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滋养腐败温床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0531540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滋养腐败温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滋养腐败温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滋养腐败温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滋养腐败温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传统文化滋养腐败温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滋养腐败温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滋养腐败温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滋养腐败温床 中国传统文化,滋养腐败温床-节选刘工专著中国社会的另类历史中国人喜欢把理想的东西当成梦,而把科学的东西玄学化。例如:中国人的理想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说教;中国人的科学态度不是一种探索,而是一种投机取巧。虽然,我们早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但没有人去想过实现奔月的计划,当外族把我们的神话变成现实,我们又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证明自己的宏图之志。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又是源于儒家思想,在它诞生两千多年的时光里,进而没有一点“科学”的补充,只是被转化为官方意识形态“人学”的正统地位,它与道、佛思想构成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时至今日,儒、道、佛还在统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

2、主流。儒家思想的鼻祖为孔子,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礼”,所谓“礼”就是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故而“知变、因变、应变”可谓是道家之特长。而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它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和变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这个儒、道、佛“三合一”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什么呢?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讲求内部凝聚力的文化,其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

3、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兼容并吸纳外来文化,变其为自己的体系;三是经世致用之学,强调的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其基本精神。因为,儒、道、佛“三合一”的思想体系几乎都是柔性的,是强调“人”的自我修身,不容他人侵入,不愿接受制约,所以没有一丝刚性的法理。在这种文化形态的社会里,“文化”和“腐败”又搅合成政治文化和官文化。虽然,“文化”的定义广泛,单就“腐败”而言,那又何为腐败呢?科学定义是食品因变质而产生臭气、刺激味和毒性物质的现象;而社会学定义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说白了,社会腐败就是变质的政治体系的败坏。就这种腐败而言

4、,中国人个个是咬牙切齿,但也为此津津乐道。民者骂过之后是叹,叹过之后是恨,恨过之后是羡慕;官者说过之后是辩,辩过之后是笑,笑过之后是鄙视。全然是对峙的、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但也可在“三合一”的思想柔和下和平共处。首先,我们不妨先看古人是怎样选拔官员的。司马光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何为德?德即道德。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社会劳动是德起源的基础,社会分工是德萌芽、生成的关键条件。道德在意识上是约束人的行为,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以维系社会秩序德就这样产生了。由此可见,这种“德”重于“才”的观点,似乎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选拔官员的基本精神。儒家讲“仁”,何

5、为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也。”简单地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还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说来,有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因而,孔子“仁”的思想是从人生哲学为起点,然后给“政”下了个定义,并与“仁”的定义合为一种形式,孔子说:“政者正也。”然后进一步言论:“子帅以正,孰能不正?”意思是,政者先要“正”己,要洁身自好,这样天下人都不敢不正了。孔子希望君王、官员能以自我为中心点,揆情度理,从而达到“仁政”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代的儒家们在“治”的问题上,崇尚“德外无治”思想,教化人要以德为本,以德为先。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

6、:“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希望治国者应舍刑法而重道德。再如,礼记大学中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孔子期望一国之君首先要修身自己的德性和德行,只有以“德”服人,用有才能人的治国,是所谓“修己以安百姓”的愿望。由此,儒家们“政”与“治”的思想,都是从君王、官员的自身出发的,指望君王与官员用仁心德性来掌控国家。因此,“君道”、“官德”,“居官有德”的思想,事实上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部分。而对这种政治文化最完整的表述,就是孔子在大学里所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的修身、道德培养做起,进而推及到

7、个人、家庭、国家、天下。这种愿望不仅生于儒家,“居官有德”更是赢得了其他诸家的共鸣和推崇。在这种治国思想的感召下,齐国大夫晏婴说:“德厚足以安世,行广足以容众”;战国政治改革家吴起说:“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云云,都是鼓吹“德”、“仁”、“政”、“治”为一体的治国理念。既然,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对官德这么重视,那为什么官员腐败又屡禁不绝呢?假如,我们从法制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又并不缺乏“治吏”的相关法律;再从监督实施制度来看,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监察制度和律制。诸如:商汤时期修订的官刑、三国时期的魏律、两汉的盗律、隋唐的开皇律、唐律疏议,即便是隋朝的暴君隋炀帝,

8、他也制订了大业律,而且防止贪污腐败的条文也都应有尽有。随后,宋朝的宋刑统、元朝制订的宪台格例、明朝的大明律、清朝的钦定台规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整的一部部监察法典。但这些似乎都没能管得住贪污腐败,相反,好像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贪官污吏越来越多,越来越让世人恐惧。说白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就是官文化,且都是儒、道、佛“三合一”的思想传承。纵观中国贪官污吏扎堆的朝代,都是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岁月。在他晚年的时候,他曾对J青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说法家主张中央集权的时候,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而儒家呢?他们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是厚古薄今的,开

9、倒车的。再看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贪官,他们在犯事之前,都是满口仁义道德的说教楷模,甚至都是儒家思想的推崇者和捍卫者。这种劣根何在?劣根就在于“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为官思想。其实,这句话并非告诉我们学习好就能做官,官做好了就一定有学问,而是告诫我们学无止境。不管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只要有机会学习,那就不要放过机会。可是,为官仕途者掩去了“仕而优则学”,仅把“学而优则仕”当成了改变人生、图谋宏志的航标。宋人吕本中写过一本官箴的书,书首即揭示了“清、慎、勤”三字为当官之法,真是其言千古不可易。此书被视为官之箴言。然而,官箴的书也何止吕本中一人所编撰呢。后人曾经把官箴书汇编成集,收有历代为官

