都可得到说明。中国古代礼制的繁复程度及其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之深巨,它与专制政治、宗法社会结构结合之紧密,都为世界其他文明所罕见。由之可以透视中国传统文明的其他特点。 关键词:礼仪制度;专制政治;宗法社会礼仪活动,无非由行礼者、礼器、礼物、礼辞、礼仪动作和举行礼仪的场所等几个要素组成。从这些要素中可归纳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特征,进而分析中国古代文明的部分特征。一、“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等级性中国历来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在上古时期,封

2、国之间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贵族之间则有公、卿、大夫、士的等级。社会的资源配备,包括宫室、车旗、舆服、器用之类都按照所谓“命”的等级来安排。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天子“九命”,享受桓圭九寸,缫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澹?樊缨九就,贰车九乘,介九人,礼九牢。侯伯一级则是“七命”,这些器用都按照七的数量来安排。其它以此类推,大夫一级“五命”,士“三命”。庶人无“命”,没有政治特权,也没有享受教育的权利。礼制的等级性首先当然表现为礼器的差别。孔子说:“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因为“器以藏礼”,礼制通过礼器得以表现。一般来说,礼器规格与行礼者的身分成正

3、比。但是并非所有的礼器都以多、大、高、文为上,有时则是以少、小、卑、质为上,总的原则是“唯其所称”,只要通过礼器差别来表现身分等级即可。据礼记?礼器的解释,“以多为贵”的礼制有庙制、牲牢、席荐、葬期和葬具之类,贵族等级越高,其数量越多;以“以少为贵”的礼制也有不少,比如有贵族吃饭时“告饱”的遍数(“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以大为贵”的礼制有宫室、器皿、棺椁、坟丘之类;宗庙祭祀时献祭的酒具则是“以小为贵”,身分越高反而用的器具越小。“以高为贵”的礼制有如堂屋、台门之类;而先秦时期行礼时盛酒之器的托架,则是“以卑为贵”的。贵族的服饰是“以文为贵”的;但也有“以质为贵”的,所谓

4、“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除此之外,礼制的等级性还表现在礼仪活动的细节上。清代礼学家凌廷堪将上古礼制的仪式总结出200多条礼例,第一条便是“凡迎宾,主人敌者,于大门外;主人尊者,于大门内”。二人相见,尊卑贵贱不同,其出迎的方式便不相同,其它礼仪的差别就更不用说了。比如在居丧礼仪上,丧主一般专注于悲伤之情,不会迎送吊客,但当本国君主使人来吊、裢、赠时,则要迎送至外门外,郑玄谓之“唯君命出,以明大夫以下,时来吊?X,不出也”。不仅如此,他人来吊、?X、?R时,一般“拜而不踊”,当君主使人来吊、?X、?R时,则要“拜稽颡成踊”。丧礼有时还因为君主的来临而中断某些细节,

5、例如“凡君临大敛,则主人拜稽颡成踊”。郑玄早就指出,丧服制度“隆杀”差别的实质,就是“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之有别”。历代礼制在细节上或有变化,但其总的原则并无大异,即使异族入侵,一旦认同了中华文明,也会加以坚守。元代脱脱等人所撰辽史,也一再标榜“尊卑之分,不可易也”。关于礼制的等级性问题,历来阐述得十分丰富,很多学者曾经一度把它视为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视为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文化特征,引以为古史分期的基本证据。实际上,整个中国传统社会都讲礼制,其等级性规定向来庚续不辍,很难理解为某一时段或某一种社会形态的特点。始皇二十八年东巡,在琅邪刻石,其中就特别强调“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西晋泰始十

6、年,杨皇后死后,将迁葬于故峻阳陵,关于当朝天子及群臣是否服丧,朝臣们争论不休,杜预等人上疏说:“自上及下,尊卑贵贱,物有其宜。天子之与群臣,虽哀乐之情若一,而所居之宜实异,故礼不得同。”这说出了礼制的实质。清朝仍然如此,顺治十三年规定,对外藩之丧“自王以下,致祭如前仪,唯牲醴物品,则依其爵为隆杀”。礼制的等级性一以贯之,将它仅仅视为奴隶制度的特性,显然有失偏颇。儒家被尊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其“尊尊亲亲”的根本特点也转化为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法则。历代的法令都有维护等级制度的功能。唐代的刑书有律、令、格、式四种,其中的“令”就是“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瞿同祖先生指出,中国古代

