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的“图型”(Schema).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56826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孙龙的“图型”(Schema).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孙龙的“图型”(Schema).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孙龙的“图型”(Schem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孙龙的“图型”(Schema).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孙龙的“图型”(Schema)【摘 要】公孙龙的通变论是一篇探讨个体与类、类与类之间关系的文章,传统的解释多从逻辑方面进行解读,通变论还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涉及到个别与一般这一公共的哲学话题,公孙龙对抽象数字和具象事物的关系的解读十分接近康德的图型法,从图型法的角度对通变论进行挖掘,或许是重新认识公孙龙哲学的一个突破口。同时,对通变论暗含的先验时间结构的揭示也可以很好地回应有些论家认为公孙龙否认变化发展的看法。 【关键词】图型;图型法(范型论);一般;个别;范畴;二无一一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原理分析论”中,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划分为知性、判断力和理性,而我们人的知性也就表现为概念、判断和

2、推理的能力。在康德学说中,感性是指的被动接受能力,知性则是主动地整理感性接受的杂多的能力,两者紧密配合,形成知识。“思维无概念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无论自觉与否,人们总要形成某些认知,认识过程首先是感觉,感觉是“逆来顺受”的,物自身不可知,它会以对象的形式刺激人的感官,感觉与对象相联系所形成的直观就是经验直观,经验直观的未曾获得规定性的对象也就是显现。从形式和质料的角度,感觉的质料显然不是来自主观,它是给定的(Gegeben),可以认为是由感性意义上的物自身所提供的;感性的形式就是空间跟时间,其中空间是外感官形式,时间是内感官(严格地讲也包括外感官)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康

3、德的时空观与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斯宾诺莎、贝克莱、休谟等人均有不同。直观中的颜色、声音、硬度、不可入性是直接可感觉到的,事物所占据的位置(所处的地方)属于纯直观(主要地应当归于空间这种人类感性的纯直观),实体、力量、可分性等则是知性所想象到的。想象力在康德哲学中有着特殊含义,它既是感性的又是知性的,说它是感性的,是因为它受感性形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带着镣铐跳舞”。既要“戴镣铐”受限制,又要“跳舞”为范畴提供给定的直观。说它是知性的,因为想象力还承担着部分综合的工作,在三种综合中属于想象作用的再生综合,而综合是知性的作用。范畴则依据想象力的“舞姿”形成概念和判断。范畴在康德哲

4、学中是极重要的概念,他的十二范畴的学说也是对人类哲学的贡献。范畴是知性的纯概念,不同于众多的靠抽象得来的经验性的概念,它们只是思维的形式,而非内容,范畴之运用于对象的直观是通过想象力对时间进行规定而得以实现的。同时,范畴的应用有赖于人类的另一种知性能力判断力。判断力也是沟通感性与知性的一座桥梁,通俗地讲,判断力也就是归类的能力,好比说“苏格拉底是哲人”、“孔子是圣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就是在归类,就是在下判断。而归类和下判断也就涉及到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提到判断力,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它在美学上的应用,但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判断力不同于判断力批判中的,后者的判断力是与认识论不同的一种审美的

5、提供先天综合判断的能力,与我们此刻要谈的从知性角度讲的判断力是有区别的。在纯粹理性批判B171,康德说“如果把一般知性解释为规则的能力,那么判断力就是把事物归摄到规则之下的能力,也就是分辨某物是否从属于某个给定的规则之下。”比如“苏格拉底式是人”这样一个判断,苏格拉底和人都是经验的概念,可以直接得自感性,但将两者联系起来,就不是主观经验所能提供的了。判断是统觉的综合统一性的一种方式,谁下判断呢,我,主体,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分主客,客观的综合统一性才可以保障判断的普遍必然性,“苏格拉底是人”这一判断就是具有客观有效性的。从一般和个别的角度,苏格拉底是个别,人是一般,把具体的特殊的经验对象归于一般的