10、之箴言百余卷,且有唐代武则天所著臣规、元代宰相张养浩所著为政忠告,但更多的是普通中下层官吏所辑。其形式多为训诫格言、公牍文集、政绩实录、或为三者之综合。这些官箴书,有些借以自律,有些借以律人。其中最早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官箴书,是秦人云梦秦简中的为吏之道。从官箴书里大量的为官训诫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中国古代社会官德的主要内容和标准:“十规范”,公、仁、清、慎、勤、忠、孝、信、节、直;“六辩”,进退之辩、穷达之辩、先后之辩、忧乐之辩、生死之辩、义利之辩;“三境界”,先后境界、忧乐境界、生死境界等等。固然,林林总总的官箴书,其文脉类似今天的案例和空洞的劝言,但也常有趋贪原因分析及拒贪方法,真可谓是为官

11、者的智库。既然,中国官文化如此强调官德,那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却有那么多贪官污吏呢?为什么更有一些有德性的清官,他们的命运又常常是痛苦不堪的呢?原因自然是一个“圈子”的问题。故而,孟子说:“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因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具有说教,自己却又难以修得正果的高度,凡人自然也就把这种文化当成污溃的游戏。当然,圈子里的人不会认为这是污溃之场,相反,因为有一套完美的文化外衣裹体,所以使得中国的官文化既不与时俱进,又无法彻底摧毁。即便韩非子提出“明君治吏不治民”的思想,以及他的治吏“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危,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也没能抗

12、的过儒家思想。单以明朝为例。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有感于元末官员腐败而激起民变的教训,他特别强调吏治,开创性的搞了都察院。都察院下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个独立的监察机构。地方又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三重监察网络。朱元璋说:“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甚至认为:“天下诸司,尽皆赃罪”。他用严刑酷法来惩治贪污腐败,杀了不少贪官,且法外用刑不断,采用了“剥皮宣草”、“炮烙”、“钩肠”、“凌迟”等酷刑。即使是这样,中后期的明朝,也同元朝末期一样,整个大帝国还是深陷于官员腐败污溃的泥潭中,以至最后灭亡。不惊要问,靠道德自律治不了腐败,用严刑酷法也不

13、管用,那么有什么法子管用呢?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是政治文化的结症。因为,中国传统的官文化对官德过分强调,使得官员作为公众利益代表的“法”职被忽略了。即便是严刑酷法,但政治文化的思想体系没变,只要严刑酷法一旦松懈,腐败就会报复性反弹,其政治文化还是污溃不堪。正因为中国文化对官员道德自律的过度信任,必然会导致“制度性”约束与激励机制的效率颓废,才培植了官员腐败的温床。正如现在的政治思想灌输、道德品质教育、监察制度上墙等一系列机制,都敌不过官文化的浸泡。这也正是官文化的传承和“学而优则仕”的仕途成本所致,让入仕后的人自吹“居官有德”,淡化了“法”的刚性。再如,每当一个朝代开国之初,执政者都有感于

14、前朝的覆灭起因为贪腐,往往都力主反贪,渐而到中期则开始松弛,到晚期则几乎不再反贪,使得官员腐败的花招与时俱进,最终导致人民起来自发反贪,直至推翻一个腐败的王朝。唐太宗李世民初做皇帝时,他曾号召官员保持廉洁,自己也以身作则。据说,李世民初登帝位时,他只有一间正房是用瓦盖顶,其余屋顶都用草屋子。当时的官员也都非常清廉,魏徵等大臣家里连一间正房都没有。但到了晚年,李世民渐渐疏于朝政,朝廷又对官员的监察制度也随之流于形式。而之后的元、明、清、民国等各朝各代的反贪历史,也大致如此。纵观历史,中国历朝历代对官吏监察的根本目的,不是伸张“民”权,而是为了维护君权。虽然,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民为贵,社稷

15、次之,君为轻”等等,但两千多年来,从来就没有一个时代有过真正的民主、民权理念。即便孙中山倡导的“民主,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最后也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所代替。回看中国历史上的反腐败,几乎都是一个在君权领导下,自上而下的行政过程,是由当权者决定何时反腐,甚至反到何种程度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由民众参与、自下而上、伸张民权、抑制君权与官员特权的过程。这与西方政治文化中建立在“制度化”的民主,与平等观念基础上的监督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在中国,当一个腐败的政府被推翻,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即便是解恨烧了前朝的宫殿,歇斯底里的骂前朝执政者的昏庸,再怎么撰写前朝的腐败历史,若不能建立一个民

16、主的,重民权理念的政府,依旧会同倒覆辙。历史已经证明了改朝换代都是源于腐败的重要根源,这一点,史书早已为后人铸造了一枚钢印。顺枝看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其家长制的思想又是尤为严重。从古到今,父母是孩子的家长,官员是百姓的家长,自上而下的官阶,使得官员们对上唯唯诺诺,对下趾高气昂。而在中国的许多贪官中,他们绝大多数也曾是穷苦人,是被欺压的群体,当他们削尖脑袋当了官员,就成了老百姓的家长,从而会不顾一切得贪腐。就像理所应当,根本没有一种公共权力的意识。因为,他们当老百姓的时候,见过家长的样子,也见过他们家长对村长、村长对乡长、乡长对县长、县长对上一级级的为官之道。所以,潜意识的效仿和体验做家长的风光,也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培植起来的官文化,是闻其臭、听其仰、看其恨的文化怪圈。人人也知晓,官场也就成了一个大舞台,大社会,其中的各种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