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概述.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54902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0.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概述.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概述摘要: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他们的发展路径和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究竟有何不同?发展中国家集群的发展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发展模式?该文对英国学者Hubert Schmitz 提出的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解析。初步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如何从无计划状态向有计划状态过渡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揭示了一些产业集群停滞不前并逐渐萎缩的原因在于缺乏实现由无计划到有计划的质变过程。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无计划行动;有计划行动;政府干预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意大利一些学者对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研究的深入,产业集群这个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组

2、织形式越来越为广大理论研究者所重视。进入9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理论发展的鼻祖波特(Porter)提出了他的“国家竞争力”学说,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欧洲的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根据波特理论中的“钻石模式”(Diamond Model)制定了发展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政策。再将目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上来,对发展中国家中小产业集群的关注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是从90年代初期一直到90年代中期,对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研究依然只停留在对个别案例进行简单分析的层面上,没有对其发展的规律性给出一个理论的框架。事实上,相对发达国家的中小产业集群,发展中国家中小产业集群的聚集化程度总体来

3、说更高4。虽然时到今日,依然没有一个既统一又准确的尺度,可以用来衡量不同发展中国家中小产业集群的差异性,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这些国家的产业集群具有很多共同性,发展路径也几近相同1。1995年英国学者Schmitz 在对发展中国家中小产业集群系列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效应”(Collective efficiency)学说5,为发展中国家中小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可视”模式。1.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评价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经济功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推动了该地区或该国家的工业化进程。Schmitz的集群发展模式侧重于关注集群中的企业如何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获取发展

4、先机。但是由于集群内成员的适应能力以及不同集群抓住发展机遇的能力不同,最终造成了个体产业集群发展的差异性。总的说来,Schmitz的发展模式认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最初优势只是简单地来自于地理位置上聚集。在这个发展阶段,集群内的合作是无计划形式的,每个企业都有平等的机会加入到集群中来。当集群内的企业决定采取联合行动(joint action)时,集群的发展将步入快车道。这个阶段的发展需要通过在集群内开展一系列有计划的合作来实现,而现实中,绝大部分的集群都不能实现从无计划状态到有计划状态的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1.1集群的无计划发展优势(unplanned advantages)首先,这个模式详细

5、地解释了为什么在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无计划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道路发展的初始时期,最大的发展瓶颈就是缺乏资金、人才和成熟的企业发展经验。工业化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要先期的必要投入。发展中国家通过集群化可以让企业分享有限的社会资源。因此先期的必要投资可以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现实,而不是超过其承受能力的一步到位。换句话说,产业集群细化了工业化道路的过程,降低了必要的社会资本的投入5。集群发展初级阶段的先行者们,可以依靠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优势在特定的区域内从事产业相关的产业活动。在集群内,所有的参与者都避免了购买全部生产资料的必要性。通过一定程度的分工合作,每个企业和生产单位可以从事价

6、值链上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生产细节,而让其他集群成员从事其他细节的生产。这种生产单位的聚集可以进一步再吸引消费者,而供应商和销售商则已经聚集了很多熟练工人。当一定数量的供应商聚集时,生产单位就从原料的供应中解脱出来而只专心地提高生产效率。熟练的产业工人的聚集也提高了生产效率。专业化维修工厂的建立,同时也降低了后来者加入集群的门槛。这种无计划发展状态详细地阐述了集群最初的形成路径。集群的参与者参与市场活动并不依赖有计划的合作。购买商的参与可能仅仅是因为听说某地有集群的存在2。集群中的人们通过直观的相互观察进而再相互学习。一个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同时也意味着把产业链上的其他分工留给其他的参与者。这样分工的

7、直接结果就是管理风险的最低化和投资的最小化。风险的降低就是这些参与者聚集的根本原因。他们会发现这种无意识无计划的聚集让他们有一种意外发现宝藏的运气。但是这种“意外”还是需要一定客观条件的支撑,他们包括: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labor-marketing pool),科技的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s),低门槛的市场进入条件(market access)和 中间投入影响效应(intermediate input effects)2。只要这些外部条件不发生本质的改变,他们将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而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不需要这些外部聚集经济(agglom

8、eration economies)的支撑4。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两个先决条件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形成:一个是集群参与者之间的贸易网络,一个是他们相互之间的信任。任何一个先决条件的缺失都将造成集群吸纳资金和人才能力的弱化。在发展中国家,传统的社会关系经常被人们的政治经济地位、亲属关系、土地依存关系等所控制着。一个个体进入到产业集群当中,可能要脱离他原来的社会关系并抛弃他在此中所承担的责任。此类的活动也许会被看成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进而影响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因为文化和种族的分立已经被看成是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3,因此集群的发展已经出现由无计划发展状态到有计划发展状态的转变,那么这

9、两者间的区别是什么?1.2集群的有计划发展优势(Planned advantages)集群的计划性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集群参与者的紧密合作。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往往有四种合作形式(见以下图表)6。双边行动(bilateral action),也就是两个企业间的合作,比方说公用机器设备。多边行动(multilateral action),主要是指诸多企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行业协会。如果企业间从事相似的活动,他们的合作就是平行的;如果他们是产业链上的专业化分工,他们的合作就是垂直性质的。提升生产者和供应商之间的紧密程度,是理论研究最为关注的一个环节7。图表:产业集群内有计划合作形式示意图来源:

10、参考文献6当然,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有计划合作对产业集群的发展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多边合作往往被看成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合作方式。通过行业协会,集群的参与者可以分享信息和基础设施。双边合作则被认为是比较容易达成的合作方式,并且也容易被广大产业集群的参与者所采用。并且根据Schmitz 的研究,已经证明在具体时间当中采取双边合作的产业集群比那些没有采用的集群表现得更为成功。1.3政府机构的干预作用(government intervention)意大利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证明:很难看到政府公共机构的干涉作用。这点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好相反。Schmitz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政府机

11、构的干预可以降低集群参与者之间的差异性,并且相信政府机构的干预效果一定比集群内部企业的自我调节能力要好得多,尤其是在集群发展的有计划发展阶段。 2.小结因为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不同,所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也不同。发展中国家需要把切入点放到集群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上来,而不是事先假定发展集群有什么优势。中国的产业集群正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如何选定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各地实际情况的集群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参考文献:1Humphrey,J.(1995). Industrial organizaiton and manufacurin

12、g competitiven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orld development 23(1), 1-7.2McCormick, D.(1999). African Enterprise Clusters and Industri alization: Theory and Reality. World Development 27(9), 1531-1551.3Mitullah, W.(1999). Lake Victorias nail perch industry: institutions, politics and joint action. I

13、nstitute of developing studies working paper 87. Brighton: University of Sussex.4Perry, M.(2005). Business clusters :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New York Routledge.5Schmitz, H.(1995). Collective efficiency: growth path for samll-scale industr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4(4), 529-566.6Schmit

14、z, H.(1997). Collective efficiency and increasing returns.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studies working paper 50. Brighton: University of Sussex.7Schmitz, H., & Nadvi, K.(1999). Clustering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roduction. World Development 27(9), 1503-1514.孙振明:(1979)男,汉族,山东荣成人。现为新西兰梅西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