7、的法律是“儒家化”的:“家族和阶级是中国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法律不仅明文规定生活方式因社会和法律身分不同而有差异,更重要的是不同身分的人在法律上的待遇不同”。换言之,儒家“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礼制原则在法律条文中得到了具体实施。二、尚文饰物的象征性礼仪活动其来有本,或源于敬天法祖,或源于田猎生产,或源于饮食男女,但它毕竟不是现实实务的重复和移植,而是一种浓缩性的再现,限于时间、场地、人数、规模等因素,仪式必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借助具有象征意味的礼器,在具有象征性的时间和空间,采取象征性的动作来完成。礼器的象征性可以冠礼为例。冠礼有三次加冠,始加缁布冠,次加皮弁,三加爵弁。根据杨宽

8、先生的研究,每一道都有象征意味,缁布冠象征着冠者具有贵族“治人”的特权,皮弁象征他有服兵役的义务和保护贵族的责任,爵弁象征在宗庙中参与祭祀的权利。古人早就指出,始加缁布冠是为了象征远古先民的布冠旧貌,因为上古“吉凶同服,惟有白布衣、白布冠而已”,惟有祭时染黑(“大古冠布,斋则缁之”)。众所周知,西周金文中记载了大量的赏赐之物,有人口、土田、金属、币类、兵器、酒醴、车马器具等。如果说这些赐物都具有实用功能的话,那么,赏赐服饰、祭器、旗帜的象征意义则大于实用功能,如圭、瓒、璋、钟、玄衣、銮旗、芾(辑膝)、黄(璜)之类,它们被当作礼器赏赐时,更多的是为了让下一级贵族获得政治权力的合法性,象征着周天子

9、对臣下的权力控制。周初分封时,“分鲁公以大路、大旃,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这些东西,与“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一同被视为分封册命时的重要法器。张光直先生把它们称作“祭祀法器性的装饰美术品”,视之为中国进入文明阶段的九大标志之一。 古人早就认识到,礼器的象征性意义往往大于其实用功能。礼记?礼运篇说,最初先民用“燔黍捭豚,汗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一样可以达到“致其敬於鬼神”的效果。这也就是孔子讲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行礼者追求的是礼义而不是礼仪,更不是礼器。新出上博简天子建州篇中有“礼者,仪之兄也”,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周王室派周公阅到鲁国使聘,鲁国

10、以昌蒲菹、熬稻、熬黍和虎形盐巴招待他,周公阅推辞说:“备物之飨,以象其德。”这场朝聘礼仪式上的招待之物,都有具体的象征含义,具体说来,熬稻、熬黍象征着文治,而虎形盐巴则象征着武功”。又如,周礼?大宗伯说,不同等级贵族的相见之礼所执礼物不同,“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这些动物各有其象征意义:羔象征着卿“群而不失其类”,雉象征着士“守介而死,不失其节”,鹜象征着庶人“不飞迁”,而鸡则象征着工商者“守时而动”。这些礼物的设计,寓含了行礼者的身分和职守。不仅礼器具有象征性,礼制活动的空间也具有象征性。在仪礼中,行礼的场所一般在类似于四合院的建筑中,又

11、根据仪式的不同而分为门内、门外,堂上、堂下,室内、室外。总体来说,堂上尊于堂下,室内尊于室外,门内尊于门外。郭店楚简中有“门内之治纫(恩)弁义,门外之治义斩纫(恩)”的说法(六德简26-31),这与礼记?丧服四制中“门内之治恩拚义,门外之治义断恩”之句相同。父、子、夫均属“内位”,即有血缘关系者;君、臣、妇属“外位”,即无血缘关系者。古代的血缘宗法关系,落实到根本,即来源于其日常生活起居的位置,他们在礼仪活动中的站位便据此而定。即使同在门内,也有左右方或东西方的差别,总体来说,北方是主位,南方是客位,北方尊于南方;东方是主位(东阶、阼阶),西方是客位(西阶、宾阶),东方尊于西方。行礼之前有主客

