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开发计划..doc

上传人:zh****71 文档编号:130552895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扶贫开发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农村扶贫开发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农村扶贫开发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扶贫开发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扶贫开发计划..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OGO农村扶贫开发计划 一、“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的现实基础 期间,我市有4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乡镇,33个扶贫开发重点村,5个老区乡镇,其中2个重点老区乡镇,被省政府列入“插花”贫困地区。期间,我市在基本实现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及时制定了市农村扶贫(扶苏)开发规划,确定了“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使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温饱有保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能自食其力,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的工作目标任务,坚持开发式扶贫,始终把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作为基本对象,不断加大工

2、作力度,加快脱贫致富进程,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贫困面貌大有改观。 (一)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期间,共争取各级财政扶贫资金2209万元,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提高,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贫困人口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市农村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观。从年到年底前,全部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年以来,共解决了4300多户1.42万余人的脱贫问题。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21元,比年增加4230元。农村低保制度建立和完善,使农村低保人口得到应保尽保。建立了农村特困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制度,所有特困户由政府

3、财政支助免费参加新农合。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特困救助制度、特困学生助学制度,使救助对象100%得到救助,特困学生救助率达100%。 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5年来,共扶持重点村、贫困户产业化基地经济作物27377亩;扶持建设高效经济园4460亩,实现了贫困户人平一亩经济林。到年,全市柑桔产量达到42.02万吨,茶叶产量达到8290吨,生猪年出栏76.2万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逐步由单一性转向多元性。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5年新建维修“断头路”、“晴雨路”67条、438公里,新修和改造通村水泥路1088公里,基本实现村村主干公路硬化。建水窖水池1008个,铺设供水管29.5万米,完成末级渠

4、道新建及整治14.3万米,修建U型水渠2.7万米,使农村贫困农户用水难问题基本解决。搬迁贫困户和地质灾害户522户、2067人,使“三不通”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基本得到移民搬迁,逐步走上致富路。危房改造3035户,85%以上贫困人口居住的危房基本消除。 贫困人口文化素质有所提高。5年来,通过市乡两级开展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贫困群众科技培训,已使60%以上的贫困户掌握12门适用技术。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对农村贫困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培训,共转移安置农村贫困劳动力2600多人。 (二)“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挑战:一是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按年的扶贫标准,年底

5、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3.37万人,按现行新的扶贫标准,全市贫困人口数量将有新的增加。二是农村脱贫人口脱贫根基不牢。虽然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的实施,解决了全市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但其收入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一遇自然灾害等风险,极易返贫。三是贫困现状更具多样化复杂化。由于一些制度性的障碍和新的致贫因素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市场波动减收等,贫困现状更具复杂性;山区与沿江发展的不平衡,造成贫困差距加大。四是扶贫投入不足。扶贫开发脱贫成本增大,扶贫投入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情况表明,“十二五”时期我市扶贫开发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坚巨,改变贫困地区面貌需要作

6、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一是扶贫开发工作更加重要。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将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三农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和扶贫开发将给予更大的支持。二是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国家实施的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作了兜底性的制度安排。三是贫困地区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我省“两圈一带”建设,为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带来了机遇。四是依法扶贫目标任务更为明确。省农村扶贫条例的全面贯彻实施,为依法

7、扶贫、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创造了良好环境。这些有利条件,是我市继续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并取得更大成效的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一战略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整村推进为纽带,一手抓贫困地区发展,一手抓扶贫政策到户,实行专项扶贫、部门扶贫、社会扶贫、党政干部帮扶与群众自立有机结合,帮助贫困人口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

8、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1、扶贫对象减贫主要目标。到2015年,扶贫对象收入有来源,基本做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养老有保障,贫困代际传递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对没有劳动能力或基本生活常年困难的贫困家庭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重点帮扶,使其户均建成1项特色产业项目或其它稳定增收项目,就近向外转移1个劳动力,有1个科技明白人,确保年人均收入递增400元以上,70以上的低收入贫困户完成生态家园建设。全市每年解决贫困人口脱贫3000人以上。 2、重点贫困村建设主要目标。到2015年,每个被纳入重点扶持的贫困

