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 教案

上传人:权** 文档编号:130742474 上传时间:2020-05-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 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二框青春有格教学对象:(填年级)初一课时:2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本框题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课青春的证明第二框青春有格。引导学生体会青春期需要了解和学习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则,自觉树立规则意识。两框内容由浅入深,围绕“青春”由感性到理性,由明理到导行,使学生感受到青春有活力和希望之外还要遵守规范。本课的核心内容是青春成长过程中需要养成良好的品质以及懂得规范。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和规则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优良的道德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本课表现了在青

2、春时期,学生心理上应有的感受和态度。在全书中处于一个过渡的环节,承接前面学生相关身体心理的变化内容,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心理上、价值观的引导。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身的相关例子及社会案例,明确违反法律、道德的事情坚决不做,理解“行己有耻”、“至于至善”的深层含义,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能力目标:通过对相关材料的阅读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抵制诱惑,增强自控力。重视修身,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做到慎独。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相关实践与自我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拥有健全、优秀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慎独的精神和追求美好的志向。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认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公

3、民意识和法治观念。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但对青春期的各方面认识存在一个误区,对青春的内涵需要进一步理解,感悟,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出现心理矛盾或困惑,在一些是非问题上无法处理,遇到困难,往往不知所措。前一框题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青春有所向往,所以本框题内容将对青春期的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因此这一框题的学习很有必要。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偏向于对问题的思考,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非常乐于开展辩论活动。学生还喜欢比较新颖的案例和一些热点话题,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升课堂兴趣。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

4、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逻辑线的梳理过程,整体逻辑清晰,由浅入深,以有两方面影响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辩证分析。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进行教学设计,给学生搭建框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这一框题中,主要运用案例法,情境法,提问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组织教学,将学生生活中的切身经历带入课堂,并且结合时事热点话题和学生身边的事,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表达。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出重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重点:通过对学生的

5、前测和相关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能够辨别“耻”。难点: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能够有慎独的思想。依据:在“行己有耻”这一部分内容里,主要在于增强学生的对羞耻、非善恶的辨别能力。但是初中学生对“耻”的判断能力还有所欠缺,要对中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界限的明确。中学生的内心对善恶辨别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如何在知耻的基础上对自身相关行为进行反思,去做深刻的感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六、教学过程(说明教学的环节、具体的师生活动及其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前测:设计一些问题,完成课前调查。调查内容:1、你认为青春时期哪些事是让人感到羞耻的?2、我们青春的规则有哪些?3、自我反思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请写下来

6、。收取调查后,对问卷内容进行总结分析。提炼出矛盾个例和整体问题,用作课上素材。完成前测调查。对某些问题进行预设:1、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和理解情况2、进行课件的素材提炼。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上一框题学习了青春的我们有乐于实践、敢于尝试、积极自信的一面,但是我们的青春中仍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同学们知道这些规则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与学习。青春聚光灯:明是非 知羞耻展示前测成果:课堂上: 插嘴,与老师顶嘴; 上课不听讲,并且打扰其他同学; 课后: 随意谩骂老师、辱骂同学; 制造、流传一些同学的谣言; 不写作业; 考试时东张西望,偷看他人卷面; 去网吧; 抽烟、喝酒、吸毒; 早恋; 教

7、师提醒学生思考: 我们青春的规则有哪些?法律?道德?带着疑问具体进入下一环节。通过前测结果引入课堂,结合学生切身经历,引发学生的思考。明辨羞耻,践行规则!(明辨是非)某同学:我最觉得羞耻的事是上课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我答不出来,我想可能是老师注意到我走神了,虽然他没有批评我,但是在全班的注视中坐下去,太让我羞愧了。有同学说,老师又没有批评我,我才不会羞愧呢!你觉得这对你来说是羞耻吗?在我们的道路上经常会出现中国式过马路,还有一些车主加塞骂人,这样的行为屡见不鲜,甚至让人习以为常了,你还认为这些不是“耻”吗?学生对于生活中、社会中常见现象进行分析,思考这些问题是否是羞耻。对于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辨

