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处理对华边界争端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caoka****i345 文档编号:131047941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度处理对华边界争端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印度处理对华边界争端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印度处理对华边界争端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度处理对华边界争端策略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印度处理对华边界争端策略研究摘要:印度炮制和管理“阿鲁纳恰尔邦”的实践表明,印度处理对华边界争端的策略是以军事、行政以及外交三种手段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多层面与中国争夺争议地区的。在军事上以攻对守,积极蚕食中国领土;在行政上不断强化管控与开发;在外交上,从拒绝谈判发展为谈判与管控并重。鉴于此,中国在坚持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基本立场的同时,也要做好军事斗争和法理斗争的准备,以便在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中赢得主动。 关键词:“阿鲁纳恰尔邦”;边界争端;印度边界争端是当前阻碍中印两国关系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而言,影响两国争端发展态势的主要变量是印度。鉴于中印边界争端中最大的难题是中

2、国藏南地区(也即印度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的领土归属问题,而国内外学术界专门以印度的策略为重心,对“阿鲁纳恰尔邦”的炮制和管理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将以“阿鲁纳恰尔邦”问题为个案,分析印度在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炮制过程中及其后所采取的各种策略,以期有益于我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寻求与印度解决领土争端的途径和办法。一、“阿鲁纳恰尔邦”的由来“阿鲁纳恰尔邦”的辖区绝大部分是中国的藏南地区,这一地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边界,但存在一条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历史形成的传统习惯线。英印时期,英国不断向中国西南地区进行蚕食和扩张,特别是在1914年3月西姆拉会

3、议期间,英国代表麦克马洪以帮助为诱饵,换取了西藏代表与其秘密换文,划出了一条割去藏南地区大片领土的印藏边界线,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之后,麦克马洪以调解人身份提出一条藏区与中国内地的划分线,即“红线”。在这条线以内又以蓝线划分为内外藏。在划分藏区范围与中国内地的红线上,麦克马洪将红线划到了云南与缅甸交界尖高山一带后西行到不丹与西藏交界处这一段,即“麦克马洪线”段。这就使“麦克马洪线”在形式上以划分藏区与中国内地分界线的一段而出现。麦克马洪本指望中国代表陈贻范能在西姆拉条约上正式签字,这样作为“红线”一部分的“麦克马洪线”就可以被诬称为中国认可的印度的北部边界线。尽管这一如意算盘因陈贻范奉命拒

4、绝在正式条约上签字而落空,但这条线却成为印度政府对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地区主张主权的法理依据。由于中国代表没有在西姆拉条约上正式签字,西藏地方政府以英国并未能帮助西藏实现独立为依据,在此后数十年间依然对藏南地区行使管辖权。迟至1952年,西藏地方政府还在向门隅地区委派总管。而英国也由于种种原因,在1935年“华金栋事件”之前一直没有采取行动占领“麦克马洪线”和传统习惯线之间的广大地区。1938年4月,英属印度巴利帕拉边境区政务官莱特富特率领一伙英军非法侵入门达旺地区,在该地区非法征税,并向当地藏族官员声称“达旺确实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同年8月,英国政府通知英国各大地图出版机构修改以往的中印

5、边界线画法,要求他们以后出版有关英属印度的地图,应按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标分印藏东段边界,将中国西藏门隅、珞隅和察隅的大部分土地划入英属印度界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印军队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同日军作战时,于1943年至1944年间又派阿萨姆步枪队在多处越过传统习惯线进入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德让宗、瓦弄地区,并对其实行了军事占领。在1947年印度独立前,英印军队已占领了藏南的许多土地。印度独立后,西藏地方政府曾多次与印方交涉,要求归还英印时期被英国侵占的本属西藏地方管辖的中国领土,但遭到了印度政府的拒绝。至1953年,印度基本上侵占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广大中国领土。1954