9、村建有1-2个能够带动贫困户加入、激励其主动创业、合作服务的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本地平均增长水平;全面完成村级主干公路硬化后的组级公路硬化;巩固村内群众安全饮水;贫困户土坯住房逐步改造为预制房;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贫困人口大病得到有效救助;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基层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 3、重点贫困(老区)乡镇扶贫开发主要目标。到2015年,对7个重点插花贫困乡镇和2个重点老区乡镇的45个村实施整村推进,实现全乡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各项社会保障有力,群众安居乐业;区域内农民人均纯

10、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三)项目规划 1、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在潘家湾、王家畈、聂家河、五眼泉、姚家店、高坝洲、红花套7个重点插花贫困乡镇和松木坪、枝城2个重点老区镇的45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一是实施产业连片开发及精品园建设项目。重点是围绕全市农业发展四大片区即优质柑桔示范区、优质高效农产品示范区、优质粮油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高效茶叶示范区的产业布局目标,在王家畈乡、潘家湾土家族乡连片开发建万亩高效茶叶示范区,在五眼泉镇等地为核心连片开发优质高效农产品示范区,在松木坪镇东七村为核心扶持建优质粮油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在枝城镇等地建万亩优质柑桔示范区。二是改善贫困地区基础

11、设施建设,兴修通组公路。三是实施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项目。重点解决整村推进村内无自建能力的贫困户土坏房改造或危房改造,力争5年内使400户贫困户住房得到改造,使其安居乐业。 2、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重点贫困村及其它贫困地区贫困户水、电、路及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进行规划投入。到2015年,对全市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安全用水工程进行巩固建设,对500名贫困人口进行扶贫搬迁,对100户退耕还林贫困户进行生态移民。 3、提高贫困户能力建设项目。 -努力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根据贫困人口培训需求,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为全市每一个贫困农户培养一个科技明白人,户平一亩多经园得到

12、较好管理的总体目标,实施扶持贫困地区贫困户的科技扶贫工程。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转移技能培训,围绕为全市贫困农户家庭35周岁以下的富余劳动力提供一次转移培训就业机会的任务,开展“雨露计划”培训。 -认真做好两项制度衔接。对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实行全面的扶持政策,通过扶贫开发和低保制度予以全面覆盖。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项目扶持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对没有劳动能力以及生活常年困难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救助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2015年,在全市组织实施200户的扶贫到户能力建设工程,扶贫项目直接扶持到户,帮助其发展生产、提高能力、增加收入。 4、促进老区经济社会

13、发展项目。围绕扶持老区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通信等社会项目的建设进行规划投入,帮扶老区经济社会项目发展。 5、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围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争取扶贫贴息贷款,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就地安置贫困人口打工就业的目的。 三、实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专项扶贫开发政策,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1、增加财政扶贫开发投入,优化资金使用结构。要把扶贫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逐年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总量,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市政府继续在市级财政预算中单列安排本级配套的扶贫专项资金(年安排15

14、0万元),并根据市级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调整和优化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结构,突出扶持重点,将80%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支持整村推进村扶贫开发项目,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住房保障。 2、大力实施产业开发扶贫,着力构建脱贫长效机制。重点扶持贫困村发展市场前景好、具有比较优势、辐射千家万户的特色产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来源。“十二五”期间,全市扶持贫困地区兴建和改造2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强化龙头企业的扶贫责任。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产业基地应主要建在贫困村,覆盖70%以上的贫困农户,辐射和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加强市场主体建设。大力发展贫困

15、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挥各种合作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经纪人等在带动贫困农户和协调龙头企业方面的中介纽带作用。拓宽产业化扶贫领域。积极开展招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培植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3、大力实施“雨露计划”,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培训补贴对象,重点开展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留守贫困劳动力生产技术培训和贫困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实用人才培训。通过扶贫再补贴,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接受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业技能和增收能力,根除贫困代际传递。改革转移培训实施方式,实行“指导计划、培训到户、直补到人”,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培训对象转移就业率达到100%。“十二五”期间,每年为500个贫困户和科技示范户聘请农业技术员进行技术服务承包,5年力争扶持到1000户贫困户和10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每年参与扶持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农业科技培训2000人次,5年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1000人。 4、大力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