12、入门程序,其原则是:“凡入门,宾入自左,主人入自右,皆主人先入。”但是,当来宾的身分低于主人(以臣礼相见)时,来宾会主动从门右进入,以此来象征自己不敢以宾客自居;然后主人会辞其“入门右”,这时来宾便退出门,然后再以宾客之礼由门左进入。这样一套复杂的入门仪式,其象征意味不言自明。又例如,婚礼次日早晨,新妇行见舅姑之礼。一番仪式后,“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即新妇从主阶下堂,而公婆反而自宾阶下堂。礼记?昏义明言是为了“著代”,即通过下台阶的路径改变来象征新妇将来要代替公婆成为主妇。在冠礼中也是这样,“嫡子冠於阼,以著代也”,即通过在主位上行成人礼,来象征着这个被加冠的嫡长子将来要成为一家之主

13、。行礼的时间也有象征意味。檀弓下:“葬於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为什么要北首而葬?古人认为南方属于阳位,北方属于阴位。“鬼神尚幽暗”,北方是幽暗的死位。在亲人始死时的招魂仪式上,要爬上屋顶朝北方呼号,叫作“望反诸幽”,即担心亲人的魂魄误入鬼神之域,含有把他从幽冥之地呼唤回来的意思。然而,在死后、葬前的“殡”这个环节,尸首却是南向的,为什么如此?经学家认为。“孝子犹若其生,不忍以神待之”,孝子此时仍以生者之礼待之。到了下葬环节,到居民区的北方择茔,北首而葬,象征着让死者“往诣幽冥”。同样是尸体,由于行礼时间的差异,其方位仪节都发生了变化,其间所象征的意味也不相同。行礼的仪式过程尤

14、其具有象征性。在汉代以前,中国人祭祖礼中用“尸”代替祖先来享祭,此尸多由孙辈的幼孩充当;汉代以后,祭祖多用木主或神像。无论以尸代祖,还是以主代祖,或以像代祖,都是“祭神如神在”,是对祖先神的模拟。从尸的享祭过程,尤其可以看到这种代享过程的细节。主祭者要迎尸、妥尸、侑尸、饭尸(十一饭)、献尸、傧尸,尸要穿着祖先生前的旧衣,享受祭者为之准备的酒、食,尸还与主祭者之间往还献酢,然后尸又命祝向主人致祝辞。俨然享祭的祖先还魂回到现实中来了。再举射礼为例。大射在大学举行,乡射在乡学举行,都具有军事训练的性质,同时又通过射箭比赛来选拔人才。射礼的指挥和掌管者叫司马,要在庭中张侯(靶子),侯上画有虎、熊、豹、

15、麋、鹿、豕等动物,射中谓之“获”,可见整个仪式都是上古田猎活动的模拟再现。将野外田猎活动移植到学校,一是受到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二是增加了若干具有象征意味的仪节,显得更“文”了。举行射礼的要点在于“三耦射”,即二人一组进行三次象征性的射箭竞赛,这完全是野外驰逐竞赛的再现,只不过是站在固定的位置、从固定的距离、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进行的射击。大射礼的射侯(靶子)之前,有祭侯的祝祷环节,念“嗟尔不宁侯,为尔不朝于王所,故亢而射汝”的祝辞,这实际上是对那些不来朝拜周王的诸侯进行的一种诅咒巫术。“不宁”的地方国君叫作“侯”,而射击的靶子也叫作“侯”,这本射就具有语言的象征性。行礼者通过周旋揖让、迎送馈受、兴

16、坐行止来表达礼仪的内涵。总之,所有的视听言动都富于象征意味。例如,孟春之月的藉田礼中,天子亲载耒耜,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田间“躬耕”,实际上他们都不可能完成亲自耕地的动作,只是“天子三推,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即象征性地做了几个耕地的动作而已。后来历代帝王都行藉田礼,无非也是通过简单的农耕动作来号召天下紧扣农时、开始春播。再比如,“祭先”是中国上古饮食礼的起始环节,所有的饮食活动都离不开它。其具体动作是,每道饮食前先取出一点,置于面前的俎豆之间。其寓意是为了“不忘本”,即不忘“先代造食之人”,以此动作来表达行礼者的怀念和报恩之情。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表达了他对礼仪复杂变化的追慕和认同。三、“经国序民”的政治性“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每当新的统治集团夺取政权之后,便着手礼乐制度建设。历代都有所谓“议礼”,通过这种礼制大讨论,制定符合本朝的礼乐大典,如隋朝有开皇礼仁寿礼和江都集礼,唐代有贞观礼显庆礼和开元礼,宋代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