6、概念之下,就是通过判断沟通了一般和个别。但问题是,人的概念根本就不是范畴,它跟范畴什么关系也还尚不明确。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截至目前,“苏格拉底是人”这个判断还只是具有经验的有效性,不具有先验的有效性。并不是说“苏格拉底是人”这一个具体的判断不对,而是所有类似的判断的客观有效性无法保障,也就是你为什么会如此判断,它的合理性,或者说合法性在哪里?在第一编第二卷第一章“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形法”中,康德举例“盘子是圆的”,我们已然把盘子这一对象归摄到圆这一概念之下了,说明对象的表象和概念的表象存在相似性,或者说盘子的经验性概念与圆形的数学概念具有同质性,但是圆的概念和范畴之间的关系仍晦暗不明,原因是范畴

7、作为纯粹的知性概念,与经验性(或感性直观)的概念并不具有同质性,范畴无法直观。而这就可能导致休谟式的怀疑论,作为范畴的因果性无法在经验中直观,我们只能直观到现象,太阳东升西落,但你无法保证明天还是如此。康德对此问题的解决就是试图找到一个既和范畴同质,又和现象同质的“第三者”,也就是先验的图型。“这个中介的表象必须是纯粹的(没有任何经验性的东西),但却一方面是智性的,另一方面是感性的。”这样范畴便有了用武之地,“人为自然立法”成为可能。那么,康德是如何征得图型法的,让我们从纯粹理性批判里找寻脉络:在第一编第二章第三节“知性与一般对象的关系及先天认识这些对象的可能性”中,康德指出“想像力的纯粹的(

8、生产性的)综合的必然统一性这条原则先于统觉而成为一切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的可能性基础。”“想像力的综合的先验统一就是一切可能只是的纯形式,因而可能经验的一切对象都必须通过这个纯形式才被先天地表现出来。”我们知道,在康德那里,主观的认识来源分为感官、想像力和统觉三种,它们都可以在现象上进行考察,同时它们也是经验性的运用的先天基础。康德哲学的自我(纯统觉)不同于笛卡尔意义下的作为纯思维的空壳自我,先验统觉的统一性是与众多感性直观相关联的,通过想象力的生产性的综合这样种先天的综合能力来实现。可见,在综合活动中,想像力承担了大量的工作。接下来,我们需要注意到时间的特殊性。由“先验感性论”得知,时间是内

9、感官甚至是一切感官的先天形式,与感官相联系的经验性的表象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杂多的。与此类似,时间也是一种前后相继的碎片或点式序列。正是时间的这种有序性的杂多的特点才将众多的表象有序联接。另一方面,知性概念作为纯粹的综合统一,是对杂多的整理,正是由于知性的综合活动,时间才有了先验统一性。“先验的时间规定就它是普遍的并建立在某种先天规则之上而言,是与范畴(它构成了这个先验时间规定的统一性)同质的。” “因此,范畴在现象上的应用借助于先验的时间规定而成为可能,后者作为知性概念的图型对于现象被归摄到范畴之下起了中介作用。”至此,“图型法”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了,图型法也就是康德所说的那种“先验的时间规

10、定”。“图型无非是按照规则的先天时间规定而已,这些规则是按照范畴的秩序而与一切可能对象上的时间规定而已,这些规则是按照范畴的秩序而与一切可能对象上的时间序列、时间内容、时间次序及最后,时间总和发生关系的。”清楚了图型与时间的关系、与范畴的关系,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图型与想像力的关系怎样?“图型就其本身来说,任何时候都只是想像力的产物。”但是由于想像力在范畴下发挥的是生产性的综合作用,如前所述,这种作用是种先天的综合能力,偏重于知性对感性发挥的作用,因此图型并不是任何的具体的图像。康德举例说,五个点,表示五个数,可以形象化为“.”,这个绝不是图型,而恰恰是在图型作用下产生的。与此类似,三角形

11、的图型不可能存在于世界的任何角落或你我他任何人的头脑中。康德还举例说,狗的图型并不局限于经验中的或具体的狗的形象,而只是一种规则,指导着想像力描画出一种四足动物的形象。可以说,图型法“是在人类心灵深处隐藏着的一种技艺”。二公孙龙子?通变论里有这样一段话:曰:二有一乎?曰:二无一。曰:二有右乎?曰:二无右。曰:二有左乎?曰:二无左。曰:右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与右可谓二乎?曰:可。这段话颇为费解,之前的注解多不能令人满意。我尝试进行译解如下:先看前三问答,这三组显然体例一致。问二是否包含一的时候,可能隐含了两种意思:一是整体是否包含部分,二是抽象的二(数字二)是否包

