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气象事业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30557184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气象事业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市级气象事业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市级气象事业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市级气象事业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气象事业规划纲要..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OGO市级气象事业规划纲要 -年,是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关键期,是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编制实施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大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建设,加强气象工作社会管理职能,更好地为我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形势 (一)主要成就 “”期间,全市气象部门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面向民生、面向决策、面向生产”的服务方向,全

2、面加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气象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综合气象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总投资2916万元,建成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业务运行。建成全要素自动站9个,六要素自动站8个,两要素自动气象站171个,风能观测塔12个,雷电探测站4个,移动车载雷达1部,应急车载移动气象站1个。 2.人工影响天气效益进一步提高。完成开发空中水资源服务首都可持续供水工程项目建设任务。项目总投资535万元,建成了人影指挥系统。中央及项目资金累计配备人工增雨火箭架30部、高炮2门、碘化银烟炉7个、作业车辆14辆,布设作业点49个,作业476点次,发射火箭弹1425枚,炮弹959发,保护面积2

3、25万亩,累计增雨约3亿立方米,圆满完成北京奥运、国庆60周年消减雨作业任务。 3.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稳步推进。为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及时提供雨情、旱情、土壤墒情等决策服务材料,为领导科学指挥防灾减灾提供第一手资料。开展了森林草原防火等级预报,和国土部门联合开展地址灾害等级预报。建立了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机制,加强了全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4.气象依法行政进一步强化。市政府下发了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防御联动协作机制、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等规范性文件8个。市县局全部进入规划委员会,查处两起违反气象法规案件,组织防雷安全

4、专项、联合执法检查上千人次。实施防雷设计图纸审核、竣工验收、施放气球资质、施放气球活动的行政许可审批1100多项。 5.基层台站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共投入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对市气象站、局、县局、局、局、局、局进行整体搬迁或原址综合改造。其中、地方财政匹配资金206万元。 6.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随着气象事业的迅速发展,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全市气象部门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省级文明单位1个,全国气象文明台站标兵1个,市级文明单位6个,县级文明单位2个。 7.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市局聘任副研级高工12人,聘任工程师55人,助工45人;取得硕士学位2

5、人,本科学历83人。 (二)面临需求 “十二五”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关键时期,强化防灾减灾、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加快气象业务现代化体系建设,提高气象整体实力,是气象事业面临的紧迫而艰巨任务。 1.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需求。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建设特色高效的时差蔬菜、优质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等基地,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产量预报等服务需求迫切。 2.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需求。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已经实施,气象如何做好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全方位、多层次提供旅游气象信息服务,保障游客人身安全等提供气象科技支撑极

6、为重要。 3.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地域面积3.9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山高坡陡,源短流急。旱、水、风、雹、冻、雷电等气象灾害俱全,局地强降水极易出现山洪暴发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全市有地质灾害易发区844处、尾矿库808座、病险水库57个,做好气象预报预警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森林草原防火的需求。有林地面积331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5.8%,居省首位,毗邻京津。做好京津绿色屏障保护,加强防火气象服务尤为重要。 5.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春季十年九旱,夏季“卡脖旱”、冬春连旱时有发生,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开展地面和飞机人工增

7、雨作业十分必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设和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亟待提高,数值预报模式开发应用存在较大差距;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和气象技术保障系统亟待完善。 2.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不完善,针对粮食安全和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发展的气象保障能力不强;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 3.社会管理职能和气象行政执法能力不强。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

8、管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配套法规亟需健全;气象行政执法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依法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气象行政执法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机构需要进一步健全和优化。 4.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现有气象人才队伍不能满足气象事业快速发展及转型发展的需要,气象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5.县局工作生活条件保障不到位。主要表现业务办公用房短缺严重、配套设施功能不完善,不能满足业务服务工作发展的要求,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仍十分艰苦、清苦。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

9、、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步伐,推进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提升气象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引领,科学发展。坚持气象事业公益属性,牢牢把握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经济社会的需求为牵引,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科学发展气象事业。 2.提升效益,持续发展。坚持气象事业持续发展宗旨,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气象服务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紧密衔接,统筹发展。坚持与上级主

10、管部门总体规划相衔接,争取中央投入,夯实现代气象业务基础,加快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技术装备保障系统,统筹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 4.科技支撑,创新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加大气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投入,构建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积极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实现气象事业创新发展。 5.履行职能,依法发展。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气象标准体系建设,增强气象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能力,推动气象事业依法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1.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目标。综合观测站网布局更加合理,气

11、象探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自动雨量观测站的平均间距达到5公里,雷达有效探测范围覆盖全市;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高5%,短期气候预测水平提高5%;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90%以上。 2.气象为农服务目标。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达到80%;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完成3个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建设;完成10个雷电灾害防御示范村建设。 3.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目标。提高全市动态监测大气运动、云降水变化和空中水资源的能力,提高我市人影作业的总体技术水平,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每年多增加降水约1亿立方米;减少雹灾损失约100万元。 4.“一流台站

12、”建设目标。继续提高基层气象台站工作生活条件,未来五年完成2个台站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85%以上的台站基础设施达到“一流台站”标准。 5.人才及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全市气象职工本科以上学历达到60%;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的比例保持在80%以上。 三、重点项目 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需求,建设先进的气象现代业务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为保持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十二五”期间,着力完成以下八个方面的战略重点任务。 (一)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建设。征地10亩,建成包括气象预报预警中心、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

13、中心、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雷电灾害防御中心、气象信息处理中心、技术装备中心等在内的气象防灾减灾中心3600平方米。 (二)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建成布局更加合理、基本满足灾害防御需要的自动气象观测站网,特别在重点河流、水库的上游和尾矿库增建自动站,提升预警能力。加强与安监、国土、水利等部门的合作,共同投资建设自动气象站,以两要素和六要素自动站为主。 (三)完成移动天气雷达建设。在、两县多普勒雷达探测盲区增设移动天气雷达2部,实现全区灾害监测雷达全覆盖。 (四)加快建设人工增雨基地。加强标准化增雨作业点建设,增强飞机、火箭、高炮、碘化银烟炉联合作业能力。拟与唐山、秦皇岛两市联合开展飞机增雨作业

14、。 (五)清洁能源气象监测基地建设。在御道口建设清洁能源气象监测基地,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草原林区生态评估提供气象科技服务。 (六)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完善气象灾害和农业气象监测系统;农业气象灾害技术保障系统建设。 (七)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加强旅游景区气象服务,建设多语种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雷电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在旅游重点风景区建立旅游气象服务电子显示屏50个,保障游客安全。 (八)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塔楼、气象观测站、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建成市气象科普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贯彻落实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将气象事业纳入地方发展规划,细化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和要求,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加强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气象业务技术体制和机制 进一步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进一步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强气象人才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