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与现代化模式研究.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53673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与现代化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韩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与现代化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韩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与现代化模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与现代化模式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韩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与现代化模式研究摘要: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从资源匮乏、基础落后的小小半岛国快速发展,并成为了经济上的新巨人,跨越了在资本主义国家几个世纪的发展进程并创造出了汉江奇迹,让全世界的人都感到惊叹。当前的韩国的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与其现代化方式与朴正熙的政权是分不开的,本文就探究了在朴正熙政权下的工业化出口导向战略及其现代模式。 关键词:朴正熙;政权;工业化;出口导向曾经的韩国非常落后。特别是在1910年的日朝合并条约之后,朝鲜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而1945年二战结束后,因为美国、苏联两个大国的介入,让朝鲜处于了南、北分裂的状态。朝鲜战争后,南朝鲜,即现在

2、的韩国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在1961年,人均民国生产总值还不到一百美元,人均收入、工业生产能力等均落后于。因此,为了振兴国家经济,韩国采用了先工后农、贸易立国发展道路,对外贸易成为了韩国外向经济支柱,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带头的作用。在1963年前后,韩国基本实现由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1。在此政策的带动下,八十年代以后韩国才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并且从一个贫穷的国家成为富庶的国家。以下,就展开详细的介绍。一、出口代替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优劣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朴正熙政权所面临的选择极其重要。在选择的前期,可以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说法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所

3、以路径依赖没有比此阶段更重要的。当货币改革没有成功之后,朴正熙政权就转向了出口所主导的工业化战略中。1、外汇不足由进口替代政策在二战以后的冷战模式下,因此韩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韩国处在冷战的前端,也因为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因素,使得韩国在冷战期间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走的很近,这也使得韩国当局认识到,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此局面的影响下,面临严重的资金缺乏,所引用的资金本息偿还压力反过来又规定了其政权的政策方向,因此,政府的政策的制定也就想当然的需要优先支持和鼓励哪些可以赚取到外汇的产业。启协经济开发计划之后,好过外汇也一直紧缺着,政府也没有办法确保外汇供应。韩国在朴正熙政府上台

4、的开始之初,制定的经济政策是进口来替代政策,因此出口的贸易就屈居第二。以后继续用进口来代替政策作为基准,经济开发计划最后还是因为外汇紧缺而无法获得成功。2、出口导向政策的确定在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外资问题,这让朴正熙也认识到,开始制定出口导向战略迫切性。依据朴忠勋在回忆录中的描述,一九六一年的八月份,韩国政府重新构建了最高会议的工商部长丁来赫、副部长朴忠勋就一直想要大力实施开展出口导向性的经济政策,也正因为这一点,引起了当时政府内部的激烈的争论。最后,朴正熙根据韩国当时的面临的困境,毅然决然的制定了以出口导向政策为经济开发计划的基本发展方向。依据朴忠勋的看法,出口第一主义正真走上历史的舞台是在一九

5、*年的年底,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却是起于这会议。朴正熙同时也认识到,韩国当局政府在五一六之后,就开始对出口产业采取了最大优惠的措施。因此,实际上朴正熙政府从开始掌握韩国政局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出口的关注,但是当时朴正熙在经济发展政策实施的前期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这才真正将政策中心从进口替代转移至出口2。3、积极引进资本、技术韩国外向型工业化,不单扩大了出口,更重要的是对先进技术以及资本的引进。当前,在资本世界上,其经济发展极快,在资金、市场、技术等方面,外向型工业化比起进口的替代工业化更具有将后发效益最大化优势。在多数发展中国有,均是由第一阶段进口来代替工业化转入到第二阶段进口替代工业化时,韩国却

