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彬的论文 改造我们的教学 建构生本化课堂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0676614 上传时间:2020-04-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玉彬的论文 改造我们的教学 建构生本化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韩玉彬的论文 改造我们的教学 建构生本化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韩玉彬的论文 改造我们的教学 建构生本化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韩玉彬的论文 改造我们的教学 建构生本化课堂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韩玉彬的论文 改造我们的教学 建构生本化课堂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韩玉彬的论文 改造我们的教学 建构生本化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玉彬的论文 改造我们的教学 建构生本化课堂(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三:2012全国教育系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参评登记表 填表日期: 2012 年 1月 1 日作品题目改造我们的教学 建构生本化课堂论文类别论 文 教 案 课 件 优 质 课 经验总结 课堂实录 调查报告 实验报告 研究报告 其 他作者姓名韩玉彬年 龄26 学 历大专职 称小学一级教师职 务教师工作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毡铺寄宿制小学通信地址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毡铺寄宿制小学邮 编025258联系电话13847653825电子邮箱 备 注以下内容由评委会评审者填写过 程 评 价1、2、3、结 论备 注(不论集体或个人参评,所有参评者的每一件作品均应填写此表,并将此表作为封面与论文纸质附件装订在一

2、起邮寄;此表复印、自制或从网站(www.csaet.org)下载均有效)改造我们的教学 建构生本化课堂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毡铺寄宿制小学 韩玉彬内容提要:生本化课堂观是基于对教育本原生命的思考并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而提出的。“生本化课堂”并非是狭隘意义上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而是追求“以尊重学生和生命”、“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根本目的”而建构起来的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机制。本文试图从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入手,比较科学地阐述生本化课堂的基本特征、基本要素、基本操作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关键词:课堂教学 改造 生本化 建构一、问题的提出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3、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理念是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充分体现了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中国“新教育研究共同体”曾经发表这样的宣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和挑战;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有许多与纲要、“新教育研究共同体”相悖之处:学生的生命质量差,从浩瀚源远的文学宝库中汲取精神食粮受到种种限制;生存状态恶劣,不能从“考什么教

4、什么”的应试桎梏中自拔;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指导;课堂考试代替了评价,使学生过度焦虑;教育内容的枯燥、缺乏自主支配的时间,造成学生消极的课堂生活体验;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缺少对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应有的关注;偏繁、偏难、偏旧的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无视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命精神等等。这到底谁之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大家几乎都把“教学、讲课、教书”三个概念等同起来,又有“学习、听课、读书”三者相混淆的思维形式得不到有效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处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课堂现状。故此,我们理应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作为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

5、重要标志,以期共同走进生本化课堂。二、教学中的缺憾一直以来,人们始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知识的传授,即“知识教学”,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因此,把“教书育人”的内涵也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被曲解为“教授书本知识是育人的唯一途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课堂教学指向多是以传授教本知识、讲解分析书本知识、训练巩固课本知识为终极目标来实施的。近几年来,笔者听了数百堂课,涉及小学、初中、高中,并横跨各门学科,感触颇深,觉得现今课堂教学缺憾较多,主要表现在:1教学目标功利。课堂教学片面追求功效和利益,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忽视了知、情、意、行是相

6、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忽视了一切教学行为中不仅包含认知成分,还包含情感与意志的成分。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目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没有反映在每一堂课、每一具体的教学行为上。因而,造成的后果是消弱了学生原初的精神生活,消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对一个问题反复思考的习惯。2教学内容“三唯”。课堂教学全然不顾学生的兴趣、需要、愿望的状况常有出现,教师讲自己的教条,学生磨课堂的时间。因为教师教学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教师的责任也就开始转化为完成任务而教学。由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行进多半集中在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上面,于是课堂中经常出现:教师讲得滔滔不绝、满头大汗,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神如梦游。3教学

7、模式趋同。用“按照标准化的模式塑造人”来评价当前模式化的课堂教学功效是再适当不过了。现实状况是:各类文体之间的课堂教学模式差异不大,各年龄段的课堂教学模式差别不大,各种不同课型间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差也不大。到底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是在抹杀着课堂教学中“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有人这样评价着“这种模式化的课堂教学是以牺牲精神自由为代价的”。如此下去,造成的后果肯定是学生个性的泯灭。4教学方式机械。我们的老师早已习惯了“只求听话、不求鲜活”、“只要守纪、不要灵气”式的灌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记忆、训练与标准,轻视思考、想象与创造性的现状比比皆是,重复操练的行为动作也已习以为常了。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