6、年,印度政府在其非法占领的这块中国领土上成立了所谓“东北边境特区”,并修改官方地图,将“麦克马洪线”由原来的“未定边界”第一次改标为“已定界”。中印边界战争后,印度在中国军队主动撤出的情况下,于1964年重新占领该地区,并不断加强对该地区的实际控制和逐步升格其行政地位,直至1987年2月正式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从“东北边境特区”到“中央直辖区”,再到“阿鲁纳恰尔邦”,印度在非法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区域的过程中,不断升级该地区的行政地位,最大的目的是强化实际占领和控制,妄图以既成事实在边界争端问题上取得对我国的优势地位。然而,尽管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被炮制出来已经二十多年,但印度对该地

7、区的占领和管控从国际法上来说始终是非法的。因为印度对该地区主张主权并强行加以占领和管控的主要依据是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但众所周知西姆拉会议的中国代表陈贻范并没有在正式条约上签字,西藏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其地方政府代表并不具有缔约资格,因此尽管英国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都在该条约上签字,但该条约在国际法上是非法的、无效的。“麦克马洪线”是由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和英国代表通过秘密换文炮制的,并非西姆拉会议的讨论议题,中国政府及其代表在会议期间对此并不知情。而且,由于英国未能通过西姆拉会议而帮助,西藏地方政府在会后也多次表示不能承认“麦克马洪线”,并在“麦克马洪线”炮制后数十年内仍然对藏南进行着实

8、际管辖。因此,“阿鲁纳恰尔邦”在国际法上的非法性质是毋庸置疑的。二、积极蚕食与以攻对守的军事策略英国人离开印度时,其实际管辖范围远谈不上到达“麦克马洪线”,而只是在巴昔卡、前门里、金古底和瓦弄等几个地点设置过一些临时机构。印度独立后,一心继承英国的殖民遗产,在保持对华友好的同时,积极蚕食中印边界“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仅1950年,印度就在传统习惯线以北“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增设了20多个哨所和据点。到1953年,印度通过节节蚕食、步步推进的策略基本上占领了传统习惯线至“麦克马洪线”之间的所有地区。1954年,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与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签订后,印度单方面视北部边界为已

9、定界,让国防部代替内政部负责边境地区的防卫工作,大举实行“前进政策”,将边境哨所推进到有争议的地区。在中段边界争议地区,从1952年至1968年间,印度先后占领了桑、葱沙、香扎、拉不底、乌热、波林三多、什普奇山口、巨哇、曲惹;在西段边界争议地区,印度于1954年占领了巴里加斯(同时印度官方地图对有争议的地区也作了修改),并在西段设置了多个据点。1954年7月,印度测量局出版的新地图,按印度政府指示,把未定的西、中、东段中印边界全部改标为已定的国际边界。印军的“前进政策”使中印边境形势日趋紧张,在1959年引发了东段的朗久事件和西段的空喀山口事件,最终导致了中印边界战争的爆发。 从“边境地带”到

10、“边境特区”,再到“直辖区”,最后升格为“邦”,印度政府数十年来不断提高对非法占领的有争议领土的行政地位,完善其行政管理,一步步推动着该地区与印度主流社会的融合。印度在“阿鲁纳恰尔邦”推行的印度传统教育,潜移默化增加了“阿鲁纳恰尔邦人”对印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阿鲁纳恰尔邦”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建设进一步为印度强化对该地区的实际控制,增强其边境安全提供了保障。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扩大印度在中印边界争端中的优势地位。四、从拒绝谈判到谈判管控并重的外交策略在边界问题上,印度政府采取单边主义的强硬立场,从一开始就打算继承英国留下的遗产,认定中印边界已由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划定。1950年11月20日,尼

11、赫鲁在议会上就边界问题发表讲话,公开宣称:“我们的地图表明麦克马洪线是我们的边界,不管地图不地图,这就是我们的边界。”在这种认知引导下,1954年中印就中国西藏地方与印度之间的通商问题进行谈判时,印度拒绝了周恩来关于谈判边界问题的提议。1954年4月中印通商协定签署后,尼赫鲁即指示各部说:“根据我们的政策以及我们同中国达成的协议,北部边界应看做是确定的、最后决定了的,并且是不容进行任何谈判的。应当沿边界全线建立一系列哨所,特别是在可能有争议的地方,必须建立哨所。”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印度在北部边境推行“前进政策”,不断扩张,导致中印边界争端不断激化。中印边界战争前及战争期间,中国政府曾多次提出