8、析,通过一些常见问题,明确学生的是非选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底线意识)云南丽江古城作为5A级景区,近日来问题频发,不仅有欺客宰客,更有游客伤害事件发生。而面对一些人的指责,云南丽江官微 “神回复”:“你最好永远别来!有你不多无你不少!” 在2015年7月15日,某微博网友发微博称自己在广西考察期间,“李局长黄书记请我们在办公室煮穿山甲吃”,并表示“深深爱上这野味”。 穿山甲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吃穿山甲是要被判刑的。但是,对晒出盘中餐穿山甲大快朵颐,这位网友起先并不以此为耻,仍在微博上与网友对骂。这一事件引起舆论哗然 学生评价丽江官微和某网友的行为,并且再思考我们的羞耻界线到底是什么。对近期

9、的社会热点新闻进行分析,总结出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P29)学生内心明确羞耻的底线。结合社会热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不被发现,不以为耻?(慎独)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 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总结出慎独,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对于相关观点的辨析,加强学生思维的思辨性。明知有耻,不能把控?(磨砺意志)展示吃路边摊,玩游戏,看不良影视,金钱诱惑等图片。学生思考如果面对这些诱惑该如何选择。对于学生身边的现象进行明晰。教师寄语:同学们,青春飞扬,但并不意味

10、着肆意放纵,我们仍然要有底线意识,违反法律和触碰道德底线的事坚决不做,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总结出“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增加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文学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对这句话有所感悟。不以善小而不为。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了青岛市红十字会,他们说是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5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以便开具收据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时期捐款两万元,在新疆喀什地震时期捐款五万

11、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万元,向湖南灾区捐款五万元 学生思考微尘这一称谓有什么意义, 微尘们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不以善小而不为,激发学生对社会善行的思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谁,每天早上步履匆忙,赶到教室开门? 是谁?每天晚上辛苦守候,关灯关门?是谁,每天值日认真打扫? 是谁,为班级活动建言献策,积极参与? 是谁,在班级中乐于助人,帮同学们解决问题? 是谁,看到父母的辛苦工作,老师的辛勤付出,能够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是谁,每天早上摇摇晃晃,早读课上才姗姗来迟? 是谁,总是破坏班级公物? 是谁,每天值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甚至制造垃圾? 是谁,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甚至捣乱?

12、 是谁,在班级中欺负同学,对同学做恶作剧? 是谁,不管父母的辛苦工作,无视老师的辛勤付出,每天在学校里浪费时间? 学生想一想我们的班级中是否有这样的同学,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行为,并进行反思。结合班级情况,反思学生自身的行动。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观点一: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一个人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对自己有信心、自我激励,无论何种境遇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吗?观点二: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一切社会的完善都是从个人做起,但如果只独善其身而不能“兼济天下”,那么,独善其身的结果未必靠得住,独善其身的价值也未必保得稳。学

13、生思考如何看待上述观点,进行班级内部的小辩论赛。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吴锦泉高节卓不群【人物事迹】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

14、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颁奖词节选】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看到吴锦泉的事例,你有什么感受?对吴锦泉的事例有所感悟,说出自己的看法。结合感动中国人物,发人深思。给学生更深刻的感触。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将个人与社会、祖国命运相联系。 希望每个同学在青春时期都能有所经历,有所体验。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学生能够总结感悟升华。引导学生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课堂练习:“行己有

15、耻”要求我们有知耻之心,但面对诱惑,我们要大胆尝试。( )在“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主题班会上,八年级学生张晓磊发表了这样的感言: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要把握自己前进的方向,见贤思齐,树立自己的目标,并能不畏艰难,不懈努力;我们要明理修德,刻苦学习,勤于反思,用青春和理想点亮祖国灿烂的明天。结合所学知识及张晓磊的感言,谈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学练结合,深化学生的思考。七、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青春有格一、行己有耻(1)知廉耻(2)懂荣辱(3)有所为(4)有所不为要求:(1)明辨是非(2)底线意识(3)慎独(4)磨砺意志二、止于至善(1)小事做起(2)向榜样学习(3)自我省察(4)个人命运与社会相联系-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