8、中出现了许多问题:(1)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把方便给了自己,全然不考虑学生。学生愿意学吗?学生乐意学吗?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激情吗?此类有关学生发展的问题都抛到了脑后。(2)教师把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用成人的演绎思维取代儿童的归纳思维,不考虑学生的归纳思维是一种体验中的归纳,不从本源上解决学生的认知规律,用成人化的理智认识代替儿童化的情感体验。(3)忽视了以情感体验感染学生的激发式教学。生本激发式则是教师传授给学生一把把钥匙,由学生自己去开启动力源。我们应该把各种任务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提升水平。本文之所以提出改造我们的教学,是因为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

9、知识,长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的确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缺乏生命活力。这种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视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生命精神。每当我们直面现实、反思教学,不断感悟新课标、新理念之后,得到的一个极深感触:对于非人性化的“死水一潭”式的课堂教学非“改造”不可!“不破不立,破旧立新”。破不是目的,建立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是本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提出生本化课堂,不是忽视教师的地位和价值,而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责任也更大了。因为生本化课堂的构建是想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一种适合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思路,实现一种教

10、育教学理想。这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阐述的:“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三、相关理论阐释及关键词的界定所谓教育本原,是指所有的教育现象都从此出发,所有的教育现象都可以追溯到本原之中,这个本原就是生命。它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基石,是教育之所以被称之为教育的根基所在。这意味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也应该是从对生命的思考开始。在实施新课程课改的“革命”中,我们应该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阐发新课程教学活动,使得在实施新课程的探究活动富有生命价值、生命体验、生命精神、生命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要使新课程

11、中的先进思想、理念、精神、文化等具有旺盛生命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我们必须改造原有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旧东西”,建立起符合新课程教学的课堂模式。为此,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改造我们的教学,构建生本化课堂”的观点。所谓“生本化”是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包含有“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教育的主体”的教育新的内涵。“改造”即“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或者是“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笔者认为,当前的“需要”就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实施,所以,要在原有的、旧的基础上实现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

12、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四、生本化课堂的构建要素及基本特征1内部要素。在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的语文课几乎都是在“三定”之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这“三定”是指:定教室、定考纲、定教材。可以说“课堂”已经成为一个钢铁铸成的“围城”,到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步!许多人在思考,现代社会还能继续接纳和认可这种与多元化、信息化、人本化社会特点相悖的教学模式吗?在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呼唤中“围城”的引力和斥力还能继续维持平衡态吗?自从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介入,使得原有“课堂教学”这一“铜墙铁壁”式的稳固结构开始松动,出现了“力学结构上的不

13、平衡状态”。事实上,学校教育内部已经逐步孕育着一种具有强大冲击力的隐性力量,正是这种隐性力量成为我们今天的“改造力和建构力”。一句话,来自学校内部“改造力和建构力”的施力物体是学生!因此,学生是生本化课堂最关键的因素。2外部要素。在“力的相互作用”的时间和空间里,我们已经比较明确了“改造力和建构力”的“施力物体”是学生,那么“受力物体”就应该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要对原有“课堂教学”进行改造,并能在原有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定会涉及到“材料的更新”的问题。一个尊重学生生命、尊重学生发展的“课堂”,不仅有从“新课堂教学”结构外部吸纳“营养”的生命需求,而且还有“新课堂教学

14、”的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如开展“探究式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的文化环境、社会评价导向、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认可度等都是建构“生本化课堂”重要的外部要素。需要指出的是,这“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对立统一体,只有内外和谐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本化课堂结构时,我们的目的才能实现。3具体要素(见方框图):从方框图中可以看出,按照课堂教学的内外来分,那么先进理念、教师素质、评价方法、硬件设施等隶属于内部要素;而文化环境、社会宽容度则又属于外部要素。(1)教师素质。实践证明,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对先进理念的接受程度。高素质的教师既能在备课、上课、探究活动中有意识地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加以渗

15、透,得以体现,同时也有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2)评价方法(策略)。“是由课程决定考试方向,而非由考试决定课堂方向”,“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对学生在言语、数学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运动、交往、反省力方面加以培养。”因此,解决好评价问题,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不然的话,“生本化的课堂教学”与“非人性化教学”彼此在“个人功利”和“学生发展”的天平两边将严重失衡。(3)、社会的宽容度。任何改革前进的道路都是坎坷不平的。由于当今社会、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和介入程度是空前的,首当其冲的就是语文,谁都可以评头论足,这就无形之中给语文老师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大家对中考和高考都有话说,对分数是任何家长都不会妥协。而新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冲着传统教育中这个弊病的。可以想象,如果社会、家长不接受这样的教育,那么新课程改革仍然是困难的。因此,只有以上“生本化课堂”诸多建构要素共同作用,方有成功的可能。4生本化课堂的基本特征。生本化课堂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自主地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