6、没有这么做,是将发展方向转到了出口导向工业化,而这点是特别重要的。特别说明一下,韩国由进口代替工业化战略转为了外向型的工业化战略。韩国开展的是进口代替和出口导向政策,有关双线型工业化政策,把韩国现代化方式形成部分于进行详细的分析。4、国际收支问题虽然外向型工业化会加剧本国经济与企业对外依附的程度,其优点在于可以适当的避免了进口替代工业化的不足。外向型工业化的优点还在于可以促进适合于发展中的国家对于资源状况工业结构及及专业化、出口,通过对外的贸易,取长补短,吸收外来经验,取得一定的成果,依据国外市场的情况及时调整经济政策,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且扩大了出口的数量和范围,极大的提高了引进外资机会,

7、此种经济发展的策略,必然会对国内市场和资本方面得到发展,避免了各方面的局限。这让持续的经济增长成为了可能3。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朝向着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这就使得经济的发展模式快速的扩大,也成为了提升外向型工业化战略发展的有利条件。反之,进口代替工业化只要不以国内市场潜力及石室的资源作为根据,就会遇致到国际收支的问题。二、从出口替代政策到出口导向政策的转变1、外向型工业化战略。1964年,韩国将工业化战略从进口代替型转为出口的主导型的企业。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在当下国内市场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在没有办法持续发展内涵型工业化战略情况之下所采用的补救措施。有人则是把这理解成

8、为,绝对服从美国所带来的。但是无论何种说法,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的前半段,在全世界大局面都采用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时,韩国政府恰恰选择了逆反的方式开展。毅然决然的制定了外向型的工业战略,可以说,这也是走向成功的一个标志。也有研究说,韩国当局制定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政策,则是为了和发展中国家的思想相距比较远。在第三世界占有主流思想的是进口替代工业化,而韩国在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强烈的影响之下,从而选择了制定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政策。其实,韩国这样做是一种“赌博”,其未必会成功,而韩国的成功,也被看成是一种例外,甚至是一种奇迹。2、各种政策的支持虽然明确了外向型战略,

9、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没有那么顺利,这个外向型的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到了一些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和的反击。反击者认为,在国外市场发展经济及其资本政策,只会让经济的效益更多的流向于海外,并且让韩国的经济会更加依附于当今的国外的市场。他们还认为,出口导向经济发展的政策则完全可以实现规模的经济发展效果,确保资源有效合理的分配,在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提供了克服国内市场规模小的可能性。同时,朴正熙也认识到,如果想要使韩国的产业体制可以取得成绩,政府方面,在政策方面的给予让权。则是没有办法的。 在此情况下,朴正熙政权扩大出口,拟定了各种的支援政策。比如一九*年汇率的出口税率调整,并在一九六五年开始了青瓦台出口

10、振兴会议,于一九六七年年开展增加进口品目政策等等。出口优惠金融政策也为重要的政策。一九六八年,政府对贷款的利率作了规定,规定一般贷款的利率为25%,出口的优惠贷款利率和一般贷款相比,低了19%。但出口原材料的进口税是全部免费的。在当时,韩国的美元已紧缺到了一定的程度,且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根据当时的官方价格,130元韩元可兑换1美元,即130:1的比例,但是,进口1美元的货箱中以折合成为1000韩元。换而言之,只要是得到了进口的许可之后,可以直接赚到五倍甚至是六倍的利润。据此可以明显的看出,韩国的朴正熙政府为了发展出口企业,可以说是不惜血本。在朴正熙执政期间,出口实现了每年40%以上的增长率。

11、从刚开始期间,韩国的工业革命阶段,根据出口的总量,预计成为四阶段。不同的阶段出口目标额也不同,第一阶段为3亿美元、第二阶段为10亿美元、第三阶段为100亿美元、第四阶段为1000亿美元。本来,在第一阶段的3亿美元已完全出乎了经济界以及学界的预料,人们都认为韩国没有能力完成第一阶段,但实际并非如此,韩国在1967年以3.5亿美元的出口业绩完成了任务。可是企业界以及经济专家则是将10亿美元出口目标看成是无法在成的。在1970年,韩国原先所定下的出口目标为7亿美元,到了1969年底,在出口扩大会议上,李洛善(当时认任工商部长官),将7亿美元的目标改变成为10亿美元,这让在所有的人都震惊。但在当时,无

