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54963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docx(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活动应贴近生活,在生活化的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周围的实际问题,发展其数学能力。 一、师生合作,共同创设生活情景数学是一种文化,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数学教学应当注重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相结合。因此,在教学活动之中我觉得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师生共同合作,创设一种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让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普遍性”和“趣味性”,在参与中体验合作。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人民币都有一定的接触,而人民币和人们的

2、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再次认识、应用人民币,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此,我需要对班上的孩子进行一定的了解,但作为教师我不能替代学生的想法,不能凭猜测进行教学,更不能独裁性的设计若干的主观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因此,我设计了“钱有什么用?”的专题课前调查,在新课前一周布置学生邀请老师或家长一起完成,目的是让师生(或家长与学生)共同合作,收集相关信息,为“元、角、分”的学习创设一种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二、从实际出发,灵活使用教材,为合作提供条件我们的教学实际上是师生共同对教材的再创造的过程,随着主体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更深刻的体会到

3、:作为教师应当灵活驾驭教材,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结合本地特点,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时候敢于对教材做合理的调整,为使小组的合作更具有效性而提供必要的条件。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过程当中,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是把“时、分的认识”、“秒的认识”分成两个课时进行的。第一次尝试中,我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知识已有相应的了解,通过合作完全有能力同时解决两个小节的内容。后来,我进行了调整,以小学生一天的生活为话题,设计了“从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的实践活动,把二者合而为一,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时间单位。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观察钟面的活动当中,充分合作,让思维得到更多的释放,同时也便于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

4、当中发现问题。三、探究问题生活化,提高合作效率“问题”是数学课的灵魂,一个极富探究性的问题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挑战,但是,如果这种问题没有直接引起学生真正的兴趣,那么,“挑战”将会变成不可逾越的“鸿沟”,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也只能流于形式。反之,如果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在富有一定探究性(相对难度)的同时,还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课堂内的“问题”充满生活的气息,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有效的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自发产生,提高合作的效率。四、课后练习面向生活,让合作走向课外课后练习被认为是学生思维的延续、巩固、发展的有效手段,可是,由于我们平时对课后练习的关注不够,造成了机械重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现象的产生。也正因如此,许多学生体会不到数学的真正应用价值,造成厌学、枯燥、数学无用等不良的情绪体验。同时,由于对课后练习的关注不够,还造成了合作学习“课上有、课外无”的尴尬局面。为此,我对课后练习的设计,更注重开放性,面向生活,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鼓励与同学、伙伴、家长的合作练习,让合作走向课外。总之,数学活动应贴近生活,教师应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生活化的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学体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我个人所追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