12、含抽象的一(数字一)。前一种显然不通。第二种解释对于后两对问答倒是可以行得通,但对于“二无一”不好解释。如果不将“无”理解为“不包含”而理解为“不等于”(类似“白马非马”里的“非”),倒是可通,但那样的话“有”就没法解释,因为公孙龙显然是“有”“无”对举的。唯一的办法,是不将“二无一”中的一解释为抽象的一,而解释成具体的一,如“此一”“彼一”的一,这样就通顺了,也和后两问答中“左”“右”所表示的具象情形一致起来了。接下来,分别问左和右是不是抽象的二,显然不是,因为左是抽象的一,右也是抽象的一。第六问是说左和右一起算不算二,当然了。不唯左与右,上与下、前与后,等等,都是二。曰:右苟变,安可谓右?

13、苟不变,安可谓变?二苟无左又无右,二者左与右,奈何?曰:羊合牛非马,牛合羊非鸡。问者似乎仍不清楚公孙龙的深意,因为“二者左与右”与“左与右可谓二”含义相同,“二无左又无右”也只是“二不可谓左”“二不可谓右”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前面已经解释。公孙龙的答语“羊合牛非马,牛合羊非鸡”是为了将深刻的问题浅显化而举出的具体的例子,对应的仍然是“二无左又无右”的问题。曰:何哉?曰:羊牛有角,马无角。马有尾,牛羊无尾。故曰:羊合牛,非马也。非马者,无马也。无马者,羊不二,牛不二,而羊牛二;是而羊而牛,非马,可也。若举而以是,犹类之不同。若左右,犹是举。牛羊有毛,鸡有羽。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谓牛

14、、羊足,一;数足,四。四而一,故五。牛、羊足,五;鸡,足,三。故曰:牛合羊,非鸡。非有,以非鸡也。举羊牛与马以及羊牛和鸡的例子,是通过强调分类的问题,来表示抽象的概念不同于具象的概念。后面举的青白黄碧的例子与此类似,资不赘述,具体谈到时再做分析。那么,讲了这些,公孙龙与康德究竟有何联系?我认为,公孙龙的通变论包含了类似于康德图型法的洞见。牟宗三先生在名家与荀子在讲到公孙龙通变论时有这样一段话:“左与右对于二的关系好像个体对于人的关系,我们不能说那个抽象的人,包含有孔子、孟子于其中,只能说孔子、孟子等个体人,概括于人这概念之下(此分别康德已说到)。”牟先生不愧哲学大家,一语中的,但是语焉不详。在

15、我看来,公孙龙通变论完全可以使用图型法的思想进行解读。按照康德十二范畴分为量、质、关系、模态,具体地说,通变论体现的是量的图型。康德指出,量的图型是数,数是在直观中对同类的事物连续相加而得到的概括的表象。前面提到,统觉的综合统一性产生了时间,时间也是对同类直观的综合,正是由于时间才产生了数。甚至可以说,时间和数是同源的,都是先验的形象综合所构造出来的,只是细究起来,时间是逻辑上在先的。从通变论可以看出,公孙龙不仅对量的图型数有一种超常的觉解,而且十分注重同质、同类的问题,比如“羊与牛唯异是不俱有,而或类焉。”“犹类之不同”“正举”“狂举”“其与类乎”“其与暴乎”,这是由于,无论是量还是数,都必

16、须是同类、同质的东西的综合。之前也有论述,归类就是下判断,而量的范畴与“所有S是P”的全称判断有关。那么篇名为何叫通变论呢?谭业谦公孙龙子译注认为:“通变仍应释为:论异不能变为同,异类不能变为同类。”庞朴公孙龙子研究也说:“由于否认对立统一规律,通变论也就否认了运动和变化。否认变化,正是通变论的通达变化之论。”两位观点类似,都认为公孙龙否定变化。其实这种观点是对公孙龙的误读。所谓的“变”,一般与个别、实体与属性、名与实等等都是变,并且公孙龙解决个别与一般问题的钥匙类似于康德的图型法,是一种建立在时间结构上的哲学,可以姑且名为“时间哲学”。前面已经提到,作为量的图型的数是时间产生的,实际上不只量的图型,所有图型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同时一切的人类知性的综合活动都要在时间中进行,数学、运动等也有赖于时间。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