12、论是贸易协会还是首尔大学都预测在8-8.5亿美元左右。无论哪个都想象不到出口的贸易额会达到10亿美元。而到了一九七零年末,出口量居然达到10.38亿美元。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树立起了“我们也可以做到”的自信。三、韩国现代化经济模式的形成1、以指导资本主义为指导的经济发展方针关于韩国发展的模式,朴正熙和其他的经济官僚的谋略中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成型。在一开始的构想政策导向以及政策思考时,在一定制约条件下,经过了现实的验证、优化、变形与成型,所以韩国发展战略主要是在一个复杂、错综的过程中不断演进并最终形成的。朴正熙政权的经济发展指导方针为指导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发计划对于这一点的定义如下:以尊重民间人自

13、由创业的自由企业为原则,直接干预或间接疏导的政策采用在重要的经济部门。朴正熙政权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包括了产业开发公司构想以及金融控制等等。虽然之后产业开发公司计划、货币改革并没有成功,但是在初期,这一种发展方式并未被完全抛弃。但也有人认为,新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转变而成的。2、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第一、资本主义模式的形成。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期,朴正熙执政初时,特别是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一个方面需要适应以美国为主导世界结构性的制约,另外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形成新韩的发展方式。而韩国的经济也正是因为经济模式的优化、转变,实现了摆脱六十年代初的危机,并在六十年代中期实现了最开始的发展。特

14、别是朴正熙政权发展模式加入美国为主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后,变得更具有市场的适应性,可以说此时已成为了适应市场的资本主义模式。第二,计划的优化。韩国政府对于自己前期制定的经济发展策略的修改,也说明了此时发展政策的制定与修改并非都是美国施加压力的结果,是因为在本国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内在的矛盾。发展计划修订工作不管是在量,或是在质的方面,都以超出单纯补充层次,可以说是拟定了一个全新的计划。而新计划所反映的是这一个时间以集结在经济企业化院经济官僚政策思考、开发战略、未来展望等等。在优化计划是分成了两阶段开展:一阶段由国有重新构建最高的会议、内阁组成小组,检讨了原来计划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二阶段,信

15、息在1963-1964年间,主要是以一阶段所总结出的问题作为中心,做出必要优化、补充。一阶段实施后,经济国际政策主导权已从国家重新构建的最高会议转移至以经济企业院为中心的经济官僚手中。在对计划进行优化的五年发展,均决定韩国资本主义发展战略基本方向。核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政府的投资缩小,对私人资本的作用扩大;二是对化学工业化的投资有所缩小,把原有的内涵型工业化战略放弃,选择了出口主导型的战略;三是解除了对于进口以及外资的制约,让市场部分可以实现了自由化,主要是依靠外债来解决发展所需要的资金4。第三,经济官僚的思想。自从经济副总理兼企化院长官变成了张基荣后,经济企业化就脱离了原有的脆弱、不

16、稳定的状态,而且权威甚至开始超过了财务部。当下经济高速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的经济官僚包括:以张基荣为首的,包括了金鹤烈、吴源哲等等,而这些官僚人士,明显都均具有指导资本主义的思想,由此让朴正熙去模仿日本现代化模式想法,在具体政策止面转成了可能。同时,在这种意义上,经济官僚将美国自由市场主义压力也看成了是实现国家保护政策、市场竞争政策结合、进口代替政策以及出口导向有机结合的机会,以主体的立场采纳了。实际上,在他们中,有的人认为韩国的经济发展方向要和日本保持一致,不可只满扶植进口代替型工业,主要还要推行出口主导型的工业化,最后更要发展重视化学工业,以此发展更高的技术产业。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也让朴正熙认可并全力的支持。第四,以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发展。在六十年代的韩国资本主义发展方式一般是理解为出口主导型工业化的战略。但出口并非从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初就作为一种计划发展战略而得到了强调。反之,韩国朴正熙政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重心在于化学工业。并且基本目标是以自立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