12、就中印边界争端问题进行谈判,但都在事实上遭到了印度的蛮横拒绝。1962年边界战争后,中印关系陷入长达十多年的僵冷状态,一直到1976年中印重新互派大使之后,双方关于边界问题的交流才逐步开启。1979年2月印度外长瓦杰帕伊访华和1981年6月黄华外长回访印度期间,中印双方都表示要协商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从1981年12月到1987年11月,中印双方共举行了8次会谈。尽管中方在会谈中主张一揽子解决边界问题,而印度则坚持逐段讨论边界问题,且把边界问题的解决作为发展两国关系的先决条件,但持续不断的双边谈判,加深了共识,缩小了分歧。1987年11月第8轮会谈的时候,印度终于同意两国应先在经贸、文化和科技交

13、流方面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解决边界问题的气氛。1993年和1996年中印先后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和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自2003年开始,双方建立了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两国总理任命特别代表,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2005年,双方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就一揽子解决原则达成一致。2012年1月,中印签订了关于建立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的协定,该协定是双方对“框架谈判以来双方达成的共识进行梳理和总结”,“为未来谈判提供指导”。2013年10月,中印又签署了边防合作协议,“以法律的

14、形式把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肯定下来,确定为双方今后处理类似情况的要求和规范”,这既有助于巩固和增进双方的互信,也有益于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中印边界争端的谈判之路漫长而曲折。印度从一开始不承认边界争端的存在而拒绝谈判到最终同意进行官员级对话,谋求边界问题的解决,中间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时至今日,中、印虽已经建立了高级别的常规谈判机制,且进行了漫长的边界谈判,但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与印度在同中国进行外交谈判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从行政上和军事上加强对争议地区的渗透和控制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印度在处理对华边界争端时历来都是多管齐下的。自1969年开始,印度政府多次表示愿意与中国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然

15、而,就在中印关系即将解冻之际,印度在1971年12月将强占的东段争议地区升级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进一步强化对争议地区的管理和控制。中印边界会谈进行了七轮之后,印度于1986年12月又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级为“阿鲁纳恰尔邦”。与此同时,印度也逐步加强了对所谓“阿鲁纳恰尔邦”的经济建设力度,特别是“边境地区发展计划”自1999年在“阿鲁纳恰尔邦”推广以来,印度对该争议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印度一方面与中国会谈,一方面不断提高争议地区的行政地位,完善对争议地区的行政管理,加强对争议地区的经济建设,目的就是要以既成事实迫使中方在谈判中接受其主张。印度也从未间断以军

16、事行动来配合外交谈判和行政管控。如前所述,在“阿鲁纳恰尔邦”炮制前后,印度不时对中国进行挑衅,制造边境冲突事件。在1987年中印边界第八次会谈之前、印度刚刚正式宣布成立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之后,印度就一手制造了自1962年边界战争以来最为严重的边界冲突,这些事件在发生时间上的紧密性,也充分表明印度处理对华边界争端时策略的灵活多样和相互配合。自2003年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建立以来,谈判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印度一方面与中国进行边界谈判,一方面仍不断加强在两国边境地区的兵力部署。特别是从2009年起,每年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前,印度军方都要展示印度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充中印边境地区兵力,升级作战装备。与此同时,印度也无视领土争议而对“阿鲁纳恰尔邦”进行紧锣密鼓的开发建设。凡此种种,都表明印度是以军事、行政以及外交三者相辅相承,相互配合的策略,多层面与中国争夺争议地区的。从印度炮制和管控“阿鲁纳恰尔邦”的策略可以看出,印度在对华边界争端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贯坚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